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可:感官飢餓的慶典療法——祝各位網友元宵節快樂

朱大可:感官飢餓的慶典療法——祝各位網友元宵節快樂

基於飢餓、靜寂和黑暗,以貧困為標記的中國鄉村社會,面對著感官飢餓綜合症的永久纏繞。

慶典是鄉村社會感官匱乏的代償體系,而春節位於這一體系的核心。它是食物攝取的狂歡儀式。人們耗費數天時間(有的地區長達半個月),來補充一年所耗散的生物能量。短期內的超量進食,構成口唇和腸胃的狂歡。在除夕的夜晚,數億個胃袋在餐桌前與牙齒、舌頭和筷子一起舞蹈,書寫著文明史上最不可思議的場景。

春節令我們從反面意識到食物匱缺的意義。它要為這種貧困的生活下定義,並在每個年關終結它。而另一重極易遭到忽略的痛苦,則是聲音的匱乏。鄉村在令人窒息的靜寂中沉睡,除了有限的家庭語音,它的聲源僅限於家畜、野禽和自然風雨。零度聲音的狀況是無限純潔的,卻製造出一種反面的耳鳴,把耳朵拖向了聲音的黑暗。

解決上述困境的第一方案,就是在春節和元宵燃放鞭炮,藉此發出震耳欲聾的吶喊,耳膜從飢餓中驚醒過來,像鼓面一樣振動起來,耳朵就這樣劇烈地飽餐了喧鬧的聲音;常見的第二方案,是從“紅白喜事”中聽取尖銳的嗩吶聲和高亢的哭喊,旋律性哭泣經久不息,喜喪事被無限擴張和延宕,把聲音灌輸給孤寂的群耳;此外還有第三種方案,那就是提供各類地方性社戲。假嗓的尖聲演唱、清脆的鑼鐃和和刺耳的胡琴,這些高音刺破了空間,與群眾在廣場上的鬨鬧低音混合起來,形成廣闊的聲音織體,它同時也是一種照明體系,多元地處置著感官飢餓綜合症所引發的危機。

朱大可:感官飢餓的慶典療法——祝各位網友元宵節快樂

鄉村照明體系,是太陽(白晝體系)和星、月、燈(黑夜體系)所構成的事物1,燈火是其中最薄弱的環節,彷彿只是一種昏暗的點綴。在松明、油燈和蠟燭的微弱光亮中,人被黑夜逼到了空間的一隅。燈火是無限收斂的,它蜷縮在發光體的中心,猶如一顆細小的豆粒,它的光暈只能在牆垣上投下一個模糊的陰影。在那樣的黑夜,即使是星光和流螢也會帶來欣慰,它們是世界上最細小的光明使者。

黑夜光線的長期匱乏,就是元宵節燈火慶典的起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構成鄉村生活的基本語法。它旨在規避夜生活的各種可能性。即使在燈具趨於發達的漢代,普通農民仍然會堅持節省燈油的原則。黑暗就是貧困鄉村生涯的常態。但元宵節、上元節和地藏王菩薩生日的設定,有限地解決了這一危機。它們是光線攝取的狂歡儀式,眼睛的食物,在這些夜晚裡大量湧現,為身體裡最敏感的器官,提供一場華麗的年度性演出。在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瞳仁裡映射出了五彩繽紛的光線。它們是希望的火焰,狂熱地燃燒在黑夜的深處,抵抗著內心湧現的憂鬱。在火焰熄滅之後,那些火焰構成的圖景將保存在記憶裡,成為可以不斷反芻的影像。

我們已經確切地看到,春節和元宵,就是口(鼻)、耳、眼的多種感官的一種複合儀式。經歷長達一年的等待之後,饑饉的器官在歲末得到了熱切的回報。節慶,這與其說是人的休閒模式,不如說是對器官欲求所做出的週期性響應。

朱大可:感官飢餓的慶典療法——祝各位網友元宵節快樂

相傳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目連(又名目鍵連),希望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卻見已逝去的母親,淪落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形銷骨立,不成人樣。目連為此無限痛心,用缽盆盛飯餵給母親,但是米飯剛到母親手裡,竟然即刻化為酷熱的炭火。這則故事無疑像我們隱喻了感官飢餓綜合症的普遍焦慮。炭火是更為峻切的飢餓的隱喻,它要向我們傳遞被火焰燒灼般的苦痛。

這至高無上的焦慮,就是盂蘭盆節的真正起源。在陰鬱的鄉村慶典裡,人不僅要設法消除世間的溫飽難題,還要解決鬼魂的飢餓困境。在長期傳承的儀式裡,人們必須在路邊點燃火堆,放置瓜果包子,或在木板和紙船上放置香燭,讓燈火順水而行,為那些冤死的鬼魂指引道路。但這與其說是一種生命的引渡,不如說是一種感官的勸慰。亡靈們在黑暗中沉淪,輾轉掙扎,飽嘗著各種飢餓的痛苦。只有人類饋贈的光明與食物能夠令其解脫。微弱的光線就此流佈在大地上,照亮他們孤苦無助的身影。

城市化的偉大進程,終結了鄉村社會的感官飢餓綜合症。城市提供龐大的餐飲、夜間照明及其噪音體系,所有這些事物,飽滿、刺眼而又喧囂、令傳統慶典喪失了存在的根基。在被剝離了內在功能之後,慶典必然要退化為一具文化空殼,進而被精明的商人所填空,把它們變成物品推銷的市場。沒有人能夠阻止這種文化轉型的進程。民族慶典早已死亡,它的屍體成為城市消費的華麗容器,繼而復活在商人們的集會上,像一些冠冕堂皇的醜聞。

本文圖片皆來自互聯網

上傳與管理:傑夫

————————————————————————————————————————————————————

《華夏上古神系》為朱大可先生耗費20多年的研究成果。全書以跨文化的全球視野,運用多種學科工具,獨闢蹊徑地探研中國上古文化和神話的起源,發現並證明,全球各地的上古宗教/神話均起源於非洲,這是繼美國學者發現全球智人源於非洲、新西蘭學者發現全球語言源於非洲之後,第三個具有原創性的學術貢獻,有助於修正人類文化起源的傳統觀點,向西方主流人文闡述體系注入“中國元素”。這些觀點顛覆晚清以來的學界定見,為認識華夏文化的開放性特徵、傳承本土歷史傳統、推動中國文化的未來複興,提供了富有卓見的啟示,可視為1949年以來中國學術的重大收穫。

朱大可:感官飢餓的慶典療法——祝各位網友元宵節快樂

歡迎各位網友訂閱《文化先鋒》,搜索微信公眾號iwenhuaxianfeng,或掃描如下二維碼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