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林识花草进山辨鸟鸣 鹦哥岭“自然大课堂”开课啦

入林识花草进山辨鸟鸣 鹦哥岭“自然大课堂”开课啦

七月十七日清晨,海南鹦哥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来自北京的学生们一起观察鸟类活动。记者 袁琛 摄

“这是益智,姜科草本植物,喜欢生长在阴湿林下,叶子闻起来有特异香气,果实可作药用。”今天,在鹦哥岭国家自然保护区山脚下的一片林子里,10多个孩子正围着一株益智边观察,边听随行老师和护林员的讲解。近年来,鹦哥岭国家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鹦哥岭保护区)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学校、当地社区共同打造特色自然生态教育课程,把自然当做大课堂,引导青少年到自然中探索体验,培育、传播生态文明观念。

鹦哥岭保护区生物资源丰富,维管束植物2262种;脊椎动物481种(I级保护5种,II级49种),保护区内记录到的兰花、鸟类、淡水鱼类、两栖类、爬行类、蝴蝶为全岛保护区之最。

鹦哥岭保护区宣教科科长周薇介绍,为实现当地社区与保护和谐相处,保护区一直在探索生态科普教育。先是协助当地学校创办植物园,后来摸索创建大学生实践基地,随后又与兴起的自然教育相结合,多方位、多形式的宣传展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推广生态保护价值理念。

由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北京市资源北达中学主办的“自然之翼”博物选修课已多次来鹦哥岭开展自然教育实践。带队老师张继达介绍,鹦哥岭保护区虽然很“年轻”,但是有一支野外经验丰富的护林员组成的“专家团”为实践活动保驾护航,几次合作下来感受到双方在生态保护理念方面深度契合,希望鹦哥岭能成为学生们的自然教育实践“圣地”。

外来的学生通过户外实践,深入了解鹦哥岭丰富的生物资源,链接起与自然的情感,又掌握基本的科普知识,享受自然乐趣。有的活动团体,还主动参与到鹦哥岭当地的社区建设。在元门乡红茂村委会的农家书屋里,城里孩子捐献的书籍塞满了整个书架。“这大部分的书籍都是来这边科普考察的学生团体赠送给我们的。”红茂村委会主任王永渠说。

周薇说,保护区将继续把自然教育实践开展下去,创办丰富多彩的自然实践活动,并且要与社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比如推广生态养蜂、鱼鸭共养等示范可持续农业项目,制作少数民族工艺产品,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社区村貌,让社区百姓真正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记者 孙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