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练琴也会造成不可逆伤害?是真的吗?

有句名言道:“你能在卡耐基音乐厅演出的诀窍是什么?练习,练习,还是练习。”每个习琴者都知道大量的练习时间造就成功这一公理。这一原则适用任何人,不管是刚起步的,还是专业的。

但是,练习也要讲究一个度,在效率和时间面前,我们当然要选择效率,关于大道理,我们永远要灵活而正确的理解它。绝不能认死理。

所谓的“过度”练习呢,大致就是演奏者的练习超出了他生理或心理承受的极限,带来了肌肉或神经的损伤,或者导致演奏和成长的很多方面长时间不能均衡,就是过度了。

偶尔过度练习,或许是必要的,尚可通过各种手段恢复,但长期的过度练习会给演奏者带来巨大的不可逆的身心伤害。

“过度”练琴也会造成不可逆伤害?是真的吗?

无效的过度练习让人陷入自我批评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当你遇到曲子的一个“坎儿”的时候,你不断地重复练习这一段,一遍又一遍,可是却是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出错,于是你开始烦躁,和自己较劲,不断地说着:“再来”,然后又继续犯错,直到脑子都变得有些激进和模糊。终于花光了今天的时间,你放弃了!

然而,第二天当你心平气静再来练习这一段的时候,惊喜的发现,自己可以了。

练习需要通过不断的新技能和自信的提升来获得持续的动力,它并非那么的简单。如果在练习时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就很可能会冒着进入自我怀疑的圈套的风险:我是否真的进步了?我是否真的有所成效?有的时候我们真的需要在练习之后好好地休息会,以理清思维。

美术老师教导学生在自己的作品前退开几步,以便更全面地浏览整个作品的信息。同样的,让我们把视线摆回音乐上:如果一个人反反复复地演奏着同样的乐曲,便会开始感受到挫折。这就好似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得更好的迷茫的感觉一般。

对自己友好些吧。有的时候20分钟的休息比起20分钟的额外练习还要来得高效。

“过度”练琴也会造成不可逆伤害?是真的吗?

无效的过度练习让人失去注意力

不管是谁,只要过分的专注于一件事物时,他的注意力都会逐渐失焦。同样的,钢琴练习也是如此,当习琴者过分训练的时候,音乐在他脑子里恐怕会最终成为混沌的音符。不管你有多么的专注,大脑也只能提供一定的专注时间,其后你都将冒着注意力涣散的风险。让自己的大脑,耳朵从高强度的练习中退出来,好好休息一会吧。当自己的脑子已经模糊时,仍强迫继续练习显然不会是你希望的有成效的办法。只有当大脑清醒时才能高效的完成事务,浮躁是不可取的。

“过度”练琴也会造成不可逆伤害?是真的吗?

无效的过度练习让人殆尽热情

过度练习导致的最坏结果就是对音乐热情的丧失。这一段是写给每位习琴者看的,你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但结果其实未必是你所希望的。如果在练习时不断受到打击,那么热情只会一点一点的被消磨掉。这也是导致的最严重后果,并且自觉不适合弹琴了。成长需要时间,不要被短期的问题影响了长期的,将要到来的成功。

《爆裂鼓手》也毕竟只是个电影,那样的癫狂状态并不属于现实,只表达着一种理想。而你的学琴路不光需要自己的努力,还有周围许多人的陪伴,以及时间才能见证的成长。所以千万别被过度训练耗费了自己的全部能量,音乐本身就是热情的,如果发现自己在学琴上疲劳了,或许是时候严格的控制练习时间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佳状态,而你需要学会将它激发出来。最后切记一点,不要盲目和浮躁,那只会毁了你的学琴之路。

“过度”练琴也会造成不可逆伤害?是真的吗?

那么,如何避免“过度”练习呢?

要避开过度练习带来的伤害,首先要从心理和思想认识方面进行改正。在激烈的竞争中,应摆脱功利心和投机心理,看淡考学和比赛等竞争,着眼于人才的长期与全面发展,享受音乐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一味的关注结果。

不要过于焦虑,可以广泛地去接触生活,包括人际交往和其他门类的科学文化等;避免进入演奏的隧道,对其他事情视而不见。逐渐提升对自己的演奏进行聆听和批评反思的能力,减少对外界回馈的依赖,辩证地看待自身的完美主义倾向。不要忽视身体种出现的疲劳和疼痛信号,及时与外界交流并获取帮助。

其次是技术方面。如果长时间练习,要从热身项目开始,逐渐进入高速的演奏状态,结束时还应该有放松练习,并且,要把关注力集中在练习的难点上,避免重复性工作,必要时慢练。慢练让我们享受音乐之美和磨练耐心,还能减少无谓的肌肉提前紧张。另外可以在练琴的地方放一面全身镜,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的演奏姿势是否舒适自如,增加对姿势的敏感,及时自我调整。

平时可采取“意拟练习”的办法,在想象中演奏,轻哼曲子,这是做肌肉运动和脑力运动的“分项练习”。在适当的时机,找周围的懂音乐的人进行真实演出的模拟,听取他们的反馈,这样的互动比关起门来一个人练习更有帮助。

要定时休息放松,不要等到疲倦和痛疼的时候才想起来休息。一天中,一年中都要安排适当的练习后的放松活动,练习的间歇里可以伴随深呼吸平躺放松脊椎骨,假日进行各种全身参与的有氧运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