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此子當皇帝估計又是位千古一帝,卻被朱棣逼得寫戲曲

朱元璋正式登基前,已經請劉伯溫選址修建新的皇宮。皇宮建成後,朱元璋誇讚其恢宏大氣,無物能越過高大的宮牆,劉伯溫答曰只有燕子能飛過。朱元璋剛死,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史稱“靖難之役”。

朱元璋此子當皇帝估計又是位千古一帝,卻被朱棣逼得寫戲曲

明太祖有二十六個兒子,其中最像他的就是朱棣。但臨終時,並沒有立朱棣做皇帝,而是傳位皇太孫朱允炆,特別諭令:各地藩王不得進京奔喪。明太祖伐元建明,晚年將開國功臣悉數殺盡,倖免於難的人少之又少。此舉一面是出於猜忌和農民固有的小家子氣,另一面則是為了幫孱弱的朱允炆掃除障礙。

朱元璋太明白朱棣的為人,這個兒子雖然極有謀略,是帝王之才,但只能在亂世中建樹,並不適合治理目前的天下。朱棣冷酷堅毅的性格遺傳自己,為了鞏固自己的絕對統治地位,很難善待朱元璋其他的兒子。朱元璋一生殺伐之氣太盛,終於在鮮血中建立起大明王朝,接下來需要一個仁慈清明的君主,使國家在休養生息中穩定發展。所以他選擇了朱允炆,事實證明,朱元璋的決定是對的。建文四年間,國泰民安,朝堂民間風氣甚好,“德治”“懷柔”的政策使人們漸漸從朱元璋的陰影裡走出來,開始新的生活。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毀滅了這一切,他不甘屈做一個藩王,他要的是君臨天下。

朱元璋此子當皇帝估計又是位千古一帝,卻被朱棣逼得寫戲曲

燕王朱棣起兵的藉口是自保。單純的朱允炆以為“削藩”激怒了皇叔,顧念親情,優柔寡斷,一步步助長了朱棣的氣焰。燕王的意圖,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大多數人選擇隔岸觀火,不急於依附誰。朱棣多年帶兵打仗,頗得人心,城府極深,手段凌厲狠辣;朱允炆雖經驗不足,但可以調動的兵馬比朱棣多幾倍,又是正統,輿論和兵力佔絕對優勢。兩朱實力相當,但交鋒後建文帝節節敗退,燕王以少勝多,屢戰屢勝,收服了大量兵馬,一路直指金陵。建文帝到底是個文弱書生,用兵打仗哪裡比得過皇叔,先是長興候耿炳文的三十萬大軍戰敗,再是李景隆五十萬大軍被收服。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能用的將才都被朱元璋殺光了,使得朱允炆無人可用。藏盡良弓,反無自衛護身之器。

朱元璋此子當皇帝估計又是位千古一帝,卻被朱棣逼得寫戲曲

建文四年六月,燕兵入城。建文帝自焚,是生是死成了千古謎案。燕王朱棣終於如願以償,同時也被釘在了“篡位”的刑柱上。他曾下令“清宮”,將侍奉過建文帝的人都殺掉,時長三天,橫屍遍野。接著就是削去兄弟們的權力,貶的貶殺的殺。參與“靖難之役”的寧王早就看清朱棣的真面目,事成後請求歸隱,醉心戲劇文學創作,算是善終,還成了明初最有影響力的戲劇家。

寧王是“靖難之役”中唯一支持朱棣的藩王,為朱棣順利奪位做出了很大貢獻,也跟著四哥背上了千古罵名。這個寧王是有苦難言,事實上他完全是被四哥坑來的,活生生“綁”上賊船。朱棣繼位後,他請求歸隱,巴不得早點離開這個火坑。朱權是朱元璋第十七子,諡號獻王,史稱“神姿秀朗,慧心聰悟,於書無所不讀”。朱權13歲受封,十五歲到封地大寧統帥大軍抵抗蒙古的襲擾,二十出頭戰功赫赫。在建文帝削藩中,他是少數握有兵權的藩王中實力最強的,難怪朱棣盯上了他,得到了他的幫助就是如虎添翼。

朱元璋此子當皇帝估計又是位千古一帝,卻被朱棣逼得寫戲曲

本來朱權也持看熱鬧的心態。皇室內戰,兩邊都不好得罪,一面是關係要好的四哥,一面是老爸傳位的侄子。1399年,朱棣單槍匹馬進城會見朱權,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說自己是冤枉的,企圖獲得朱權的同情。朱棣前腳走,朱權就被朱棣安排好的伏兵捉起來了。朱棣陰險狡詐,在朱權面前做戲的時候,派人把朱權的家眷扣押了,朱權精心調教的“朵顏三衛”也成為了他的人。朱權被坑得猝不及防,只能硬著頭皮幹了。

有了“朵顏三衛”,朱棣的仗打得更有把握了。他一面誇獎十七弟訓練有素,一面承諾“平分天下”。朱權才不會相信朱棣畫的這張大餅,朱棣登基後果然沒有履行承諾。好在朱權早就看清,沒有糾結迷戀於權利和地位,離京回到封地,不問政事,安度晚年。遺憾的是,以朱權的文韜武略,若當皇帝也不會遜色於那些明君聖主多少,最終卻心甘情願地當一名書生。他的文學天賦極高,創作了大量優質戲劇,推動了明初戲劇文學的發展。除了朱權,朱家還出了個著名的戲劇家朱有燉,是朱元璋第五子周定王之子。他在建文年間和父親一起被貶為庶人,永樂年間恢復爵位,但也選擇遠離政治紛爭,成就自己的文學夢想。

朱元璋此子當皇帝估計又是位千古一帝,卻被朱棣逼得寫戲曲

朱棣常被認為是明朝史上最有作為的皇帝,殺孽並不比朱元璋少。如果選擇的是和建文帝聯手,一個平定戰亂,一個治理國家,也許能共同創造太平盛世。但歷史已經註定,在皇位面前,誰要是手軟,下場肯定很慘。朱權參戰是被逼無奈的,他懂得朱棣的秉性,早早脫身,一身治國之才白白浪費未免不讓人感到遺憾,但對他來說也確實是明智之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