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录音选择

文 / 李峥

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录音选择

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中国巡演大获成功,这本是意料之中的事情,首先他们的水平确为世界一流,然后以此为基础,在现场气氛的烘托下,无论演唱什么作品,都会产生很好的效果,即使小有瑕疵,对人们的欣赏也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当年,我最初接触塔利斯学者合唱团,是出于收集作品的需要,因为他们录制了不少鲜见的早期作品,像塔利斯(T. Tallis)的《英国赞美诗》(全集)、怀特(R. White)的《都铎时期教堂音乐》、柯尼什(W. Cornysh)的《圣母悼歌》、布朗(J. Browne)的《“伊顿手稿”中的音乐》、伊萨克(H. Isaac)的《“使徒”弥撒曲》等等。

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录音选择

个人的看法是,尽管现场音乐会的氛围非常好,但是对于全面认识音乐却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国内音乐会的曲目有限,所以,为数众多的作品不能单靠音乐会来了解,比如,听了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现场演唱的阿莱格里的《求主垂怜》,还需要从唱片中欣赏一下塔弗纳的《“圣三位一体”弥撒曲》。

我听现场音乐会常遇到的困惑是,要么演出者非常好,但曲目不是我需要的,要么曲目是我喜欢的,但演出者不是我期待的。因此,听音乐会不论什么时候,都不会成为我的唯一,同样,无论什么时候,唱片也无法被丢掉,而丢掉唱片就意味着比现场演出更多并且有可能更好的作品,将会与我失之交臂。

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录音选择

不过,听唱片与听现场是有很大不同的。还以塔利斯学者合唱团为例,听他们的现场肯定会觉得,无论什么风格的作品都很不错,但听唱片就不一样了,往往与合唱团风格相契合的作品,听起来会很好,而与合唱团风格有明显差异的作品,听起来就不如现场的感觉那样好了。个人的认识是,塔利斯学者合唱团录制的英国作品最能体现其演唱风格,弗莱芒乐派的作品其次,罗马乐派的作品再次。

我最早听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录音,大约是在十五六年前,专门给他们出版唱片的Gimell曾一度归属于环球唱片公司,也正因为如此,我才有机会收集到他们的许多录音。一开始的时候,凡是之前未见录音的早期音乐作品,只要塔利斯学者合唱团出过唱片,就都在我的收集范围之内。

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录音选择

后来,随着对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演唱风格越来越熟悉,我发现,他们也有自己的专长,几乎全部集中在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宗教音乐方面,其中英国赞美诗尤其出色,并且还包括大部分弥撒曲和经文歌,特别是都铎时期的作品,不过世俗音乐方面——比如牧歌,我并不是太倾向于他们。另外,由于塔利斯学者合唱团成员人数不算太多的缘故,像塔利斯的“四十声部经文歌”这样的作品,也未必一定要选择他们的版本。

如果让我只选择一张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唱片,那么肯定是塔利斯的《英国赞美诗》(全集)——这也许是这个合唱团最短的一张唱片,仅38分钟,而12首精致的赞美诗,刚好适合他们的演唱风格。开篇的《如果你们爱我》,正是他们在中山音乐堂音乐会上演唱的一曲,唱片中的演唱有一种朦胧的光感,歌声宛如在烛光中弥漫开来;接着是如素歌般起始的《听你的仆从的祈祷声》,深沉的歌声从这里一直延续到唱片中的最后一首《赐福那些被玷污者》,平和之中的激情散发出迷人的光辉。

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录音选择

当然,对于塔利斯学者合唱团来说,仅听一张唱片是绝对不够的,那么,假如选择三张唱片,还应该考虑收集些什么呢?也许我的推荐不够“大众”,个人觉得怀特的《都铎时期教堂音乐》和柯尼什的《圣母悼歌》,是当仁不让的首选,原因很简单,首先是演唱的味道纯正,其次是作品本身也难找到。

怀特何许人也?恐怕鲜为人知。他曾是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管风琴师与合唱乐正,仅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是个非同寻常的人物,而他的妻子和三个孩子死于瘟疫这件事,又将他的一生染上了悲剧色彩。塔利斯学者合唱团选取了他的七首作品来概括其音乐艺术,以《圣母颂歌》开始,以《耶利米哀歌》结束,其间涵盖了经文歌与赞美诗两种短小的形式。在《圣母颂歌》中,我们可以听到塔利斯合唱团对刻板的素歌风格与甜美的英国风格所做出的奇妙对比,在《耶利米哀歌》中,还可以听到塔利斯合唱团的歌声中流露出的令人心碎的忧伤。

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录音选择

柯尼什也是不大为人所知的人物,他不仅是位作曲家,还是个演员,他的音乐大多保留在《伊顿手稿》中。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唱片以他创作的圣母题材的作品为中心,《圣母经》起首,《圣母悼歌》做结,含《圣母颂歌》及经文歌与赞美诗。仅个人而言,我最喜欢的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唱片其实是这一张,不论《圣母经》还是《圣母颂歌》或者《圣母悼歌》,他们歌声中的持续而绝妙高音,宛如直击心灵的光,总是能令人迷醉,就像圣特丽莎的狂喜那样,让你身不由己。

文艺复兴时期应该是英国作曲家涌现最多的一个阶段了,大概这也是英国音乐发展最辉煌的时期,如果说中世纪的世俗歌曲《夏天到来了》引发了英国风格的兴起,巴洛克中期珀塞尔谱写的歌剧《狄朵与埃涅阿斯》带来的英国风格的顶峰,那么文艺复兴就构成了这两个点的中心。所以,塔利斯学者合唱团录制的那一时期的英国作品,似乎应该多选择一二,我的推荐是伯德(W. Byrd)《大礼拜音乐》和塔弗纳(J. Taverner)《“圣三位一体”弥撒曲》。

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录音选择

这两位作曲家在英国音乐历史上的地位就不用再多叙了,这里只说一说塔利斯学者合唱团录制的两张唱片。伯德的《大礼拜音乐》包含了六首“大礼拜音乐”和三首赞美诗,这张唱片听起来声音比较浑厚,不知道是由于录音场地的缘故,还是演唱本身的原因,总之,自始至终散播着一种辉煌的色调,尤其是“大礼拜音乐”,歌声中真正体现了英国音乐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鼎盛态势。

尽管之前已经有了十六人合唱团版本的塔弗纳《“圣三位一体”弥撒曲》,不过竟然没有影响我对塔利斯学者合唱团演唱的这一作品的喜欢程度,我几乎觉得,它是这个合唱团录制的我最喜欢的第二张唱片,当然,部分原因也很有可能是出于我对这一作品的喜爱。当我听着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歌声时,几乎已经忘记了演唱者是谁,“圣三位一体”的光辉,似乎随着高音声部一起绽放,那是一个光明降临的时刻。

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录音选择

对于塔利斯学者合唱团来说,文艺复兴时期的其他音乐流派是不可回避的,不过,对于听者来说,选择就显得十分重要了。个人认为,他们录制的弗莱芒乐派的作品,以若斯坎(Josquin des Pres)的《“唱吧我的舌头”弥撒曲》为最佳,这张唱片也恰好是这个合唱团录制的我最喜欢的第三张唱片。

塔利斯学者合唱团演唱的这一作品,给我的第一印象竟然是优雅而矜持,不论素歌的引子,还是弥撒曲的发展,都是那样柔和而迷人。就从个人感觉来说,弗莱芒乐派的三代作曲家,从带有哥特末期的刻板与古朴,到文艺复兴晚期的流畅与轻盈,若斯坎作为中间一代,刚好其风格二者兼而有之,塔利斯学者合唱团对于介于前后之间的这种风格诠释很准确,这应该是一个度的把握,或者说是一种不偏不倚的平衡感。说起来,如果事先不告诉我是谁演唱的,我可能不会猜到是塔利斯学者合唱团——这其中没有什么偏见,在接触早期音乐的时候,我还没太关注演唱者呢,当时仅仅是以演唱本身作判断。

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录音选择

在英国作品之外,低地国家作曲家伊萨克的《“使徒”弥撒曲》也值得一听,这位作曲家既属弗莱芒乐派,也同时对德国音乐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他的作品又极少出专辑,所以这张弥撒曲录音自然是十分珍稀。目前本人也只有两张他的作品唱片,另外一张是世俗歌曲。塔利斯学者合唱团演唱的伊萨克的弥撒曲倾向于轻灵且清澈,是个人很喜欢的一种表达方式,但是我也不否认,也许今后会碰上一个更好的版本。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及帕莱斯特里纳(G.P.da Palestrina)和罗马乐派,我在听过塔利斯学者合唱团演唱后,之所以没有选择他们的版本,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的演唱与我所认识的这一乐派及其作曲家的风格有些距离,具体来说,就是他们的歌声过于甜美了一些,当然,我不是说甜美就不好,不过,英国式的甜美相对比较直接,让你一下就能感受到,而罗马乐派宗教音乐相对比较刻板(除了西班牙作曲家维多利亚),即便其中有些“甜美”,也要淡很多,有种若有若无的感觉。或许这仅是我个人的认识,但是作品本身的特点也确实是需要考虑在内的。

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录音选择

以上我们已经选择了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七张唱片,如果有人意犹未尽的话,还可以将选择扩充为十张,或更多一点儿。这里我再列举出四张可供选择的唱片:塔利斯的《耶利米哀歌》、布朗的《“伊顿手稿”中的音乐》、伯德的三首弥撒曲、塔弗纳的《“西风颂”弥撒曲》,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都为英国作品。

按照通常的逻辑,既然塔利斯学者合唱团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那么理当能够确切地表达他的音乐中的意义,事实也恰是如此,正如他们对前述《英国赞美诗》(全集)的诠释那样。因此,我们也就理当应该再听一听这个合唱团演唱的其他塔利斯作品,而两首《耶利米哀歌》就是最好的一个选择。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歌声里,第一首的低沉与第二首的哀婉,都给听者带来足够的心灵震撼,如果说《英国赞美诗》是精致而光辉的,那么《耶利米哀歌》则是宽广而深沉的。

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录音选择

接下来,要再次提及“伊顿手稿”——这份在英国音乐历史上十分重要的手稿,也是值得多接触一些其内容的,而布朗的作品在里面占了一定的比重,所以塔利斯学者合唱团将自己录制的他的专辑起名为《“伊顿手稿”中的音乐》。巧得很,布朗的这张唱片与柯尼什那张一样,也是以圣母为题材的,包括《圣母经(I)》、《圣母悼歌》、《哦,玛利亚,荣耀的母亲》等五首作品;我注意到一点,塔利斯学者合唱团在处理这些作品时,倾向于浑厚的音色,使之与柯尼什的风格区分了开来。

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录音选择

然后,是伯德的三首弥撒曲。在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唱片中,是从五首部的那首开始的,中间是四声部,之后再是三声部,这样的安排给人的感觉将是从繁复到简洁。就像他们演唱《大礼拜音乐》那样,这些弥撒曲不管几个声部,给人的感觉都是散发着辉煌之光的,同时,“五声部弥撒曲”的宏大,“四声部弥撒曲”的悠缓(甚至有些阴郁),“三声部弥撒曲”的古朴,三者之间的差异也得到了明显的展示。与较大合唱团的演唱相比,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演唱既不失丰满,又有着足够的灵活感,是一个值得欣赏的好版本。

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录音选择

塔弗纳的《“西风颂”弥撒曲》——其实这一作品在上述《“圣三位一体”弥撒曲》的唱片中是有的,不过,这里介绍的唱片除了塔弗纳的,还有同时代另两位作曲家泰伊(C. Tye)和谢帕尔德(J. Sheppard)的《“西风颂”弥撒曲》,既具史料价值,而且对比来听也颇为有趣,可以由此了解,不同作曲家以同一基础(世俗歌曲《西风颂》)创作的弥撒曲之间的差异,而这张唱片最大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对英国音乐的延伸认识。当然,塔弗纳的这首弥撒曲还可以选择十六人合唱团的版本,不过,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演唱本身并不输给前者。

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录音选择

在本文中,我简要谈论了塔利斯学者合唱团唱片的选择,上述录音在我看来代表了其最高成就;至于那些没有入选的唱片,对于这个合唱团有特殊兴趣的读者,可以继续进一步的收集。就个人而言,我不是特别主张任何作品都选择同样的演唱者或演奏者,尽管他们非常出色。音乐风格是多样化的,它们的诠释者也应该不仅限于某一个或者某一范围。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价值就在于它发掘出了许许多多古老的音乐作品,而作为听者来说,也应该向他们那样去发掘更多版本的录音,相信这将使人得到不少有益的收获与意外的惊喜。

通常我不是太主张把某个音乐团体看得过高,以致似乎它是全能的,这样做非常有可能出现认识的偏差,这种偏差一方面是对于这个音乐团体的,另一方面也是对于音乐本身的。说起来,我虽然接触到塔利斯学者合唱团是在十五六年前,但在这之前已经听过很多合唱团的唱片了,比如前面提到的十六人合唱团就在其列,还有不少是教堂合唱团,个人以为,多声部的大型弥撒曲还是需要人数稍多一些的合唱团来演唱为好,例如帕莱斯特里纳的弥撒曲。

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录音选择

这里顺便提一下,帕莱斯特里纳的弥撒曲以及阿莱格里(G. Allegri)的《求主垂怜》等罗马地区作曲家的作品,最好的选择之一是威斯敏斯特教堂合唱团的版本;塔利斯的“四十声部经文歌”,不妨选择塔弗纳合唱团的版本;至于英国牧歌,比如著名的吉本斯(O. Gibbons)的《银天鹅》,可以选择琉特琴家安东尼·罗利、女高音埃玛·柯克比与音乐合奏团(The Consort of Musicke)的版本。尽管塔利斯学者合唱团也录制了这些作品,不过出于对作品本身的考虑,我选择了上述演唱者。

在此我想说的是,大家不妨以塔利斯学者合唱团为契机,去接触更多的早期音乐合唱团,并由此进一步了解更多的早期音乐作品。当初,非常幸运的是,我从来没有让自己局限于某一个或几个音乐团体,而是以作品为中心来听音乐的,由这个基础发展开去,逐一了解那些诠释它们的音乐团体的演奏/演唱风格,之后再返回来将作品的风格与音乐团体的风格进行对比,以之作为选择唱片版本的依据。对于塔利斯学者合唱团上述唱片的选择,我也是采用了这样的方法,以我多年的经验,其准确率相当高。

最后,期待塔利斯学者合唱团能再次来中国演唱,并希望能够听到他们现场演唱的大型弥撒曲。

塔利斯学者合唱团的录音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