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三百年被人壓著打,這個鍋他得背,毛主席說他小人、不知兵

南北兩宋在風雨飄搖中搖搖晃晃地走過了三百多個春秋,三百多年來宋朝一直被北方遊牧政權欺負,一開始跟遼國打,雖然稍微弱勢,但好歹互有勝負,也沒吃大虧。後來跟金國打,被金軍搶走大片地盤,只能偏安長江以南,以長江天險為屏障偷安苟活,更重要的是還吃下了靖康之恥的大虧。再後來跟蒙古人打,憑著最後一點民族自尊心,生生抗了四十來年,最後還是被滅了國。總之,兩宋的趙家江山在北方政權面前是節節敗退。

兩宋三百年被人壓著打,這個鍋他得背,毛主席說他小人、不知兵

一直以正統王朝自居的宋朝,為什麼總是被北方政權欺負呢?雖然三百年中也出現過像岳飛、楊業、狄青這樣的名將,也曾經揚眉吐氣贏過幾回,但總體而言還是被動挨打。兩宋無力疲軟的問題到底出在哪?要想全面系統的回答這個問題,恐怕很難。兩宋疲軟的黑鍋很大,哪些人該背鍋恐怕說不全,但最大的那口鍋肯定得宋太宗趙光義來背。為什麼這麼說,且聽小編慢慢道來。

兩宋三百年被人壓著打,這個鍋他得背,毛主席說他小人、不知兵

宋太祖趙匡胤當年開疆拓土,滅掉了幾個威脅很大的割據王朝。到了趙光義手中,北宋面臨的最大威脅來自北方契丹,和西北党項。契丹遼國已經跟北宋形成兩強爭霸之勢,而西北的西夏只是親膚之癢。宋朝北疆長期受到契丹和党項的侵擾,趙光義很想御駕親征,可惜戰事頻繁、分身乏術。趙光義為了更好的掌控戰局,便實施了“將從中御”的策略,簡單來說就是外出打仗的將帥必須按照趙光義事先授意的方案來打,將帥沒有便宜行事的權力。這其實挺扯淡,戰場形勢瞬息萬變,事事都等趙光義的決策,黃花菜都涼了,所以趙光義所謂的將從中御的策略實施的並不理想,宋軍因此吃了很多虧。

兩宋三百年被人壓著打,這個鍋他得背,毛主席說他小人、不知兵

趙光義不僅在軍事策略上有問題,他個人的意志也比較軟。趙光義一生兩次北伐,第一次滅了搖搖欲墜的北漢政權,趙光義欲乘勝追擊直搗遼國王城,可惜高粱河決戰,兩軍殺到精疲力竭時,誰能撐住這口氣誰就能贏,可最後趙光義跑了。雍熙北伐決戰時刻也是如此,趙光義御駕親征,宋遼兩軍同樣戰到最後一刻,可偏偏最後認慫的還是趙光義。兩次北伐都輸在最後時刻,而且都輸在主帥認慫上面,趙光義的意志力跟趙匡胤根本沒法比。

兩宋三百年被人壓著打,這個鍋他得背,毛主席說他小人、不知兵

戰事上的失利,一方面耗空了北宋的國力,另一方面也消磨著北宋政權的信心。趙光義執政後期調整了對外政策,將執政重心轉向國內。宋對遼的戰略關係由進攻轉為防禦,從而使在對遼關係上"終宋不振"。歷史上對趙光義的評價普遍不高,特別是跟趙匡胤一比,趙光義就更是矮了不止一截。毛主席曾如此評價趙光義: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敵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主席不僅認為趙光義不懂軍事,還稱他為小人,認為他不擇手段,急於登臺。小編認為,用一句話便能概括趙光義:實力撐不起野心!明明沒有這個金剛鑽,偏偏要攬那個瓷器活,沒有自知之明的趙光義前期的冒進行為,給兩宋疲軟的軍力定下了基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