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扣扣殺人案採訪手記:真相永無盡止,真相永遠在路上

記者劉向南

我幾乎沒怎麼寫過自己採訪背後的故事。

在每一起新聞事件中,記者的職責是儘可能努力地去採集、報道更多事實,儘可能真實、全面地還原事實真相。記者不能喧賓奪主,也變成新聞事件主角。這些都是基本常識。但在張扣扣事件採訪過程中發生的一些事,讓我一直都有不吐不快的感覺。

張扣扣殺人事件非常引人關注。我的個人判斷,這應該是出於以下幾個因素:

1、發生在大年三十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節點;

2、其中為母報仇的情節符合了中國傳統道德價值中的“孝道”一說,2017年初的山東冠縣“辱母案”之所以會引起那麼大的關注,應該也是因為有這樣一個層面的因素存在;

3、在張扣扣殺人案發生後不久,傳出的後來被證實為不實的情節,比如他是特種兵出身、為了報仇刻意不結婚、不殺婦孺等,都為張扣扣案增添了傳奇色彩,為其在網上傳播助了力。

4、對張扣扣母親死亡一案的處理,網上傳說是司法不公,此情節也正契合了公眾普遍的對司法現狀以及現行體制不滿的心理。

我在大年初四也就是2月19日到達新聞現場——陝西漢中南鄭區的新集鎮,2月27日離開,在漢中採訪一週時間。先在2月20日發表了《知情者講述:我所知道的張扣扣殺人案》一文(閱讀此文請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兩會”結束後,又在四月初發表了《覆盤張扣扣殺人案》(相關鏈接:劉向南 | 遍訪核心當事人與知情者,1.5萬字長文《覆盤張扣扣殺人案》)和《獨家對話“倖存者”王家老二》(相關鏈接:劉向南 | 獨家對話張扣扣案“倖存者”王家老二: 我不會走張扣扣這條路)兩篇報道。綜合這幾篇報道,自認為已基本完整地呈現了張扣扣殺人事件的來龍去脈。

以下是我在陝西漢中採訪的基本經過以及圍繞著報道特別是第一篇張小萬口述所引發爭議的我的一些看法。

1、張小萬口述一文采訪經過

我是在大年初四上午從北京西站坐高鐵去的陝西漢中,到達漢中的時間是在下午17點左右。下車後就在火車站廣場打了一輛出租車到南鄭去。

到漢中了。(劉向南攝)

張扣扣事件發生地是在南鄭區新集鎮三門村。我本想先在南鄭城區找一個酒店入住,從網上地圖看,南鄭城區距新集鎮並不遠,如果住在城裡,來回打車會比較方便。同時我也想,如果新集鎮有合適住處的話,我也想住在鎮上,畢竟鎮上距離村裡最近,來回會更方便。

在過去南鄭區的出租車上,我在網上搜新集鎮的賓館酒店,居然發現鎮上有一家“精品酒店”,心想叫這個名字,一定不會太差,便讓師傅直接開車過去。到了後,真是令人意外,這樣一個小集鎮,居然會有這麼像樣的賓館,它的規模、條件一點都不差於城內那些快捷酒店,標準大床房168元/天,而且,就在它的隔壁不遠處,還有另外一家差不多規格的酒店。

住下後,在房間放下揹包,我就往外走,在賓館門口叫了一輛正在等著拉客的私家車。那裡總是停著幾輛這樣的小汽車,在後來的幾天裡我坐了好幾回,他們拉了不少記者同行到三門村去。三門村距離小鎮只約5公里,有一條水泥路可以到達,坐這樣的小車,過去一次的費用是25元。

我在新集鎮住的“精品酒店”。劉向南攝

到達三門村時,天已經暗下來,但村裡路邊仍然圍攏著幾群人,他們都是村民,都在議論著張扣扣殺人的事。張扣扣殺人事件發生在大年三十,距離此時只有四天時間,村民們仍然掩飾不住地驚奇與驚恐。我下車後就開始跟這些村民聊。

村子很小,只有幾十戶人家。這些正在議論的村民有多位是這次張扣扣殺人與當年張母死亡事件的目擊者。通過採訪他們,很快地,我就清楚了之前關於張扣扣殺人事件流傳於網上的版本大致有以下幾處不實:

1、張扣扣不是特種兵,他在新疆當兵時是“炮兵”;

2、張扣扣不結婚,並不只是為報仇蓄意而為,也摻雜了生活裡的現實無奈;

3、張扣扣殺人當天,王家並沒有小孩在家,所以說他刻意“不殺婦孺”不準確;

4、張扣扣之母當年因打架死亡,事出有因;

5、王家老大當年沒有參與打架,而且打架發生時不是網上傳說的某鄉鄉長;

6、王家不是村中惡霸。

總之,很明顯,網上流傳的那些消息是被傳奇化了。

然後我就注意到了張小萬(化名),他是一個30歲左右的村民,他告訴我他與張扣扣是小學同學,他們兩家是鄰居,每次回家過年都會找張扣扣玩,早年他們還一起到河南駐馬店學習挖掘機技術受騙,這次回家過年,他見過幾次張扣扣,並與他有過一次長聊。

由此看,相對於其他普通村民,張小萬顯然是一個需要重點採訪的對象。我想跟張小萬好好聊聊,便找了個機會,跟他以及他的一個小夥伴從人群中走出來,他們兩個也決定跟我好好聊聊張扣扣。這時已是黑夜。他們帶著我沿村中小路走,邊走邊聊。

我們一直走出村外,在村外一個溝渠的橋欄杆上坐下來聊。前幾天,張小萬就是跟張扣扣坐在這個橋欄杆上長聊過。張扣扣母親當年也正是帶著他們姐弟兩個在這個小渠溝裡洗完腳後往回走的路上,發生了與王家兄弟打架並導致她死亡的事。

我與張小萬以及他的這個小夥伴聊了近兩個小時。聊完後,我發現對他的採訪真是太重要了:他親歷了張扣扣母親當年的死亡事件,見證了這次張扣扣的殺人,並且是張扣扣在村中最親近的小夥伴。對於他講述的其他事,之前也已在其他村民那裡得到了印證。另外重要的一點是,他既不是張家人,也不是王家人,算是一箇中立者。跟我聊時,他也多次強調:實事求是,既不偏向張家,也不偏向王家。

夜已經完全黑下來。張小萬開車送我回到鎮上住處。在回去的路上,我就已經決定以張小萬口述的方式來呈現這個報道——張小萬的講述是被其他村民證實了的,我在報道中也會綜合一些其他村民的講述,當時這些出自其他村民之口的情況介紹,我在採訪時,張小萬也在場,他也都是隨聲認同了的。

案發地三門村。劉向南攝

回到房間我即開始整理錄音。大年初四這天上午從北京出發到漢中,路上我沒有吃東西,本想著一下車就去吃東西,當時也沒有來得及就到了新集鎮。我從村裡回到住處已是深夜了,我到樓下一個超市買了幾桶方便麵以及牛奶,燒了開水泡麵,在窗外噼噼啪啪的新年鞭炮聲中,邊吃泡麵邊工作。

第二天上午我沒有出門吃早餐與午飯,繼續寫報道。中午也是以昨晚買的方便麵充飢。至下午14許我已寫完初稿,之後我又進村補充採訪,並拍攝現場照片,回到酒店修改稿件後即把它發給編輯。

2、一石激起千層浪

《知情人講述:我所知道的張扣扣殺人案》於2月20日也就是大年初五的傍晚刊發。這是關於張扣扣案的第一篇現場深度報道。當時公眾正飢渴於得到來自於專業記者的現場信息,它引起的關注可想而知。據我所知,一連幾天,不僅僅是媒體或者記者微信群,其他領域的微信群,都在討論張扣扣以及這篇報道。

因為在鋪天蓋地的“謠言”中第一時間澄清了前述諸多事實,有人對這篇“反轉”性報道點贊叫好,也有爭議與罵聲。最大的罵聲是一些網友認為它乃是一篇“洗地”稿,說記者是被王家或者當地宣傳部門花錢收買了。在同行中,褒者有之,抑者亦有之。一些同行認為這篇報道是一篇好作品,也有一些同行認為它呈現的信息源單一,這樣處理不合適。

關於它在同行中引起的爭論,一位南方報業集團的資深調查記者在當天在他的微信朋友圈中所寫一段點評,算是對正在現場奔走中的我的一個精神支持,轉發如下:

看到業內人士(也有個別業外人士,比如某著名網絡作家)對該篇報道在專業上存在不足的種種非議,再轉一次以示對作者和所在媒體的支持。同時有以下幾點想說:

1、雙重標準。有業內人士寧可轉發嚴重不靠譜的網絡傳言甚至謠言,也不願放過(因為被打臉?)一篇出自正規媒體、有作者署名、符合基本操作規範的新聞報道。實際上,一篇報道只要做到這幾點,就意味著有明確主體對報道內容的真實性負責,其可信度遠遠大於那些沒有任何出處、不會有任何人為其真實性負責的網絡傳言。

2、所謂“平衡”。平衡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是動態的而非靜止的。它不是衡量報道質量的標準,僅僅是抵達真相的手段之一。如果動輒以“不平衡”為由指責一篇新聞作品,那麼所有的新聞報道都不合格。關鍵問題在於:報道的內容是不是事實。

3、真相與事實。真相當然是新聞報道所應追求的唯一目標,它由若干客觀事實組成。但客觀事實在發生之後就已死亡,只能接近而無法還原,新聞報道只能實現新聞真實,而無法實現客觀真實,甚至也無法實現法律真實。

4、報道質量與新聞時效。這是一對永恆的矛盾,兩者無法兼顧。作者在抵達現場當天就採訪到重要信源並且完成了報道,難能可貴,至少我做不到。至於可能存在的不足,完全可以通過後續報道(包括其他媒體)解決。

5、信息源。對比另一篇專訪張扣扣姐姐的報道,該篇報道的信息源選擇要靠譜得多。因為從證據角度,犯罪嫌疑人的姐姐是厲害攸關方,其證言的效力很低(現在看來至少她說的其母被打死時對方老大是鄉長的說法不屬實),媒體採用起來必須極為慎重。而該文的採訪對象,是一名與雙方均無明確直接利益關係的第三人,且所說內容細節詳實、邏輯自洽,顯然更為可信。

3、一篇荒唐可笑的網文

在沸反盈天的討論聲中,我繼續留在新集鎮採訪。我當然不會止於這樣一篇報道,還要挖掘更多的事實。一宗事件的事實披露僅一篇報道當然不能全部呈現,更多的事實真相只能依靠更多調查。

小鎮上最著名的名吃是麵皮。劉向南攝

當我在初五再進村的時候,村中形勢已有不同,南鄭區宣傳部的工作人員已進村工作。由於初五那天下午有多位社會人士到張扣扣家表示“慰問”,村中形勢變得更復雜,從初六開始,當地派出所的工作人員也到了村裡,搬著一個小桌子,記者要進行登記。據說從這天開始還有多位國家安全人員在村內工作。

在這種環境中採訪,當然要與這些工作人員鬥智鬥勇。不過值得一說的事,把記者身份告知當地宣傳部工作人員後,他們對記者都很客氣,對採訪工作並不阻攔。派出所的民警也是這樣,做了登記,核實了身份,在村中完全可以自由採訪。

在這樣的工作環境裡,當然也需要一些鬥智鬥勇。就這麼在村中採訪時,一些文革大字報一樣的針對我的“批判文章”也在網上出現,特別是一篇題目叫《知情發小不可靠,高級記者更可笑》的網文最令人啼笑皆非,而就是這樣一篇荒唐且不靠譜的網文,卻獲得了10萬+的點擊量。

這篇網文的內容與邏輯太過於可笑,不值一駁,而且當時我正忙於採訪,也沒有時間去批駁,就沒有理會。

對於其荒唐,僅舉幾點如下——

(1)、這篇文章這麼質疑:

他繼續陳述“法醫驗屍現場就在馬路邊上,圍觀者人山人海,我遠遠地看,看到法醫把發小母親的頭皮切開,沒剃頭髮,頭皮就耷拉在眼睛那裡……我用手捂著眼睛,從手指頭縫裡看……法醫用鋸把她頭骨鋸開……”不多引用,太恐怖了。

就算公安剖屍那麼不講究吧。現場人山人海,你一個十二三歲的屁孩,長多高?你遠遠地看,還用你用手捂著眼睛從手指頭縫裡看嗎?你能看到個錘子!這位採寫新聞的記者劉向南,標註的是高級記者,一個屁孩回憶遠在22年前的往事,這樣的陳述你也信?也採納?這採訪算是找對人了,兩位是天作之合,共同造就的新聞不像新聞,更像小說!還特意標明是“獨家”,這點勿庸否認,真是獨家,新聞要都是這樣,他瑪的就該統統槍斃!

對不起這位寫下這些洋洋文字的先生了,當年對於張扣扣母親的驗屍現場就是這麼血腥殘酷,而這不僅僅是張小萬一個目擊者的深刻記憶,而是村裡很多人的共同記憶。這個場面在後來的同行的同題報道中也出現了。

我的報道剛刊發時,很多人都不相信在那個年代會出現在大庭廣眾之下露天驗屍的情況,也有很多人以此攻擊我的報道是在編造事實,是在寫小說。而我身邊多位朋友在那個年代都曾親眼目擊過當眾驗屍的場面。在那個年代,這個事情就是做得那麼粗糙與“不講究”。

以下是另一個新聞事件裡的當事人對於她的親人被當眾驗屍的記憶:

(2)、這篇文章質疑:

更為嚴重的是,文中說張家是一棟白色的二層小樓,配發的照片卻是紅磚破房,明顯圖文不附,特轉發其配圖及說明如下為證。

經我反覆查證,張家是白色二層小樓,屬實,多方陳述一致,可以明確劉向南記者發文照片拍錯了,編髮時也疏漏了,繼續錯了。試問: 有這樣明顯錯誤的新聞,所言的可信度不該大打折扣嗎?

這段質疑就更可笑了。我當時配發的張家的照片,因為呈現角度的選擇,一部分是張家的白色小樓,另一部分是張家的紅磚門樓與偏房。這位質疑者連這個最明顯不過的事情都搞得如此糊塗,還說什麼“經我反覆查證”,真是荒唐至極。

而更為荒唐可笑的是,就是這樣一篇漏洞百出的質疑文章,在我還在村裡到處採訪的時候,被人瘋狂轉發,包括我認識的一些同行與其他職業人士在內。當時我在我的一個微信群中這麼感慨:記者前線奔波找真相,噴子家中閒坐十萬加。真是令我啼笑皆非!

一篇漏洞百出、邏輯全無的網文獲10萬+點擊量,可謂網絡生態怪相之一種。

對於網上的這種議論,我當時的心態很平和。一篇報道有爭議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報道失實。而事後我自己的更多調查與更多的同行報道出來,相互對照,也並沒有說我的報道失實。

這就足夠了。

4、真相永遠在路上

我繼續在漢中奔波採訪。

年初六,2月21日,也就是我的張小萬一文刊發的第二天,我又進村採訪了多位村民。並又一次到了張扣扣家。這天村裡的記者多起來了,張扣扣的家裡也坐了多位。年初五我到張家時,張扣扣的父親與姐姐都很耐心地向記者介紹情況,初六這天張扣扣的姐姐情緒卻失控了,她與父親張福如都不願再接受記者採訪。

年初七,2月22日,我又進村,採訪了包括王自新的同族侄子王漢娃、村長王曉明在內的多位村民。中午在張扣扣的家中與張父有一番長聊。下午去城裡找與張扣扣同在新疆當過兵的村長的兒子王成(化名)採訪。這天傍晚,我還在縣城找到了王家老大的家,但是據鄰居說,他家這幾天都沒有人在。

年初八,2月23日,我又進到村裡。跟22日一樣,進村採訪先要在當地派出所民警擺在村裡的一張桌子那裡登記。我如實登了記。這天,我採訪了張扣扣的鄰居郭繼德夫婦、張扣扣的大伯張忠儒夫婦。下午坐車到大河坎鎮,找到了王家老二的住處,也就是他所在碑壩林場的集資樓,但沒有找到其人。晚上我電話採訪張扣扣的另外一位小學與初中時期的同學張慶紅(化名)。

年初九,2月24日。上午我電話採訪在23日在看守所會見了張扣扣的北京律師殷清利。中午我又進到村裡,採訪了張小萬的弟弟張小軍(化名)。下午坐車到忍水鎮的王家壩村,採訪了張扣扣的二舅汪長髮。張扣扣共三個舅舅,目前只有汪長髮在世,汪長髮參加了當年對王家老三的庭審,他的回憶對了解當年對張扣扣母親後事的處理非常重要。

24日晚我離開新集鎮,住到縣城裡的龍港大酒店。

在這幾天的採訪中,我要爭取到的一個最大突破,是能見到王家老二王富軍。王家老二是張扣扣殺人事件的“倖存者”,如果大年三十那天他在村裡,應該也會一同被張扣扣殺掉。在張扣扣殺人事件發生後,張家的人都“消失”了,很多在當地採訪的記者都在試圖找到王家的人,但是一直沒有誰能找到。

南鄭縣城裡的龍崗大酒店。劉向南攝

我要找到王家的人。在2月25日的深夜十一時許,我終於見到了王家老二。他與他的其他家人都躲在縣城裡的一個秘密住處。張扣扣殺人事件發生的當天,他們就被警方轉移到了這裡,並予以保護。因為當時張扣扣在逃,警方擔心張扣扣會繼續找王家的人尋仇。直到初二那天張扣扣自首,警方才解除了對他們一家的保護措施。王富軍心有餘悸,之後的多天,仍舊是深居簡出,躲在那個秘密住處。

我與王家老二聊了約兩個小時,直到凌晨1時許才出門坐車回龍崗大酒店。王家老二給我的總的印象,就是一個談吐老實的矮胖的普通中年男人。他戴著一副近視眼鏡。那晚,他沒有讓我給他拍照。

找到王家老二並做了獨家專訪,我才認為我的這個採訪應該可以告一段落了。至此,我採訪到的主要人物有:

1、張扣扣父親張福如

2、張扣扣姐姐張麗波

3、張扣扣舅舅汪長髮

4、王家老二王富軍

5、村民王漢娃、李麗萍夫婦

6、村長王曉明父子

7、張扣扣大伯、大伯母

8、殺人目擊者王慶蘭、王亞力等

9、張扣扣的同學、玩伴張小萬、張慶紅

10、鄰居郭繼德夫婦

11、其他當事人、村民

我想我已經拿到了這一階段我想要找到的事實。2月25日之後,我又在南鄭縣城裡留了兩天,寫完了對王家老二的專訪稿,在2月27日才離開漢中。

遺憾的是,因為很快便要召開“兩會”,進入輿論嚴管期,我的對王家老二的專訪稿未能及時刊發。在“兩會”期間,我用幾天時間寫完了長1.5萬字的調查稿《覆盤張扣扣殺人案》。它們直到“兩會”結束後的四月初才終於刊發出來(報道刊發幾個小時後即遭刪除,這已是國內新聞操作中的常態,多見不怪,也沒什麼要多說的。面對這種情況,只有不氣餒,繼續做自己要做的事情,繼續擇機前行。)。

無論怎麼,事實都沒有盡止,事實永遠在路上。關於張扣扣復仇殺人一案,這當然不是事件的全部,仍有更多挖掘空間。要呈現更多真相,也只能依靠更多同仁一併繼續努力了。

關於張扣扣一案的報道,言盡於此,這些應該是最後的文字。(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