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練琴也會造成不可逆傷害?是真的嗎?

有句名言道:“你能在卡耐基音樂廳演出的訣竅是什麼?練習,練習,還是練習。”每個習琴者都知道大量的練習時間造就成功這一公理。這一原則適用任何人,不管是剛起步的,還是專業的。

但是,練習也要講究一個度,在效率和時間面前,我們當然要選擇效率,關於大道理,我們永遠要靈活而正確的理解它。絕不能認死理。

所謂的“過度”練習呢,大致就是演奏者的練習超出了他生理或心理承受的極限,帶來了肌肉或神經的損傷,或者導致演奏和成長的很多方面長時間不能均衡,就是過度了。

偶爾過度練習,或許是必要的,尚可通過各種手段恢復,但長期的過度練習會給演奏者帶來巨大的不可逆的身心傷害。

“過度”練琴也會造成不可逆傷害?是真的嗎?

無效的過度練習讓人陷入自我批評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體會,當你遇到曲子的一個“坎兒”的時候,你不斷地重複練習這一段,一遍又一遍,可是卻是一遍又一遍地重複出錯,於是你開始煩躁,和自己較勁,不斷地說著:“再來”,然後又繼續犯錯,直到腦子都變得有些激進和模糊。終於花光了今天的時間,你放棄了!

然而,第二天當你心平氣靜再來練習這一段的時候,驚喜的發現,自己可以了。

練習需要通過不斷的新技能和自信的提升來獲得持續的動力,它並非那麼的簡單。如果在練習時花費了過多的時間,就很可能會冒著進入自我懷疑的圈套的風險:我是否真的進步了?我是否真的有所成效?有的時候我們真的需要在練習之後好好地休息會,以理清思維。

美術老師教導學生在自己的作品前退開幾步,以便更全面地瀏覽整個作品的信息。同樣的,讓我們把視線擺回音樂上:如果一個人反反覆覆地演奏著同樣的樂曲,便會開始感受到挫折。這就好似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得更好的迷茫的感覺一般。

對自己友好些吧。有的時候20分鐘的休息比起20分鐘的額外練習還要來得高效。

“過度”練琴也會造成不可逆傷害?是真的嗎?

無效的過度練習讓人失去注意力

不管是誰,只要過分的專注於一件事物時,他的注意力都會逐漸失焦。同樣的,鋼琴練習也是如此,當習琴者過分訓練的時候,音樂在他腦子裡恐怕會最終成為混沌的音符。不管你有多麼的專注,大腦也只能提供一定的專注時間,其後你都將冒著注意力渙散的風險。讓自己的大腦,耳朵從高強度的練習中退出來,好好休息一會吧。當自己的腦子已經模糊時,仍強迫繼續練習顯然不會是你希望的有成效的辦法。只有當大腦清醒時才能高效的完成事務,浮躁是不可取的。

“過度”練琴也會造成不可逆傷害?是真的嗎?

無效的過度練習讓人殆盡熱情

過度練習導致的最壞結果就是對音樂熱情的喪失。這一段是寫給每位習琴者看的,你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但結果其實未必是你所希望的。如果在練習時不斷受到打擊,那麼熱情只會一點一點的被消磨掉。這也是導致的最嚴重後果,並且自覺不適合彈琴了。成長需要時間,不要被短期的問題影響了長期的,將要到來的成功。

《爆裂鼓手》也畢竟只是個電影,那樣的癲狂狀態並不屬於現實,只表達著一種理想。而你的學琴路不光需要自己的努力,還有周圍許多人的陪伴,以及時間才能見證的成長。所以千萬別被過度訓練耗費了自己的全部能量,音樂本身就是熱情的,如果發現自己在學琴上疲勞了,或許是時候嚴格的控制練習時間了。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最佳狀態,而你需要學會將它激發出來。最後切記一點,不要盲目和浮躁,那隻會毀了你的學琴之路。

“過度”練琴也會造成不可逆傷害?是真的嗎?

那麼,如何避免“過度”練習呢?

要避開過度練習帶來的傷害,首先要從心理和思想認識方面進行改正。在激烈的競爭中,應擺脫功利心和投機心理,看淡考學和比賽等競爭,著眼於人才的長期與全面發展,享受音樂的學習過程,而不是一味的關注結果。

不要過於焦慮,可以廣泛地去接觸生活,包括人際交往和其他門類的科學文化等;避免進入演奏的隧道,對其他事情視而不見。逐漸提升對自己的演奏進行聆聽和批評反思的能力,減少對外界回饋的依賴,辯證地看待自身的完美主義傾向。不要忽視身體種出現的疲勞和疼痛信號,及時與外界交流並獲取幫助。

其次是技術方面。如果長時間練習,要從熱身項目開始,逐漸進入高速的演奏狀態,結束時還應該有放鬆練習,並且,要把關注力集中在練習的難點上,避免重複性工作,必要時慢練。慢練讓我們享受音樂之美和磨練耐心,還能減少無謂的肌肉提前緊張。另外可以在練琴的地方放一面全身鏡,通過鏡子觀察自己的演奏姿勢是否舒適自如,增加對姿勢的敏感,及時自我調整。

平時可採取“意擬練習”的辦法,在想象中演奏,輕哼曲子,這是做肌肉運動和腦力運動的“分項練習”。在適當的時機,找周圍的懂音樂的人進行真實演出的模擬,聽取他們的反饋,這樣的互動比關起門來一個人練習更有幫助。

要定時休息放鬆,不要等到疲倦和痛疼的時候才想起來休息。一天中,一年中都要安排適當的練習後的放鬆活動,練習的間歇裡可以伴隨深呼吸平躺放鬆脊椎骨,假日進行各種全身參與的有氧運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