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戰鬥羣戰區水域是如何劃分的?

天真小科普


大家好,我是墨墨觀察,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圖為中國遼寧艦航母

目前,航空母艦已是大國必備重器,航母戰鬥群的日常訓練/遠巡/戰鬥/維護費用等雖然異常高昂,但它的戰略威懾力的意義卻遠遠可以抵消其本身的經濟成本支出。

航母的作戰半徑是由其艦載戰鬥機的航程來決定的,原則上來講,固定翼艦載戰鬥機的最大航程就是該航母戰鬥群最大的控制距離(海域和空域)。而隨從的各型驅護艦、核潛艇和補給艦即使分佈在母艦外圍,但它們的戰鬥力輸出和防禦半徑的大小也受制於艦載戰鬥機的作戰距離極限.

由此,我們就可以推斷出一個航母戰鬥群的作戰半徑和所控制海域的面積問題。

圖為美國“尼米茲”級航空母艦甲板尾端

航母防空反潛網絡層級

圖為美國“尼米茲”級航母前端結構示意圖

圖為美國“尼米茲”級航母后端結構示意圖

母艦外層:美國早期的F-14 fighte固定翼艦載戰鬥機一般執勤/戰鬥距離母艦的最大距離為350千米,處於最外層來執行巡視和戰鬥等任務。

母艦中層:E-2C型艦載預警機,它距離母艦的最大距離為250千米,其探測距離超過400千米,可以發現超過600公里以外的戰機,也是最外層艦載戰鬥機的重要或唯一“信息源”。

母艦內層:最內側是無人機/直升機/驅護艦等。水下則由核潛艇探測和搜索,這個探測搜索距離一般都會大於500千米,甚至會在1000千米以外。

由此,就為航母戰鬥群構建了一個較為完美的防空及反潛網絡。

圖為美國“羅斯福”號航母編隊(2018年4月)

航母戰鬥群可控的極限作戰半徑

就好比美國的F-14 fighte型戰鬥機的航母戰鬥群有效控制距離約為300-500千米。

為什麼要以F-14 fighte為例呢?因為它是美國現役F-35C型艦載戰鬥機的次生型號,從本質上來講,F-35系列戰機都有“短腿”的毛病,較F-14 fighte而言,只是在航電、雷達和隱身性等方面做了根本性的升級和換代。

圖為美國“林肯”號航母艦載機起降訓練圖

提到航母戰鬥群,我們就不得不以美國當前現役的“尼米茲”級航母戰鬥群為剖析對象,說到“尼米茲”級航母我們又不得不提F18E/F“大黃蜂”艦載戰鬥機。F18E/F“大黃蜂”的作戰半徑和機動性較F-35C型截止當前仍具備一定的優勢,其對地攻擊的作戰半徑就超過了1000千米。

我們以F18E/F“大黃蜂”的整體性能數據為依據,結合美國軍方過往的權威數據綜合表明,美國現役“尼米茲”級航母戰鬥群當前可控制約20-25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和空域面積(對平方公里概念認知模糊的同學可以理解為最大可控面積約2000千米)。

圖為航母被導彈擊中的想象示意圖

航母戰鬥群的交戰區域

倘若兩個敵對國家的航母戰鬥群交戰,當前可以判定的最大交戰海域和空域將會超過3000千米以上,由於戰艦/戰鬥機等數量眾多,其作戰隊形勢必也會根據戰場的複雜形勢而隨機調整,隨從的綜合補給艦等無戰鬥力或戰鬥力較弱的艦船會面臨何種結果?

圖為模擬中被摧毀的美國軍艦

只有兩種結果:一是提前撤離交戰區域,戰後為作戰艦船提供實時維護和補給,二是會被敵軍優先擊沉。


墨墨觀察


航母和其附屬艦艇組成的戰鬥群被稱為航母戰鬥群,戰鬥力非常強悍, 對付一個小國,只要兩個戰鬥群就能揍得它毫無反手之力,而利比亞這類中小型國家只要三艘航母就已經足夠,而像伊拉克這樣的中型國家美國也只需要出動6-7艘航母,就已經足以將國家政權推翻,這樣強大的戰鬥力,難怪大家都想要。

航母戰鬥群基本由航母和複數的護衛艦艇構成,當然最重要的就是位於艦隊中央受到其他艦艇層層保護的航母,而航母上搭載的艦載機也是整個艦隊伸得最長的手和眼睛。一般來說一個現代戰鬥群各艦艇之間的距離其實並不像我們在電視和照片中看到的那麼近,那只是為了拍照片而特別進行的近距離編隊航行罷了,作戰狀態下所有艦艇會在能互相保護的情況下儘可能散開,相互之間甚至用眼睛都看不見,離中央最遠的是潛艇,她們在作戰群前方三四百公里的距離上潛航,是艦隊藏在暗中的眼睛和利爪,歷史上的中途島,就是由美軍的潛艇率先發現日方艦隊的。

艦艇控制距離相比起航空母艦上搭載的艦載機,還是略有不足的,航母上起飛的e2預警機一般會飛到艦隊最外側執行警戒任務,預警距離是以自身為中心500公里範圍內,也就是說在這個範圍內戰鬥群能夠馬上對出現的敵方飛行器進行攔截反擊,而航母艦載戰鬥機fa18大黃蜂的最大航程達到3000公里以上,對地攻擊則能達到1000公里以上的半徑。而一千公里的半徑已經足以覆蓋一個小型國家全部國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