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變:爲什麼科學沒有在中國發生

李約瑟: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從驚歎到不服

作為一個從小受科學薰陶,最終走上科學研究之路的我來說,這句話如同一根刺紮在心裡的某個位置無法取出。多年以前,我也曾四處查找這個問題的答案,確實有很多人給出了他們的回答,諸如文化的缺失、思想的落後、歷史的遺憾、體制的阻礙,等等,從這些解釋中,我幾乎看到了這些語言背後的那一張張寫滿“痛斥”、“悲憫”、“怨恨”和“無奈“的臉。在這裡我並不想對這些解釋一一列舉,百度百科總結得還算周到。

如果不想看細節內容,可以直接拉到低看結論。

識變:為什麼科學沒有在中國發生

物理學界最牛合影

及至初探科學門徑,往往驚歎於百年前那些西方偉大科學家的思想,從驚歎走向羨慕,又從羨慕轉為羞愧,卻又從羞愧生出不服,是的,中國人無論如何,在世界各國家或各種族中都算聰明的,李約瑟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詳細列出的每一項中國人遠遠領先於世界的技術成就都說明了這一點,那麼,科學沒有從中國誕生這件事本身,似乎就非常不科學

識變:為什麼科學沒有在中國發生

科學沒用從中國誕生這事本身看起來似乎很不科學

是的,這一切背後一定有一個合理的解釋。

識變:為什麼科學沒有在中國發生

尋找真相

當然,要探究這一問題,必須要從科學在西方興起的歷史中找尋答案。

哲學與科學的兄弟情

說到科學的歷史,就必須要了解哲學。如果說,哲學就是“愛智慧”。至少從愛智慧這個層面上,東西方文明並沒有相差太遠。看看下面一些數字: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釋迦牟尼:一說約公元前624~公元前544,另外一說公元前564~公元前484;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

兩個結論,首先,各文明的智慧起源竟是如此的接近;其次,兩千多年前的人物生卒時間,唯有中國的孔子能夠精確到日,這靠譜的歷史水準也是沒誰了!

識變:為什麼科學沒有在中國發生

獨立發展的三大文明的智者生活在同一時代

三人中,希臘的蘇格拉底年齡最小,雖然本人並沒有留下多少系統的理論,但他開啟了西方的哲學之旅,他的徒弟柏拉圖和徒孫亞里士多德,不僅建立了哲學最初的理論體系,而且還建立了科學的基礎,那就是邏輯和數學。我們可以看到,哲學和科學本就同源,兩粒種子同時播下。

自此以後,在強大的宗教的影響下,科學和哲學在漫長的兩千年中都保持十分低調的狀態慢慢發展。一直到十七世紀笛卡爾的登場,他左手“我思故我在”,右手“解析幾何”,同時為哲學和科學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

識變:為什麼科學沒有在中國發生

笛卡爾在哲學和科學領域都有了重大建樹

是的,兩千年前播下的種子破土而出,開始發芽。

然而,兩棵幼苗卻受到了不同的對待,也導致他們在後續的發展之路上分道揚鑣。

哲學的發展

哲學一開始就打算給這個世界一個完美的解釋,尋找一種萬能的理論,如此高大上的目標吸引了無數擁有理想的人們投身於此,這裡面許多人都是衣食無憂的富貴二代。爭論的內容逐漸聚焦到諸如“意識與物質何為第一性”、“真理是歸納出來的還是按因果律演繹出來的”、“相信理性主義還是經驗主義”等這些直指真理和世界本源的話題。

識變:為什麼科學沒有在中國發生

爭吵的年代鑄就哲學的繁榮

經驗主義者說,人類是從一無所知開始的,所以知識從經驗而來;

理性主義者認為,經驗是不靠譜的,比如餵養的豬每天都能收到主人給它的食物,於是形成一個經驗是,食物是每天自動出現的,但它並不知道,未來的某一天,不會有食物,卻會有鋒利的殺豬刀等著它。所以,就算一萬年來,每天太陽都會從東方升起,也不能代表明天太陽仍然會從東方升起。真正的知識必須通過嚴格的邏輯演繹而來

經驗主義者又說,既然你認為知識只能演繹而來,那這句話本身是如何演繹而來的呢?你無法證明你自己。

。。。

吃瓜群眾:你們這些知識分子,學了那麼多知識,搞到後來,連

明天太陽會不會升起都搞不清楚了,要你們何用?

識變:為什麼科學沒有在中國發生

與現實實踐的脫離也使得哲學研究逐漸淪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卻很少解決任何實際問題,也沒有多少人能夠讀懂哲學著作。

此後進入十九世紀,德國黑格爾、叔本華、康德、尼采、馬克思等一眾哲學家更是將哲學玩到癲狂的地步,辯證法的成熟為經院哲學的落幕完美收官。


識變:為什麼科學沒有在中國發生

德國將哲學推入高潮,辯證法的成熟為經院哲學收官

科學君的逆襲

科學首先承認這個世界我不懂,通過觀察提出猜想,通過實驗去驗證,然後將猜想修補完善成理論,再以這些理論為基礎進一步通過觀察提出猜想,如此循環往復迭代前行。研究內容更注重於解決實際問題,慢慢地,積累的知識越來越豐富,同時更進一步的推動了技術的發展。那些哲學家還在爭論不休的18世紀,歐洲工業革命已經悄悄興起,科學君用技術和工業的發展證明了自己,贏得了多數人的信任。


從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瞭解,科學與哲學是同源而且同時興起的,哲學的沒落和科學的逆襲,最重要的原因有兩個:

  1. 解惑:哲學艱難的通過辯證法解決了對許多矛盾的描述問題,但這個世界的本源和根本的發展規律並沒有能夠得到清晰的解釋。也就是說,哲學沒有做到人們期望它做到的工作——從根本上解釋這個世界的的運行機制。而科學的解決方式是,不斷通過數學/邏輯/實驗,累積已知規律,從而無限逼近真實世界。有疑惑目前無法解答,這不要緊,未來總有一天我們會找到答案

  2. 實用:哲學無法把它的成果應用到實踐中去,解決普通民眾的問題,與之相反,科學做到了,所以科學成功逆襲事實上,“實用”是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指標,其中最大的困難在於,如何能夠讓普通大眾能夠利用到如此複雜高深的理論。哲學自命清高,文章書籍內容都是艱澀難懂,直接把普通大眾排除在門外。科學同樣艱澀難懂,但它找到了正確的應用道路,那就是

    與技術和商業結合。科學轉化為技術後,通過商業轉變為產品,這樣,普通大眾並不需要了解所有的科學原理,只需要掏出錢來,就能夠直接獲得科學帶來的好處。這一點非常重要,它帶來的工業革命直接導致科學擊敗哲學成功逆襲上位。

一句話:是自上而下的哲學的無力給了自下而上的科學興起的空間,與技術和商業的結合使科學實用化,成為強大的驅動力推動了科學的持續發展。

東方的故事

那麼,我們再回頭看看古老的東方發生了什麼。

瞭解了哲學和科學發展史後,如果我們帶著這些思考來審視三千年前發展出來的《易》所提出的陰陽學說,以及後來道家的種種理論,一定會驚訝的發現,中華哲學碰到的問題與西方並沒有什麼不同,但從一開始就沒有落入與西方哲學類似的陷阱中。

解惑方面,東方哲學基於《易》建立了完整的理論體系,例如:

  • 關於意識與物質何為第一性問題,中華文化中普遍認為,“天人合一”、“心物一元”、“知行合一”,意識與物質從來就不分家,一體兩面。同時,通過“一陰一陽謂之道”的提法繞過了嚴格的邏輯和定量的數學,直接進入辯證法涉及的領域,而這一點西方直到18、19世紀才由黑格爾首次提出,並由德國人延續研究。

  • 關於歸納和演繹問題,與西方精於演繹,幾條公理就能推導出一整套理論不同,中國人則對歸納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舉例來說,孔子的學說包羅萬象,經過他數十年不斷地思考,其結果並不是像西方人那樣不斷將理論分支,形成多個子學科或分支領域的內容進行研究表述,相反,他把自己所有的主張歸納成一個字——“仁”,類似的,同一時期的老子則把他的學說同樣歸納成一個字——“道”。賦予了一個字無比豐富的內涵。

  • 更讓人驚訝的是,對於“變化”的認識,同樣古老而睿智的赫拉克利特提出:“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表達了他對尋找一般變化規律高難度的認知,正好襯托了中國《易》試圖解釋清楚變化本身的規律,以及影響事物變化的手段的重要性。

且不說這些理論是否正確(而且話又說回來了,在中國,人們更傾向於不去判斷正確錯誤,因為正確和錯誤常常是相對的),至少,解惑的問題,對於古中國人來說,是已經解決了的,只要研讀“經典”,一定能夠找到答案。

實用方面,東方方案就更有趣了。

與西方哲學和科學相同,東方哲學同樣具有複雜性,同時還混有更多的玄之又玄的感覺,對於大量不識字或者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普通大眾來說,不亞於天書。再加上對文字的精確性的擔憂(道可道非常道)和對實際環境複雜性的充分認知,形成了東方特有的兩種實用化手段:

  • 將理論口訣化。能編成口訣,決不寫成理論。“勾三股四弦五”、“三下五除二”、“炮向士角安,車行二路前”、“三人行必有我師”,這種“口訣強迫症”甚至到現代也沒有改,“奇變偶不變,符號看象限”,“來是come去是go,點頭yes搖頭no”。口訣化的知識,可以讓普通大眾非常容易記憶和實用。

  • 不靠實驗靠實踐。過去師父帶徒弟的方法,首先是打幾年小工磨鍊性情和習慣,教授理論是非常簡化的,最重要的學習過程在跟著師父實踐,在社會實踐中徒弟一方面根據理論揣摩師父的應對方法,另一方面,對不理解的問題向師父提問。結果就會形成《論語》這種經典,東方人會說,半部論語治天下,西方人會無法理解,不過是散亂的雞湯文,毫無理論可言。

識變:為什麼科學沒有在中國發生

徒弟跟隨師父在實踐中學習

實用的結果是非常有效的,東方哲學理論已經深深的嵌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醫學方面形成了中醫,在管理方面形成了大量管理的理論流派,在社會人際關係待人接物方面、在藝術方面、在各行各業的生產實踐過程中,處處都有東方哲學的影子。同樣的,不去判斷正確還是錯誤,實用方面,東方哲學找到了自己的路。

結論

歸納以上內容,做個總結吧:

西方哲學沒有解決“解惑”和“實用”問題,被更為實用的科學逆襲稱王;東方人具有強大的哲學思維能力,當哲學在東方解決了“解惑”和“實用”問題後,其地位變得牢不可破,而且東方哲學採用輕理論重口訣、輕實驗重實踐的實用路徑,導致科學在哲學的壓制下既沒有成長的空間,又沒有成長的土壤,所以即使技術方面早已獨步天下,仍然無法上升為科學理論,我想,這應該是科學沒有出現在中國的原因吧。

但我們並不必妄自菲薄,一方面,東方哲學事實上為這個世界做出了巨大貢獻(西方並不一定意識到這一點);另一方面,中國人有與西方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和做事的方法,這些方法並不是錯誤,而是與西方的思維方式形成互為補充的態勢,適合解決交叉學科和複雜體系這些方面的問題,能夠為科學帶來新鮮的空氣。畢竟科學無國界,以前中國人不瞭解科學,不會使用科學的手段,如今這些手段中國人都已學會,新的思維方式的加入將為科學帶來更持久的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