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为什么有人说岳飞是忠臣义士,也有人说他是愚忠之臣?

提起岳飞,很多人立即就会联想到他背上刺的“精忠报国”,就会想到一个忠臣义士形象,是一个“愚忠”之将,自明清以来,岳飞便成了统治阶级宣扬“忠君至上”的典范。那么岳飞到底是不是一个“愚忠”的典范呢?在演义小说以及现代影视作品中,的确是这样,但是正史的记载并非如此!

历史人物:为什么有人说岳飞是忠臣义士,也有人说他是愚忠之臣?

“岳飞”这个名字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其中清人钱彩的小说《说岳全传》及评书《岳飞传》等功不可没。在小说及评书中,岳飞智勇双全,忠义过人。后受朝廷奸臣陷害被投入狱中,其手下众将士欲发兵相救,甚至劝他造反,但均被岳飞严辞拒绝,宁可身死,也不愿做出不忠之举。因此,在民间,长期以来岳飞都是个“愚忠”之人。

历史人物:为什么有人说岳飞是忠臣义士,也有人说他是愚忠之臣?

历史上的岳飞果真“忠”到了“愚”的程度吗?事实并非如此。据《宋史·岳飞传》记载,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打到汴京,北宋徽钦二宗沦为俘虏。赵构称帝南逃时,有一个年轻的下级军官越级上书,要求赵构“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结果被以妄议天下事”的罪名革职夺官。这个军官就是岳飞,时年24岁绍兴九年(139年),宋金达成和议,已是抗金名将的岳飞在鄂州立即上书表示反对,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

历史人物:为什么有人说岳飞是忠臣义士,也有人说他是愚忠之臣?

和议达成后,高宗下诏大赦天下,也对岳飞等文武大臣大加封赏,给岳飞的诏书下了三次,都遭到了他的拒绝,岳飞表示:“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以上两件事足以证明岳飞不仅不是所谓的“愚忠”,而是能够坚持自己主张的一位将领。所谓“愚忠”就是指皇上说什么就做什么,君叫臣死,臣非死不可。但是岳飞却敢于顶撞宋高宗的意见,所以绝非愚忠。另据《宋史·岳飞传》记载,赵构曾经召岳飞于寝阁中,对岳飞说中兴之事以委卿”,所以后来岳飞上表要求北伐而不得时,曾质问赵构说:“比者寝阁之命,咸谓圣断已坚,何至今尚未决?”如此敢言更非愚忠之臣可以做到的

历史人物:为什么有人说岳飞是忠臣义士,也有人说他是愚忠之臣?

古代历来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传统,比如西汉时的史将陈汤就曾不受君命而出击匈奴,取得了很大的胜利,青史留名,“先斩后奏”后得到了皇上的赞赏,而《汉书》中的“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也成为慷慨之名言。岳飞最后听命回朝,是不是因为愚忠,皇上让他三更回,他不敢留下到五更呢?事实也许并非如此,岳飞一直在抗命,在不受君命。当秦桧遣使臣召岳飞班师时,岳飞以为“时不再来,机难轻失”,坚持没有撤兵。后来,秦桧把张俊、杨沂调回,然后用十二道金牌,令岳飞撒兵。据《宋史·岳飞传》记载:“(秦桧)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历史人物:为什么有人说岳飞是忠臣义士,也有人说他是愚忠之臣?

作为军事家的岳飞,知道孤军深入,而且没有朝廷的支持,面对的还是强大的金兵,必然会失败,而秦桧将他召回,所用的理由之一也是孤军不可久留”。因此,岳飞撒兵是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绝不是愚忠,更况且,一日之内连下十二道金牌,岳飞纵然想抗命,但是因此而株连九族也是他不敢冒的大险,所以只好“东向再拜”,撤兵班师岳飞之忠里包含有忠君思想,但绝非对皇帝无限忠诚。如王曾瑜生所说:“岳飞确有忠君思想,但并不像后世人渲染得那么严重…岳飞的悲剧在于既要爱国,又得忠君。”而龚延明先生则更具体地指出在抗金斗争和反对赵构、秦桧妥协投降政策上,岳飞不存在忠君思想,在对待农民起义问题上,岳飞确有忠君思想。”

历史人物:为什么有人说岳飞是忠臣义士,也有人说他是愚忠之臣?

许多人认为国家和朝廷是同一个概念,岳飞“精忠报国”,便是为宋朝尽忠,为朝廷尽忠自然也就是为皇帝尽忠。但是自北宋末南宋初开始,皇上就是国家的概念并没有后人想象中的那么强烈,并且有史料证明完全并非如此。史学家周宝珠先生在《试论南宋军民与岳飞反对宋高宗对金投降活动的斗争》一文中列举了以下三条史料:其一,当宋钦宗下诏割太原等三镇时,宰相何粟居然当朝痛斥宋钦第宗道:“况天下者,祖宗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石敬瑭故事岂可三遵乎?”其二,当宋高宗和秦桧准备对金求和时,枢院编修官胡铨愤而所上。辑智《乞斩秦桧书》中写道:“夫天下者,祖宗之天下也,陛下所居之位,祖与愚宗之位,奈何以祖宗之天下为犬戎之天下,以祖宗之位为犬戎藩臣之的位!其三,当绍兴议和时,大臣方廷实在奏章中写道:“呜呼!谁为陛相下谋此也?天下者,中国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万姓、三军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

历史人物:为什么有人说岳飞是忠臣义士,也有人说他是愚忠之臣?

可见,南宋时人把“天下”和“陛下”分得比现在人还要清楚!何粟、胡铨将天下说成是“祖宗之天下”,只是不敢“造次”而说出不是赵家天下,却具体地指出:“非陛下之天下”。而方廷更是道出时人的心里话。天下国家是中国人的天下,根本不是宋高宗的天下,不是你赵宋的天下!所以岳飞之忠也不是忠于朝廷,而是忠于民族大义,也就是不愚忠。

建康失守后当宋军统帅杜充降敌,大将戚方率众为匪,一些将校眼看粮尽援绝,皇帝不知去向,便也劝岳飞自谋生路,有些人甚至劝岳飞集中散兵游勇一道北去投奔金朝。在这种时候,“忠于皇帝”早已没有任何号召力了。岳飞却坚定不移,并且激励将士们“当以忠义报国”,绝不能“降而为虏”或“溃而为盗”,并且决绝地说:“其或不听,宁先杀我,我决不能从汝曹叛!

岳飞招集散兵游勇,然后慷慨陈词说:“我辈荷国厚恩,当以忠义报国,立功名,书竹帛,死且不朽。若降而为虏,溃而为盗,偷生苟活,身死名灭,岂计之得耶!建康,江左形胜之地,使胡虏盗据,何以立国!今日之事,有死无二,辄出此门者斩!”从这段文字来看,岳飞慷慨的言词志在“忠义爱国”,而不是忠于皇上。当岳飞率众移驻宜兴时,满怀激情地挥毫题壁述志:“余驻大兵宜兴,……徘徊暂歇,遂拥铁骑千余,长驱而往,然俟立奇功,殄丑虏,复三关,迎二圣,使宋朝再振,中国安强,他时过此,得勒金石,不胜快哉!

历史人物:为什么有人说岳飞是忠臣义士,也有人说他是愚忠之臣?

由此可以说,岳飞绝非忠君,更不是愚忠,而是一种民族大义之忠,当然只是因为他的这种“直捣黄龙府”、“迎回二帝”的想法非但于事无补,反而使宋高宗赵构猜忌,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