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讲究平仄对仗,古人是怎样判断字词的平仄的?他们是不是没有普通话也没有拼音,方言发音也不同?

岁月都江堰


问题的描述不是很准确,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平仄知识,有必要将问题分解成如下几个小问题:

1、古诗词一定要依照平仄吗?

古诗词,也就是古典诗词,包括古体诗、近体诗、词、曲等体裁,其中古体诗并未要求平仄,只需押韵即可,而近体诗、词和曲则对平仄有一定的要求,其中近体诗的律诗要求最是严格。



2、什么是平仄?

有人说,普通话发音的一、二声就是平声,三、四声就是仄声,这是不准确的,诗词研究者一定不能人云亦云,否则就会误导读者。

必须强调的是,平仄的划分仅限于中古汉语发音,近现代官话及当代普通话则不适用,所以绝对不能依据普通话的发音来判断平仄。

中古汉语发音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四种声调各有阴阳,也就是清浊发音,平仄与清浊无关,仅与平声与否有关,简单说,就是阴平和阳平声调归入平声,其余都算仄声。




3、当代普通话为什么无法判断平仄?

回答这个小问题前,六甲番人必须先声明,本人对普通话绝无恶意,也尊重当前的选择。

当代的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来规定读音的,但由于历史变迁,北方方言和中古汉语发音相去甚远,尤其是大部分北方方言取消了入声发音,将入声字分别改成一二三四声,所以当前普通话的一二声发音的汉字也有可能属于中古汉语的入声字,而入声属于仄声,这种情况下,您认为还可以用普通话判断平仄吗?



4、除北方方言之外的其它方言能判断平仄吗?

这是一个尴尬的问题,答案会让很多同胞不痛快,但事实如此,绝大部分南方方言保留了入声发音,也是能够判断平仄的。

作为狂热的民族文化拥护者,六甲番人曾向很多方言朋友请教一些入声字(按平水韵)的发音,结果发现,至少广府白话、客家话、闽南话、潮州话、吴语、湖南话等方言都是一样的,为入声发音,而按照这些方言的发音习惯,平仄可以很轻易区分。



5、如何判断平仄?

毕竟不是所有的人群都懂南方方言,只会普通话的朋友该如何判断平仄?

其实这是古今都存在的问题,并非今人才有,比如纳兰容若,他是满人,他的词被认为清代第一,他又是如何判断平仄的?

这就要提到韵书了,韵书是把汉字按照字音分韵编排的一种书,古人写诗填词时主要就是参考韵书来判断平仄和押韵的,其中较常用到的韵书包括平水韵、广韵、切韵、佩文诗韵等。

清代的官话已经很接近当前的普通话了,但清代共276年,从未有按照清代官话发音的韵书来指导写诗的,反而是今人编制了《中华新韵》,这算是突破性的学术成果吗?

以上关于平仄判断的问题,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更多精彩,敬请关注:六甲番人。


六甲番人


谢邀!中国的汉字是一种伟大的文字。伟大的地方很多,其中之一便是,可以使用不同的方言朗读,因为其基本上都是象形字或形声字。

前段时间,便有人问过我,不懂拼音,如何分辩平仄。我答:平仄与拼音无关,只与声调有关。例如,普通话音的三声四调,平声为平,上声去声为仄。



隋唐以后的语音,习惯上称作中古音,也就是说唐宋的格律诗词,是依中古音而为。中古音声调上分为四声,即平上去入。唐人写诗,宋人填词依的是声调,而非平仄。只是中古音已佚,后人只好用不完全归纳法,对唐宋诗词作归纳总结,并将声调作了二元简化,即以平声字为平;上、去、入声字为仄。虽然不完美,但也算提供了一个诗词创作的基本法则。



“入派三声”,现普通话音已没入声字,或者说入声字已分派到其他三个声调中。但在南方,很多方言都是保留了入声字的,如粤语、客家话、闽南话、湖南话、四川话。所以古时的方言读音虽然各地不同,但汉语的基本声调是一致的,只是在元、清期间,受外族语音影响,在北方地区,产生了一些声调上的变化。


筱静随笔


中国诗歌浩如烟海,源远流长,在创作中判断声韵平仄,都是根据历朝历代的语音变化,通过写韵书出韵表,立规矩定标准来遵循的。比如《平水韵》,就是根据宋音,即宋朝当代最广泛流行使用的官话为标准,在旧韵书的基础上,重新编写制定的;比如《中华新韵》,就是根据当今十三亿人口通用的普通话为读音的依据,以《新华词典》的注音为读音的标准而制定的。

不然,你拿古人腔调创作当代新词,就会给广大读者制造阅读障碍。在《悟空问答》的大众平台,使用平水韵创作,若发表诗词对联后不标注“平水韵”,肯定会让广大读者产生误读(包括大多数诗歌和对联爱好者在内)。所以,《中华诗词大会》主持人董卿,专家评判组和参赛嘉宾,都清一色使用普通话,而非采用平水古韵来朗读古今诗词。举一反三,古人也是如此,他们改革旧韵用“新韵”(平水韵制定试行之初,也是宋朝当代的新韵),首先是为一代读者着想。

中华诗词协会在《21世纪中华诗词发展纲要》提出以普通话作基础,实行声韵改革,就是因为,时过“音”迁,必须顺“世”而为。《中华新韵》平仄区分的原则更为简单易行,就是:只讲平仄,不辨入声。每个韵部中发音为阴平,阳平的字,即为平声字;发音为上声,去声的字,即为仄声字,不再区分入声字。如此,每个声部实际上就自然分成了平声和仄声两个部分

有了权威发布,大众认同的声韵标准后,历朝历代的中国各地方言区,都会学习使用重新制定的韵书韵表,统一口径创作和阅读,因此绝不会产生误判。而随着《中华新韵》的试行和推广,并在进一步的修订与完善后,相信使用《中华新韵》的中青年诗词作者和爱好者,会越来越多,诗词创作队伍也会越来越大,后继有人。

当然你可自由选择:复古朗诵平水韵,创作新词用新韵。不弃古韵爱新韵,知古倡今双轨行。这是不用担心的。

用普通话朗诵中国诗词,外国学生自然而然和《中华新韵》接轨。


默金cc



古代给字注音,一般有读若法和反切法两种。所谓的读若法,指这个字的读音读若那个字。即运用一个简单易识的字,标注在另一个不常见的字下面的方法。如《说文解字》:

,相败也。

在文末将“儡”字注为“读若雷。”像《毛诗正义》之《毛诗》正文、毛《传》、郑《笺》、孔《疏》,注音多为采取此种方法,《尔雅》,以及《康熙字典》等大都如此。

所谓的反切法。字有声调,指用一个字的读音代为“声”,另一个字的读音代为“韵”和“调”,将其两者反切上取“声”,下字取“韵”,用拼合成被注的的读音方法。如《诗.郑风.蹇裳》:

狂童之狂也

其“且”字,采取反切注法,即子鱼切,音(jū)。还如《礼记.礼运》:

遵而抔饮。

“污”字,《集韵》注“乌瓜切”,音“蛙”,(wā)等等,这种注音方法,可以说凡古籍大都采用。至于古人怎么分字声的平仄,这是此题的关键所在。中古四声分平上去入,其中平声又分为上平声和下平声,对应现在四声应该有五声了。严格意义上讲,现四声不够四声,是采用折解法将中古四声的平声分为阳平、阴平,再加上去声凑成四声的,准确地说现四声只有三声。回到正题,怎么区分平仄?这个问题很技术,三言两语说不清,为了节约时间,有意者可翻阅参照以前的回答题:

古人作诗词,怎么区分上声入声,平声去声,以及格律要求?



三上词话作者


古格律诗成熟之前的古体诗没有严格的平仄规则要求,成熟后按古声韵系统平水韵(韵书)来查对平仄押韵是否合律。

在古韵书中将古汉字平、上、去、入的声调语感分别归类在不同韵部中,便于古格律诗创作审美查对平仄。其中的“平”,即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四声系统中的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其中的“仄”即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四声系统中的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和方言中的“入声字”。

古人格律诗及今人按古韵创作并标示平水韵的格律诗,应依据平水韵为统一“尺子”来检测判断平仄押韵是否合律,而不能用中华新韵去审美。因为,古“入声字”,已分别归类到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四声系统中了,且韵部在中华新韵中,有所合并简化。所以,“尺子”不同,古今声韵系统的平仄押韵规则要求就有所冲突。除古格律诗作品与今人创作并标示平水韵的诗作外,应以中华新韵为统一“尺子”来进行相应的体裁形式审美。

综上所述,在古今格律诗创作审美实践中,格律诗平仄是依据相应时代的声韵语感和韵书查对来判断和调整平仄的。



诗联创作审美


各地发音都不相同的古人,怎么就共同写出了那么讲究平仄的古诗词呢?

其实大家有一个误区。

没有普通话的古人是有官话的。

官话其实就是古代的普通话。古代叫官话,现代叫普通话,内涵一样,只是名称不一样。
古代读书和现在一样,用的是官话

周朝时,官话叫做“雅言”,雅言的读音是“洛阳读书音”。周朝分封子弟及功臣到各地,要求这些人统一说“雅言“。不然的话,秦王和楚王见个面,还要带翻译。

秦时,秦始皇统一文字,标准音已无法考。汉代一直到唐代,宋代一直推广“正音”,以洛阳雅音为标准。从汉朝开始,官府要求做官必须会说国语,所以国语也就叫“官话”。蒙元时期的官话是蒙古语,但允许汉人说汉语,称为“天下通语”。明朝以金陵雅音为国语标准音。清朝开始以满族语为官话,后来满族人自己也说汉语,汉语官话成为国语。民国时期,有人觉得官话不符合当时时代特征,因此把“官话”称之为“国语”,现在台湾地区还叫国语,普通话是中国大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定下来的称呼。
天南地北的官吏,是用官话交流的

古人写诗时,不管来自大江南北,一定是按照官话的音调来写的。

古人没有拼音但是有类似 拼音的“反切法”。

东汉时期受佛教经文字母文字的影响,有人发明了反切法来给字注音。这样,古人写诗词时,就不会南腔北调了。

古人编写了大量专为写诗的韵书,其中最有名的是《广韵》、《唐韵》、《集韵》和《平水韵》等。更主要的是,这些韵书里面是把字按声调分类的,有了韵书在手,什么样的平仄搞不定?


可见古人还是智慧的。作为现代人,你不用担心古代的广东人听不懂山东话,因为人家有官话。也不用担心写诗平仄难搞定,有韵书在手,一切都简单了。


烟花三月09


粤语被公认为古汉语的活化石,(下文为百度所载)现代粤语仍存在著『平、上、去、入』四声,并细分为九声,分别为「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和「阳入」。

九声声调表

声调位置 字例 字例 字例

1)阴平声 因 分 诗

2)阴上声 忍 粉 史

3)阴去声 印 训 试

4)阳平声 人 焚 时

5)阳上声 引 愤 市

6)阳去声 刃 份 事

7)阴入声 壹 忽 ~(失)

8)中入声 ~(噎) ~ 屑

9)阳入声 日 佛 蚀

(~)表示有音无字

粤语九声中,第一、四声(阴平、阳平声)是平声,其他的七声(上、去、入声)都属仄声。

以后查字典的时候(如商务大词典),只要看看它在注音上的数字(通常在右上角)是1-9中的那一个,便知是平是仄了(至此为百度所载)。本人所在方言为粤语/东莞话/大朗话,发音规律按乐谱发音1、2对应拼音的一、二声(平),3--7对应拼音的三、四声(仄),有八九成准确,故一般对联上下联用本人方言也能分得出。


Jeff-勥巭


其实在漫长的古代人们对声律也是懵懂的,直到魏晋时期收到梵语的影响人们才认识到汉语的语音现象。中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时期李登的《声类》。《声类》对于写诗影响不明显。古体诗不讲究声律,作家只是凭着本能选择词句,大多优美的句子是符合音律的,所以只能说这一时期的作家是不自觉的使用音律。

齐梁时期沈约、谢朓等人“联句赠答”,周颙发现了汉字的声调,平上去入,于是创造了《四声切韵》。平声为平,上去入声为仄,四声就是声律的基础。

近体诗讲究格律,隋代之后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陆法言写了《切韵》,讲不同方言的人可以根据韵书来写诗。

后来随着语言的发展韵书也不断更新,《广韵》《中原音韵》等韵书分别反映了中古和近古时期的音韵状况。现在汉语的语音与古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写诗是否需要按照古韵?2010年公布了《中华新韵》,可以供爱好诗词的朋友参考。

以上解答希望对您有帮助。手机手打实属不易,如果您喜欢还请点赞转发!


呵呵最爱林妹妹


在日常讲话发音习惯中的声音高低、声调长短、声感节奏、声情话意等约定俗成的经验、理解去判断字词的平仄。


用户111杜海诗书画印


现在的普通话其实是以前满族皇宫里说的话,可以说是被满化了的汉语。最主要的是少了入声。要了解入声可能需要从江南的方言里面去找了!比如很有名的《江雪》,押的就是入声韵,南方人用方言念比用现在的普通话念要押韵的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