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張飛關羽三人是怎麼做到有過命的交情的?故事也太傳奇了!

蜀軍雖然強盛,但由於其戰線拉得太長,遠離後方,導致後勤保障多有困難,所以蜀軍求勝心切。而東吳大都督陸續通過雙方的兵士,士氣,地形等諸多條件分析後,採取戰略防禦,以待時機在尋求進攻。以至於最後東吳大敗蜀軍。三國局勢再次出現穩定的對峙。那麼我們反過來想一下,如果東吳在夷陵之戰中失敗,而劉備獲勝。那麼東吳會不會滅亡呢?其實司馬懿早就給出了答案!

劉備張飛關羽三人是怎麼做到有過命的交情的?故事也太傳奇了!

當年在夷陵之戰前夕,東吳為了避免兩面作戰,於是就派使去向魏國稱臣。魏帝曹丕雖然看出了孫權的別有用心,但他為了坐山觀虎鬥,就同意了孫權的請降要求。時候曹丕問司馬懿,吳蜀交戰,誰將獲勝呢?司馬懿回答說:東吳必敗,蜀軍必勝(顯然司馬懿失算了)。曹丕聽到後繼續問,那麼蜀軍勝利後,東吳會不會亡國呢?司馬懿斬釘截鐵的說了六個字:東吳敗而不亡。那麼司馬懿為何如此肯定東吳不會亡國呢?其實司馬懿還說了兩點原因!

劉琮的投降,最讓人惋惜的是劉表給他留下的七個猛將,這七個人在以後的歷史裡面,都是赫赫有名的武將,哪一個不是如雷貫耳。下面小編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這七個猛將。

第一個,魏延。說起魏延,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此人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後來證明,這不過是瞎扯淡,大家都冤枉他了,尤其是諸葛亮。

劉備張飛關羽三人是怎麼做到有過命的交情的?故事也太傳奇了!

在魏延投奔了劉備之後,深得劉備信任,其地位不亞於五虎上將,甚至還高一點。在劉備拿下荊州之後,便開始了入川之旅,當然不是去旅遊的,那是要鯨吞益州。

在法正的幫忙之下,劉備成功的取得了益州,這也要感謝劉璋的大義凜然,為了百姓著想,果斷投降。在拿下了益州之後,稍作休整,劉備便開始打漢中的主意。恰好曹操此時注意力不在漢中,劉備於是拿下漢中。此時問題來了,誰來守漢中呢?這個地方是益州的門戶,非常重要,按理說是讓關羽守,不過他守荊州了,那麼往下數就是張飛咯?然而劉備卻選擇了魏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這也足以證明魏延的能力,劉備對他的信賴。

第一個可能是十八騎燕將已經在此之前解散了,這是有相當可能的。張飛是幽州涿郡人也就是俗話說的燕趙之士,而且張飛經常掛在嘴邊的就是“燕人張翼德在此!”和“我乃燕人張翼德也!”

劉備張飛關羽三人是怎麼做到有過命的交情的?故事也太傳奇了!

十八騎燕將既然是燕將,可以肯定的就是來自燕趙之地,也就是和張飛很可能來自同一個地方。考慮到張飛為人豪爽,“專好結交江湖豪傑”;加上張飛頗有家產,有自己的田地和莊園,所以不難猜測,這十八騎燕將要麼是和他意氣相投武藝高超的江湖豪傑人士,要麼就是他莊上的莊客。

首先可能是十八騎燕將已經在此之前解散了,這個可能性是比較大的!張飛是幽州涿郡人也就是俗話說的燕趙之士,並且張飛天天把“燕人張翼德在此!”掛在嘴邊。十八騎燕將即是燕將就必定是來自於燕趙之地,就有可能和張飛是老鄉!然後想到張飛為人豪爽,性情開放,喜歡在江湖上結交義友!說不定這十八騎燕將肯定與張飛意氣相投,交情甚好,不然怎麼可能會成為親衛隊,張飛最信任的隊伍!

劉備張飛關羽三人是怎麼做到有過命的交情的?故事也太傳奇了!

劉關張三兄弟結拜時間是在公元184年,也就是說張飛在結拜之前十八騎燕將就已經存在!只是當時不叫十八騎燕將,換了個說法罷了。然後關羽的五百校刀手是在荊州招募而組織起來的,帶兵打仗多多少少會死去一部分,所以又會去招募。十八騎燕將是張飛從燕地帶出來的,隨軍打仗期間,小編估計這十八人要不就是老了走了,要不就是戰死沙場,完全就不能在組成當時的十八騎燕將,所以很有可能早已解散!

縱使關羽、張飛如何“萬人敵”尚有箭傷之痛,而子龍一生髮膚完整;再說“智謀”,雖然關羽能鎮守荊州獨當一面,可最終殞命;趙雲一生卻是戰必勝,攻必取。這麼看,“趙雲”之才無論哪一方面都不輸劉關張中任何一人;甚至比劉備武藝高,比關羽平易近人,比張飛有腦子。即便如此,“趙雲”不僅到死都未能與這三人並肩而立,而且還屢次遭到張飛的非議和不滿。

劉備張飛關羽三人是怎麼做到有過命的交情的?故事也太傳奇了!

第一次是長坂坡上,當時曹操大軍緊追在後,劉備“攜民渡江”情勢危急,長坂一戰趙雲敵軍中七進七出,張飛喝斷當陽橋,兩人都充分展現出了勇武威猛的一面。“趙雲”千軍萬馬中一人救出了劉備當時的唯一血脈,俗話說得好“功高莫過救主,計毒莫過絕糧”,趙雲救下蜀漢“少主”絕對稱得上是劉備的大恩人,甚至可以說是整個“蜀漢王朝”的大恩人,其實這時候“趙雲”已跟隨劉備很長一段時間了。第二次是“關羽”殞命後,當時劉備、張飛悲痛欲絕,兩人誓要領本部人馬征討東吳;

如果單論三人情誼,劉備、張飛的表現並不意外,多年的兄弟死於非命,為其報仇理所應當。但是,當時情況特殊,關羽“襄樊之戰”已經使蜀漢丟了戰略要地荊州,而且此戰也使得蜀漢損失慘重。

劉備張飛關羽三人是怎麼做到有過命的交情的?故事也太傳奇了!

況且當時劉備面臨著北方曹魏和江東的雙線威脅,戰略上來說,劉備此時攻東吳,北方曹魏必趁機襲取;最好的選擇唯有暫時穩定局勢,能保持立於不敗之地才是最要緊的。

對於這一點“趙子龍”看得很清楚,因此毫不避諱的說“國賊乃曹操,非孫權也。今曹丕篡漢,神人共怒。陛下可早圖關中,屯兵渭河上流,以討凶逆,則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

若舍魏以伐吳,兵勢一交,豈能驟解。願陛下察之。”其實子龍這番話將利害關係說的很清楚了,只不過站在一個更高的宏觀角度去看,目的就是讓劉備暫時放下仇恨,能取關中之地最好,這樣才能再回到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相對穩定的局面。

劉備征戰多年,趙雲說的其實他心裡很清楚,只不過當時礙於“關羽”的兄弟之情,這才稍加執拗,這時候趙雲又說了“漢賊之仇,公也;兄弟之仇,私也。願以天下為重。”這番話其實很淺顯,對於一個“明君”來說可以說是廢話;劉備身為蜀漢之主,自然也是心知肚明,不過就是想讓趙雲說出這些話來當臺階下。

董卓與呂布這一對組合可謂是虎狼組合,一個是把握朝政;另一個是不顧廉恥。他們擁有了當時最強大的軍力,戰場上是沒有敵手了。然而最堅強的堡壘也會被內部攻破。

司徒王允使了一出美人計,將貂蟬先獻呂布,再獻董卓,一下子激起了呂布的怨恨。只要一看到董卓與貂蟬在一起,他內心的報復心理就滋生一分。而董卓呢,他雖然覺察到呂布對貂蟬有好感,但並不知道這是王允的計謀,也不捨得割愛將美人送給呂布。最後,呂布將不可一世的董卓殺死了。

這時的趙雲,將戰鬥力發揮到了極致,之所以能如此,原因有三:第一,趙雲此時沒有任何顧慮,只需要將對方擊敗、擊退就是他的任務;

第二,趙雲的職責所在要求他必須進行死戰、發揮自己的最大戰力,否則非但可能失責,還會給主公劉備帶來致命危險;其三,趙雲此時處於背水一戰的逆境之中,四周都有追兵,擊敗張郃是帶來生路的唯一方法,因此此時趙雲的戰鬥力要強於普通環境的趙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