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錄音選擇

文 / 李崢

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錄音選擇

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中國巡演大獲成功,這本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首先他們的水平確為世界一流,然後以此為基礎,在現場氣氛的烘托下,無論演唱什麼作品,都會產生很好的效果,即使小有瑕疵,對人們的欣賞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

當年,我最初接觸塔利斯學者合唱團,是出於收集作品的需要,因為他們錄製了不少鮮見的早期作品,像塔利斯(T. Tallis)的《英國讚美詩》(全集)、懷特(R. White)的《都鐸時期教堂音樂》、柯尼什(W. Cornysh)的《聖母悼歌》、布朗(J. Browne)的《“伊頓手稿”中的音樂》、伊薩克(H. Isaac)的《“使徒”彌撒曲》等等。

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錄音選擇

個人的看法是,儘管現場音樂會的氛圍非常好,但是對於全面認識音樂卻是遠遠不夠的,由於國內音樂會的曲目有限,所以,為數眾多的作品不能單靠音樂會來了解,比如,聽了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現場演唱的阿萊格里的《求主垂憐》,還需要從唱片中欣賞一下塔弗納的《“聖三位一體”彌撒曲》。

我聽現場音樂會常遇到的困惑是,要麼演出者非常好,但曲目不是我需要的,要麼曲目是我喜歡的,但演出者不是我期待的。因此,聽音樂會不論什麼時候,都不會成為我的唯一,同樣,無論什麼時候,唱片也無法被丟掉,而丟掉唱片就意味著比現場演出更多並且有可能更好的作品,將會與我失之交臂。

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錄音選擇

不過,聽唱片與聽現場是有很大不同的。還以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為例,聽他們的現場肯定會覺得,無論什麼風格的作品都很不錯,但聽唱片就不一樣了,往往與合唱團風格相契合的作品,聽起來會很好,而與合唱團風格有明顯差異的作品,聽起來就不如現場的感覺那樣好了。個人的認識是,塔利斯學者合唱團錄製的英國作品最能體現其演唱風格,弗萊芒樂派的作品其次,羅馬樂派的作品再次。

我最早聽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錄音,大約是在十五六年前,專門給他們出版唱片的Gimell曾一度歸屬於環球唱片公司,也正因為如此,我才有機會收集到他們的許多錄音。一開始的時候,凡是之前未見錄音的早期音樂作品,只要塔利斯學者合唱團出過唱片,就都在我的收集範圍之內。

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錄音選擇

後來,隨著對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演唱風格越來越熟悉,我發現,他們也有自己的專長,幾乎全部集中在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宗教音樂方面,其中英國讚美詩尤其出色,並且還包括大部分彌撒曲和經文歌,特別是都鐸時期的作品,不過世俗音樂方面——比如牧歌,我並不是太傾向於他們。另外,由於塔利斯學者合唱團成員人數不算太多的緣故,像塔利斯的“四十聲部經文歌”這樣的作品,也未必一定要選擇他們的版本。

如果讓我只選擇一張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唱片,那麼肯定是塔利斯的《英國讚美詩》(全集)——這也許是這個合唱團最短的一張唱片,僅38分鐘,而12首精緻的讚美詩,剛好適合他們的演唱風格。開篇的《如果你們愛我》,正是他們在中山音樂堂音樂會上演唱的一曲,唱片中的演唱有一種朦朧的光感,歌聲宛如在燭光中瀰漫開來;接著是如素歌般起始的《聽你的僕從的祈禱聲》,深沉的歌聲從這裡一直延續到唱片中的最後一首《賜福那些被玷汙者》,平和之中的激情散發出迷人的光輝。

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錄音選擇

當然,對於塔利斯學者合唱團來說,僅聽一張唱片是絕對不夠的,那麼,假如選擇三張唱片,還應該考慮收集些什麼呢?也許我的推薦不夠“大眾”,個人覺得懷特的《都鐸時期教堂音樂》和柯尼什的《聖母悼歌》,是當仁不讓的首選,原因很簡單,首先是演唱的味道純正,其次是作品本身也難找到。

懷特何許人也?恐怕鮮為人知。他曾是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管風琴師與合唱樂正,僅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他是個非同尋常的人物,而他的妻子和三個孩子死於瘟疫這件事,又將他的一生染上了悲劇色彩。塔利斯學者合唱團選取了他的七首作品來概括其音樂藝術,以《聖母頌歌》開始,以《耶利米哀歌》結束,其間涵蓋了經文歌與讚美詩兩種短小的形式。在《聖母頌歌》中,我們可以聽到塔利斯合唱團對刻板的素歌風格與甜美的英國風格所做出的奇妙對比,在《耶利米哀歌》中,還可以聽到塔利斯合唱團的歌聲中流露出的令人心碎的憂傷。

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錄音選擇

柯尼什也是不大為人所知的人物,他不僅是位作曲家,還是個演員,他的音樂大多保留在《伊頓手稿》中。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唱片以他創作的聖母題材的作品為中心,《聖母經》起首,《聖母悼歌》做結,含《聖母頌歌》及經文歌與讚美詩。僅個人而言,我最喜歡的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唱片其實是這一張,不論《聖母經》還是《聖母頌歌》或者《聖母悼歌》,他們歌聲中的持續而絕妙高音,宛如直擊心靈的光,總是能令人迷醉,就像聖特麗莎的狂喜那樣,讓你身不由己。

文藝復興時期應該是英國作曲家湧現最多的一個階段了,大概這也是英國音樂發展最輝煌的時期,如果說中世紀的世俗歌曲《夏天到來了》引發了英國風格的興起,巴洛克中期珀塞爾譜寫的歌劇《狄朵與埃涅阿斯》帶來的英國風格的頂峰,那麼文藝復興就構成了這兩個點的中心。所以,塔利斯學者合唱團錄製的那一時期的英國作品,似乎應該多選擇一二,我的推薦是伯德(W. Byrd)《大禮拜音樂》和塔弗納(J. Taverner)《“聖三位一體”彌撒曲》。

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錄音選擇

這兩位作曲家在英國音樂歷史上的地位就不用再多敘了,這裡只說一說塔利斯學者合唱團錄製的兩張唱片。伯德的《大禮拜音樂》包含了六首“大禮拜音樂”和三首讚美詩,這張唱片聽起來聲音比較渾厚,不知道是由於錄音場地的緣故,還是演唱本身的原因,總之,自始至終散播著一種輝煌的色調,尤其是“大禮拜音樂”,歌聲中真正體現了英國音樂在文藝復興時期的鼎盛態勢。

儘管之前已經有了十六人合唱團版本的塔弗納《“聖三位一體”彌撒曲》,不過竟然沒有影響我對塔利斯學者合唱團演唱的這一作品的喜歡程度,我幾乎覺得,它是這個合唱團錄製的我最喜歡的第二張唱片,當然,部分原因也很有可能是出於我對這一作品的喜愛。當我聽著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歌聲時,幾乎已經忘記了演唱者是誰,“聖三位一體”的光輝,似乎隨著高音聲部一起綻放,那是一個光明降臨的時刻。

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錄音選擇

對於塔利斯學者合唱團來說,文藝復興時期的其他音樂流派是不可迴避的,不過,對於聽者來說,選擇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個人認為,他們錄製的弗萊芒樂派的作品,以若斯坎(Josquin des Pres)的《“唱吧我的舌頭”彌撒曲》為最佳,這張唱片也恰好是這個合唱團錄製的我最喜歡的第三張唱片。

塔利斯學者合唱團演唱的這一作品,給我的第一印象竟然是優雅而矜持,不論素歌的引子,還是彌撒曲的發展,都是那樣柔和而迷人。就從個人感覺來說,弗萊芒樂派的三代作曲家,從帶有哥特末期的刻板與古樸,到文藝復興晚期的流暢與輕盈,若斯坎作為中間一代,剛好其風格二者兼而有之,塔利斯學者合唱團對於介於前後之間的這種風格詮釋很準確,這應該是一個度的把握,或者說是一種不偏不倚的平衡感。說起來,如果事先不告訴我是誰演唱的,我可能不會猜到是塔利斯學者合唱團——這其中沒有什麼偏見,在接觸早期音樂的時候,我還沒太關注演唱者呢,當時僅僅是以演唱本身作判斷。

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錄音選擇

在英國作品之外,低地國家作曲家伊薩克的《“使徒”彌撒曲》也值得一聽,這位作曲家既屬弗萊芒樂派,也同時對德國音樂的發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而他的作品又極少出專輯,所以這張彌撒曲錄音自然是十分珍稀。目前本人也只有兩張他的作品唱片,另外一張是世俗歌曲。塔利斯學者合唱團演唱的伊薩克的彌撒曲傾向於輕靈且清澈,是個人很喜歡的一種表達方式,但是我也不否認,也許今後會碰上一個更好的版本。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及帕萊斯特里納(G.P.da Palestrina)和羅馬樂派,我在聽過塔利斯學者合唱團演唱後,之所以沒有選擇他們的版本,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他們的演唱與我所認識的這一樂派及其作曲家的風格有些距離,具體來說,就是他們的歌聲過於甜美了一些,當然,我不是說甜美就不好,不過,英國式的甜美相對比較直接,讓你一下就能感受到,而羅馬樂派宗教音樂相對比較刻板(除了西班牙作曲家維多利亞),即便其中有些“甜美”,也要淡很多,有種若有若無的感覺。或許這僅是我個人的認識,但是作品本身的特點也確實是需要考慮在內的。

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錄音選擇

以上我們已經選擇了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七張唱片,如果有人意猶未盡的話,還可以將選擇擴充為十張,或更多一點兒。這裡我再列舉出四張可供選擇的唱片:塔利斯的《耶利米哀歌》、布朗的《“伊頓手稿”中的音樂》、伯德的三首彌撒曲、塔弗納的《“西風頌”彌撒曲》,它們的共同之處就是——都為英國作品。

按照通常的邏輯,既然塔利斯學者合唱團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那麼理當能夠確切地表達他的音樂中的意義,事實也恰是如此,正如他們對前述《英國讚美詩》(全集)的詮釋那樣。因此,我們也就理當應該再聽一聽這個合唱團演唱的其他塔利斯作品,而兩首《耶利米哀歌》就是最好的一個選擇。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歌聲裡,第一首的低沉與第二首的哀婉,都給聽者帶來足夠的心靈震撼,如果說《英國讚美詩》是精緻而光輝的,那麼《耶利米哀歌》則是寬廣而深沉的。

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錄音選擇

接下來,要再次提及“伊頓手稿”——這份在英國音樂歷史上十分重要的手稿,也是值得多接觸一些其內容的,而布朗的作品在裡面佔了一定的比重,所以塔利斯學者合唱團將自己錄製的他的專輯起名為《“伊頓手稿”中的音樂》。巧得很,布朗的這張唱片與柯尼什那張一樣,也是以聖母為題材的,包括《聖母經(I)》、《聖母悼歌》、《哦,瑪利亞,榮耀的母親》等五首作品;我注意到一點,塔利斯學者合唱團在處理這些作品時,傾向於渾厚的音色,使之與柯尼什的風格區分了開來。

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錄音選擇

然後,是伯德的三首彌撒曲。在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唱片中,是從五首部的那首開始的,中間是四聲部,之後再是三聲部,這樣的安排給人的感覺將是從繁複到簡潔。就像他們演唱《大禮拜音樂》那樣,這些彌撒曲不管幾個聲部,給人的感覺都是散發著輝煌之光的,同時,“五聲部彌撒曲”的宏大,“四聲部彌撒曲”的悠緩(甚至有些陰鬱),“三聲部彌撒曲”的古樸,三者之間的差異也得到了明顯的展示。與較大合唱團的演唱相比,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演唱既不失豐滿,又有著足夠的靈活感,是一個值得欣賞的好版本。

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錄音選擇

塔弗納的《“西風頌”彌撒曲》——其實這一作品在上述《“聖三位一體”彌撒曲》的唱片中是有的,不過,這裡介紹的唱片除了塔弗納的,還有同時代另兩位作曲家泰伊(C. Tye)和謝帕爾德(J. Sheppard)的《“西風頌”彌撒曲》,既具史料價值,而且對比來聽也頗為有趣,可以由此瞭解,不同作曲家以同一基礎(世俗歌曲《西風頌》)創作的彌撒曲之間的差異,而這張唱片最大的意義,或許就在於對英國音樂的延伸認識。當然,塔弗納的這首彌撒曲還可以選擇十六人合唱團的版本,不過,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演唱本身並不輸給前者。

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錄音選擇

在本文中,我簡要談論了塔利斯學者合唱團唱片的選擇,上述錄音在我看來代表了其最高成就;至於那些沒有入選的唱片,對於這個合唱團有特殊興趣的讀者,可以繼續進一步的收集。就個人而言,我不是特別主張任何作品都選擇同樣的演唱者或演奏者,儘管他們非常出色。音樂風格是多樣化的,它們的詮釋者也應該不僅限於某一個或者某一範圍。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價值就在於它發掘出了許許多多古老的音樂作品,而作為聽者來說,也應該向他們那樣去發掘更多版本的錄音,相信這將使人得到不少有益的收穫與意外的驚喜。

通常我不是太主張把某個音樂團體看得過高,以致似乎它是全能的,這樣做非常有可能出現認識的偏差,這種偏差一方面是對於這個音樂團體的,另一方面也是對於音樂本身的。說起來,我雖然接觸到塔利斯學者合唱團是在十五六年前,但在這之前已經聽過很多合唱團的唱片了,比如前面提到的十六人合唱團就在其列,還有不少是教堂合唱團,個人以為,多聲部的大型彌撒曲還是需要人數稍多一些的合唱團來演唱為好,例如帕萊斯特里納的彌撒曲。

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錄音選擇

這裡順便提一下,帕萊斯特里納的彌撒曲以及阿萊格里(G. Allegri)的《求主垂憐》等羅馬地區作曲家的作品,最好的選擇之一是威斯敏斯特教堂合唱團的版本;塔利斯的“四十聲部經文歌”,不妨選擇塔弗納合唱團的版本;至於英國牧歌,比如著名的吉本斯(O. Gibbons)的《銀天鵝》,可以選擇琉特琴家安東尼·羅利、女高音埃瑪·柯克比與音樂合奏團(The Consort of Musicke)的版本。儘管塔利斯學者合唱團也錄製了這些作品,不過出於對作品本身的考慮,我選擇了上述演唱者。

在此我想說的是,大家不妨以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為契機,去接觸更多的早期音樂合唱團,並由此進一步瞭解更多的早期音樂作品。當初,非常幸運的是,我從來沒有讓自己侷限於某一個或幾個音樂團體,而是以作品為中心來聽音樂的,由這個基礎發展開去,逐一瞭解那些詮釋它們的音樂團體的演奏/演唱風格,之後再返回來將作品的風格與音樂團體的風格進行對比,以之作為選擇唱片版本的依據。對於塔利斯學者合唱團上述唱片的選擇,我也是採用了這樣的方法,以我多年的經驗,其準確率相當高。

最後,期待塔利斯學者合唱團能再次來中國演唱,並希望能夠聽到他們現場演唱的大型彌撒曲。

塔利斯學者合唱團的錄音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