平江300年方氏宗祠故事有蠻多

平江300年方氏宗祠故事有蠻多

方氏宗祠

祠堂又稱宗祠,是祭祀祖先或家族重大事件集會的場所。它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也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象徵與標誌。在平江有一座距今300餘年,始建於清朝康熙年間,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平江方氏宗祠。推開厚重的歷史大門,走近平江方氏宗祠,我們可以領略到歷史的味道……

□本報記者 方講求

門前石獅曾身披“黃馬褂”

從岳陽市區出發,3個小時的車程,就來到了平江縣木金鄉保全村。在一座群山環抱,潺潺河水流過的古建築群前,方氏守祠人告訴長江信息報記者,這就是平江方氏宗祠。整個祠堂佔地4587平方米,距今已有300餘年歷史。祠堂兩側的石柱上有副楹聯:“東倚三峰,西鄰二寨,北源幕阜,南仰連雲極目楚天舒,巧借赤溪圍玉帶;內擎四柱,外立雙獅,上繞游龍,下藏臥龍舉目紅日近,高飛綵鳳耀金甍”,介紹了祠堂所處位置和建築風格。

大門兩側有一對威嚴的大石獅。高約3米的大石門兩側有一副對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還有一副臺灣籍人士方典成贈送給方強將軍的對聯:“方家有良將,強國無弱兵”,對聯巧妙地把將軍的姓名嵌入其中。

步入院內,一道牆掩擋著進入祠堂內的正門,更增添了祠堂的幾分神秘感。穿過這道牆,從外部觀看,建築群採用的是罕見的青磨細磚和小青瓦,屋頂中央樓閣三層六簷六角,充分展示了精湛的傳統木工技藝。

祠堂內懸掛著革命先驅方維夏,抗日名將方承德,開國將軍方強、方正平、方正、方國安、方國南,現役將軍方南江,墨學大家方授楚教授等近現代名人的照片和事蹟簡介。

關於方氏祠堂前的一對石獅子,在方姓族譜上記載了這樣一個古老的傳說。在清朝時,祠堂前豎立石獅是代表權力的象徵,有嚴格的規章制度。一品官員可以豎一丈二高的石獅,一品以下官員豎立的石獅不得高過六尺。

平江方氏四世祖方從周是刑二部尚書,屬正二品,可是他的家人在修祠堂時按一品官制,豎起了一丈二高的石獅子,引起了地方官吏和其他姓氏的爭議和不滿。

到了慈禧垂簾聽政時期,方氏祠堂豎立的一丈二高的石獅事件,由爭議發展到當地其他姓氏訴訟方氏的地步。當時,有人訴訟至縣衙後被縣令判定,方氏豎立一丈二高的石獅子屬於大逆不道,有違官制,判令將石獅推毀。

這時,四品將軍方意哉從邊關平夷獲勝後回鄉省親,得知縣令的判決後,當即將皇上欽賜的“黃馬褂”披在東邊的雄獅上。當縣令帶領衙役和其他姓氏的群眾前來推毀石獅時,看到石獅子身上披了件“黃馬褂”,連忙下轎跪拜,行三跪九叩大禮,並三呼“萬歲”。縣令當場宣告:方氏為國立功顯

赫,世受皇恩,可享此殊榮。因此,方氏祠堂前石獅得以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

祠堂天井排水成難解之謎

在方氏祠堂,還有一口當地人稱為“奇井”的天井。佔地逾7畝的祠堂內,所有采光都依靠大廳四口天井,排水則靠廳西穆祠一口天井。正廳西邊穆祠天井約8平方米,深約2尺。然而,無論下多大的雨,天井裡的積水總是不漫不溢。雨停後,不需要多久時間,天井裡的積水便無影無蹤。而且,地上始終保持乾燥,不留半點雨水痕跡。

據當地方姓村民介紹,天井底部為實心黃泥土,不可能滲漏水流,況且天井四周也沒有任何排水系統,而祠堂外面的水田又要比天井高出很多。雨水到底是怎樣流走的呢?

為解開這個300多年的謎團,村裡幾個年輕小夥子,到天井中用鋤頭挖出了幾十擔黃泥巴土,尋找排水系統的根源,但始終沒有發現排水系統的蹤跡。

甚至有村民趁下大雨的時候,試著在天井中倒入大量的黑鍋灰、墨汁和顏料,來觀察天井中雨水的流向。然而,村民們在附近的池塘、河溝、水井和稻田中,均沒有發現半點染色的流水。

一門五將同授銜傳佳話

據《平江革命烈士英名錄》記載,方姓先烈達1106名。當地村民說,平江縣木金鄉保全村店頭大塅方氏出將軍,“主要和方氏祠堂的地理位置有關”。

在方氏祠堂的正廳中,有一塊刻有“克壯其猷”的四字大匾。據當地百姓介紹,我國古代兒童啟蒙讀物《幼學瓊林》卷二記載:“獫狁侵周,方叔邁年奏三捷”。說的是方氏分宗始祖西周上卿大夫方叔才兼文武,輔宣王中興,年邁時掛帥領兵北伐獫狁和率車三千南征荊楚,一月之內三戰三捷,征服了南夷北狄,周宣王欽賜“克壯其猷”匾額,以讚頌其豐功佳績。

1955年9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批授銜的將軍中,有10位方姓將軍。在這10位方姓將軍中,有5位是平江籍將軍,而且這5位將軍都出自方氏宗族。巧合的是,這5位將軍同時參加革命,同時接受授銜,又同姓同宗出自一門,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授銜軍史上唯一的一門五將同時授銜,至今仍被傳為佳話。他們分別是中將方強、中將方正平、少將方正、少將方國安、少將方國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