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P2P平台夸了,破产,倒闭,它们募集资金都去哪了?

冰焰79


P2P募集资金用到哪里:

一、公司日常运营成本,开支,广告费,所有你能想到的一个公司维持日常运作所需要的钱都从这里开支

二、P2P在在网站或者你能得到信息的地方发布的所谓投资标的,也就是项目,把钱借给这些标的。其中很多P2P公司所发布的标的都是自容项目又或者是虚假项目,很多的钱都没有流入真实标的中,而是被这些平台拿去还旧债了!

三、利息,投资人每月拿到的利息!为什么因为每个平台都会有坏账,如果钱收不回来,而又要支付投资人利息,那只能从新的投资人投资的资金中扣除!也就是拆东墙补西墙!

四、还有其他的:例如公司股东的挥霍啊!反正就是巧立名目花钱!

投资人要拿回本金很难,因为钱已被用光了,怎么拿回!投资是有风险的,没有一本万利的生意,现在连银行都可以破产了,何况P2P公司!如果真的遇到这种事情,就报警登记债权,等警察法院把P2P公司资产拍卖,追回资金后,按偿债先后顺序和比例拿回债权吧!这个时间会很漫长,也有不确定性!

最后,请谨慎投资,不要被高息利诱,你惦记别人的利息,别人可惦记你的本金啊!!!


云云的脑洞


没有一个回答正确的,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首先要清楚什么是P2P

P2P本意是中介,直接撮合借款人和投资人的需求,就好比房产中介是一个道理。

为什么P2P在中国那么火

由于长期的银行业准入垄断以及信用体系的缺失,大量的企业和个人的资金需求无法满足,民间借贷、高利贷盛行,而与此同时大量的中产阶层缺乏可靠的投资渠道,信托门槛太高,股票又会亏钱。所以基于互联网的P2P出现以后,很自然的就爆发了。而在发达国家,P2P是作为普惠金融的补充存在,社区银行已经能覆盖大部分需求了没有互联网金融一说

P2P是怎样变形的

1、天生的缺陷:P2P其实是一种原始的金融形式,没有银行之前,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借贷的,互联网的出现,使其消除了地理的隔离,但却无法消除时间隔阂。比方说你今天想投资10000一年时间,但是今天才有一个人需要借2000, 下周才有另一个需要借5000三个月。这样当平台规模扩大以后,自然就会出现需要钱的时候没钱,有钱的时候投不出去!那么,资金池就是更高的阶段了,这又回到了银行模式,其实相当于重复发明轮子,要么就维持小规模不做大。

2、刚兑的特色:按照P2P的原意,投资人是出借方,借款人违约应当找借款人还钱,投资风险自担。但在中国这种环境下,不承诺刚兑就不会有人投资,于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两个办法,第一种回到资金池模式,第二种拿出利润做担保,显然第二种是不够的。

由于以上两点,所以有了资金池,各种的期限错配,宣传保本保息。如果规模不断增长,那么坏账总是能解决,一切都很美好。

风险的爆发

显然,如果允许做资金池,期限错配,那和银行就没区别了,而银行是要受监管的!然而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没有任何监管政策出台,于是各类人等蜂拥而入,出现了最恶劣的两种形式:1)自融,由于银行借贷困难,有些企业甚至是国企通过建立P2P平台融资,构造大量的借款企业,虚构借款需求,最终资金流向背后黑手。2)庞氏骗局,纯粹就是骗钱,几乎所有的资产都是虚假的,例如唐小僧。

终于监管政策出台,且到了市场资金匮乏,银根缩紧的时候。现金流断裂到来了。

爆雷,钱去哪儿了

1) 庞氏骗局:对不起,钱已经花掉了

2) 自融:幕后的那个企业完了,如果它还有点资产能处置,或许还有一点点机会要回一点点钱。幕后的人还在,背景强大,赖帐了,那你没有办法,只能认栽

3) 资金池问题:平台有资产,就是有真实的借款存在,由于投资覆盖不了产生的坏账,或者由于客户大量集中提现,现金流断裂。那么去掉坏账,慢慢清退,你还能有机会拿到大部分钱。

4) 贷款逾期:没有资金池,标的金额较大,通常是原来做P2B的那种,爆雷原因只是逾期,但是投资人一天也不能等报警。那么恭喜你,通过处置你通常还能拿回大部分甚至还有盈利。

这是对于投资人来说,对于这些平台来说一律属于非法吸收公共存款。

最后的结局

剧本顺应了大的去杠杆的时代背景,某些人顺利的一分钱不花降低了负债。最后,x字号资产处置平台粉末登场,处置不良资产,再赚个盆满钵满


klinsrachel


按照已经暴雷的P2P平台暴露出来的信息,募集资金的使用情况大概有三种,但是不管哪一种都会造成本金损失,主要看处理及不及时了,收回一部分是有可能的,全部收回自然是没戏的。

1.第一种情况,庞氏骗局

这种就是没有明确标的,完全是采用割韭菜的形式,拆东墙补西墙,这种一旦暴雷,基本上没有收回本金的可能性了,大部分资金都被挥霍一空,因为本来就是骗钱。

2.第二种情况,自建资金池,挪用资金用于第三方企业自融

根据网贷之家提供的信息,最近几年暴雷的P2P平台中16家互金平台都有上市公司的参股。有的互金平台和上市公司、国企“换股”,希望得到大公司的背景支持。而今年大写大公司在股价下跌的情形下,投资P2P平台,实际上是为了自融,并不是为了干借贷的买卖。

按照规定P2P平台是不允许有自己的资金池的,需要在银行做存管,部分不正规的平台虚构一些第三方将资金挪用,用于第三方公司的自融。企业发生风险,继而引起平台暴雷。

这种情况平台出了问题,还要好一些,主要看这些用于自融的第三方公司有没有可处置的资产,处置清算后,本金还可以收回一部分,至于怎么分配这些资金,当地肯定会有具体的安排。

3.第三种,资金用于正常的私人借贷业务,爆发大量坏账,平台刚性兑付导致资金链断裂

这种还属于比较中规中矩的平台,虽然暴雷,但起码还是本本分分的做自己的老本行-私人借贷,犹豫去年到今年的经济下行,导致实体经济发展情况不好,很多民营企业本身周转困难,而他们就是P2P平台的借款方,发生违约。平台为了维持自身剩余,一直做刚性兑付,长此以往,窟窿越来越大,坏账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资金链断裂,继而暴雷。

这种情况下,本金也可以收回一部分,不过前提是,借款方有足够的抵押物或者反担保措施,待这些资产处置以后,会对投资方进行一定的资金补偿。

以上就是总结的几种情况,本金有可能收回也有可能收不回,但是肯定会有损失,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而且目前处于监管的整顿期,P2P行业大洗牌,建议还是观望为好,如果要投资,尽量选短标,而且资金要分散在不同的标的上,最大程度分散风险。


不立而立


只要是破产倒闭的P2P,无论老板是否跑路,投资人的血汗钱血本无归了。

细数这些年的问题平台,募集资金无非四大去向。

高管挥金如土

P2P的实际控制人,大多生活糜烂,拿着投资人的钱任意挥霍。

比如,媒体曝光的e租宝丁宁,办公室养着十多个女秘书,并与多名公司女高管保持不正当关系,先后赠与这些人的现金、房产、车辆、奢侈品的价值达10余亿元。仅对集团总裁张敏一人,丁宁向其赠送价值1.3亿元的新加坡圣淘沙别墅、价值1200万的粉钻戒指、奥迪A8轿车、宾利轿车、名表等礼物,“奖励”现金5.5亿元人民币。



广告天价投放

P2P平台,为了博眼球,迅速扩张,源源不断地拉拢新的投资者接盘,拿投资人的钱,大量投放广告进行“病毒式营销”。

比如,四大返利平台之首的“唐小僧”,2016年开始在一线城市进行广告轰炸,仅通过分众传媒铺设线下楼宇广告,一年支出5000万元。唐小僧还重金植入各大热播剧集中,电视剧《琅琊榜2》中也植入了《大梁小剧场》。

部分P2P平台,斥巨资请名人站台代言,成为名符其实的鲜花陷阱。宋鸿兵、茅于轼、郎咸平等皆为泛亚摇旗呐喊过。金鹿财行、中晋资产的事发,明星代言人黄晓明、九球天后潘晓婷牵涉其中。

填补烂账窟窿

所谓“自融”,顾名思义,就是网贷平台的资金主要是老板自用。一些企业缺钱,资金周转困难,突然发现网贷平台这个摇钱树。他们注册大量“壳公司”,虚构贸易合同或应收账款,在控制的平台上发假标,给旗下企业输血,资金左手倒右手。这些企业烂账无底洞,需要长期不断的供血。一旦平台吸金吸不动了,平台资金要出现流出的迹象了,要不直接爆雷,要不立马关掉跑路。

从事风险投机

P2P平台许诺的投资收益率远高于普通的投资产品,P2P平台必须找到收益率更高的投资品种,才能玩的转。

许多平台拿投资人的钱去搞配资炒股、房地产开发过桥贷款或炒作虚拟数字货币等投机行为。随着今年以来楼市价格回落、股市低迷、虚拟数字货币价格大跌,最终平台瞬间暴雷。

…………………………………………………………………


史晨昱


我来说一下我的观点吧,越是老的平台,可能剩下的资金越少,为什么?因为之前募集的资金都充当利息以及平台费用花了。p2p公司的坏账率是高的可怕的,坏账怎么处理,说实话没有几个能追回来的,那些崩掉的平台跟你说他们有几个亿的应收账款,可以弥补客户所有理财款,那都是在瞎编,他们自己都要不回来,你指望谁替你要呢。再说了那几个亿,也是按照利滚利算的,可能本金就一亿,他们算什么违约金,滞纳金,复利,这种算法法院根本不支持,平台可能就像一机器,不到山穷水尽那就一直玩下去,直到最后一滴油,然后跑路。剩下的投资客的钱去哪了,都被当成了利息支付给前面的人,以及那些骗贷的了。所以崩掉的平台根本没有钱。募集的钱只有一小部分老板可能带着跑路了,大部分的钱都是烂账和利息,根本无处可要。最后再说一下,最终统统按非法集资,你之前得的利息全部充当本金,也就说你在平台投了50万,这几年得了20万利息,那么在经侦介入,认定你现在的本金为30万,别惊讶,就是这么处理的,即使一份钱不再给你,他们也可以说追回了40%。可怕吗,可是所有的这种案件都是这么处理的。有钱了,借给身边缺钱做生意的朋友不行吗,即使朋友不还了,那不是还有借条借据么,可以去法院起诉,只要不超过24%,法院都是支持利息的,可是这p2p,你连你借给谁都不是那么清楚,你连朋友都不相信,干嘛相信一个从没见过的借款人,没见过的理财平台。这么多崩盘的,有一个去找借款人要钱的么,没有。全部是来找平台的,因为你把钱给的是平台,也许这些钱根本就没有出平台,只是这个投资客户的钱成那个投资客户的利息。


愿望石123


借贷宝为什么下架“刑事报案”功能

据有心用户反馈借贷宝于2018年3月末悄无声息将“刑事报案”功能下架,其实对于借贷宝这样的做派早有耳闻,不过这一次这样的行为里蕴含着大量的信息,下面我们来扒一扒。

2015年8月借贷宝上线推广声势浩大,笔者相信是下了血本,但好日子掐指算算不足10月。据内部流出的消息称截至2017年8月份有300万笔左右借款逾期,逾期本金百亿左右,逾期的借款人30万人左右。用户群鱼龙混杂,目前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的数据显示有超百起与借贷宝关联的刑事案件,笔者相信接下来的日子数据会持续增加。

不难发现自2017年初借贷宝已经告别往日的高调,采用“鸵鸟”策略来回避自己的风险。能不公布的一定不公布,能回避的一定回避,强制要求公布、面对的也是一拖再拖。可见借贷宝是一家嗅觉非常灵敏的公司,意识到牵连刑事案件若是持续增加,难免会殃及自身,索性下架“刑事报案”功能。

下面奉送借贷宝受害用户两个维权要点:

一、依据《侵权责任法》等法律规定,刑事案件的受害人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向平台提出民事赔偿请求;

二、部分刑案被告账面显示借入额度与实际所得相差甚大,差额部分的资金去了哪里?借贷宝心知肚明,被告涉案违法所得在刑案处理中是必须要做退赃处理的。笔者目前追踪了解到的几起正在侦办的刑事案件中,其中某嫌疑人账面显示非法所得270万元人民币,实际净得150万元人民币左右,差额120万元人民币去了哪里?涉刑案的借款人可以委托律师围绕此项举证,进行积极退赃,争取宽大处理。

基于以上两点,平台下架“刑事报案”功能的意图非常明确,引导用户走民事诉讼途径,淡化自身可能涉嫌的违法违规行为。

送宝哥一段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发现问题宜疏不宜堵。

送用户一段话:拿起法律武器,合法维护自身权益。

送迷途“借款人”一段话:自首是唯一出路,不仅解脱自己,更是给出借人一个相对完美的交代。

善哉!善哉!(文:魅影随行)


哥是传说007


都被卷跑了或者花掉了,怎么可能拿得回本金。

而且爆雷的平台不是主动跑路就是被查封,根本谈不上倒闭和破产,倒闭是因为经营不善,破产是资不抵债,这些平台没一条符合条件的。

P2P的本质

我认为,一个真正正规的P2P业务模式,应该是像上图一样,有五方参与,借款人、投资人、平台、第三方存管(银行)和第三方担保,投资人提供资金以获得收益,借款人获得资金支付利息,平台发布信息撮合交易,第三方存管负责资金划转,第三方担保负责保证,这样的平台才比较安全,一般不会暴雷,即使暴雷了。钱也在借款人那里,像借款人追讨即可,那么多借款人,不至于

但是你仔细研究一下暴雷的和没暴雷的平台,有几个是这种模式?暴雷的我敢大胆的预测一下,一个都没有,最主要的是投资人的钱真的通过银行划转到所谓的借款人账户了吗?我看未必,在平台的账上几率较大,那么平台把钱花在哪了?

营销推广

互联网时代,你不加大营销推力度,根本没人知道你这个平台,你得打广告吧,你得推出活动拉客户吧,比如开户就送100元花费,存多少钱送什么的,哪个平台没搞过类似活动?这些都需要钱啊,力度一个比一个大,前些天最出名的暴雷,应该属联壁金融了吧,0元购399的路由器,就问你力度大不大?

投资

好一点的平台,起码还会把资金用作投资,即便不是宣称的P2P借款人而是风险更高更的什么投资,也是有迹可循的,真要是清算可能还能挽回一定的损失。

利息

最怕的就是遇到了“庞氏骗局“,后面人的资金根本没有去投资,而是用于支付前面人的高额利息,那么这钱基本上是要不回来了。


所以你就知道,这钱如果没有用于生产经营,哪来的倒闭?平台如果不是安于收取中介费,而是运作投资者的资金,哪来的资不抵债破产?携款跑路,或者资金流断了,怎么拿回本金?


昇财经


P2P 倒闭了,那么钱去哪了呢?当然是没钱了,才会倒闭;这些钱基本上有以下几种去向:

1)坏账

也就是借给别人了,但是人家不还了,平台还追不回来,或者说追回成本很高,我就有过这些经历,曾经去过一个工业区的厂区公寓调研,附近住的都是厂区的一些年轻人,他们中间就很流行短期贷款,而且都是小额贷款,我想P2P应该也有不少资金进入这里面了,他们每个月工资也就几千块钱,却需要经常借。逾期是常有的事,一旦还不上就换个地方工作,你也找不到他的人,这样的坏账比比皆是。

实际上主要还是因为平台运营成本高,造成这些资金必须要放高利贷,否则就没法回收成本,但是高利也就是高风险。如果不放,那么有可能就是下面这种情况。

2)利息

比方说平台为了销售,给出了10% 的利息,但是平台的资金却无法获得10%以上的收益,那么就得不断拿新来的本金来偿还过去的利息,常此循环,如果一直不能改善,那么本金将会不断被稀释。

比方说,一个P2P公司本来有100万,收益每年支付给客户的利息10万,每年公司贷款可以得到15万元15%,运营成本10万元,到年底每年公司账上只剩下95万。那么来年运营成本10万利息还是10万,可是公司贷款可获得的金额变成了95*0.15=14.25万;几年累计下来,公司就会越来越难以运营;

3)运营和销售成本

包括前端销售和后端销售,一个是面向贷款人的,一个是面向借贷人的,然后还有审核费用,公司的软件还有运营费用,高管、培训师、房租等等,每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如果公司不能够吸引到足够的资金,边际成本很高,那么公司将要不得不冒险,放出更危险的贷款,或者是提高收益率来吸引客户。这样一来,就会增加运营风险。

4)资金池挪用

这个在早期还是比较常见的,因为监管不到位。试想,因为一直有人借款和借出,所以这个平台会有一定的资金沉淀,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放贷人的情况下,这些资金相当于浪费,平台就有可能违规挪用这些资金去投资,如果投资失败,那么就又是一个大窟窿,如果成功了,有可能能撑几年时间。


这个市场最终是大鱼吃小鱼,小鱼活不了,因为运营成本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当公司越大,则越能压低客户的利息,另一方面就越能够获取优质客户,资金越大,流动性风险相对降低。

比方说,公司做大了以后,我可以用很少的销售人员就可以实现销售,比方说,我可以开发一套审核系统,很少的人就可以完成大量匹配,又可以节省资金,比方说大大增加网络上的营销,又可以解决成本。

这个行业是一个边际成本随资本量增加而不断降低的,最后的结果就是强者恒强


以股易金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要不回来、要不回来、要不回来!肯定要不回来!看你下次还玩高息集资吗?

原因很简单,P2P平台一般做的都是高风险贷款,说白了就是在放高利贷,只有这样才能支付起给投资人的高息,给投资人利息一般都在年化15%以上甚至更高,加上营销以及管理费用等都是一笔大的开支。一般P2P公司都是在高档写字楼租下一层甚至几层楼面,招聘美女帅哥做销售员,忽悠那些老板老人大妈之类的,所以我们经常听到集资投资人一说到风险,就会讲人家那么大的场面、事业多伟大啊,咋还出会问题?我死都不相信的!结果出问题就开始哭哭啼啼的。

P2P平台一般是有一整套路数和玩法的,经常开一些会议,聘请经济学家忽悠,像最大的集资诈骗平台泛亚就是请郎咸平和宋鸿宾演讲推广理财,误导了很多投资者,最后在上海和太原被老百姓围堵挨揍;其次引入了传销机制,你拉一个人头进来就会得到营销费;还有就是很多美女业务员向老板推销产品,白天晚上的很多路数大家都懂的。

募集资金一部分放贷给企业,而这些企业绝大部分是资质比较差的,最终还不了钱成为坏账,再加上管理层的挥霍,以及支付前期人员的利息,亏空倒闭成为必然!

还是那句老话“天线没有免费的午餐”!警惕吧,贪欲的人们!


王红英金融期货


Pto P倒闭之后,应该说,这些钱是很难要回来的,如果能要回来一部分就算不错了,所以说,有 钱的人,往往都很少会往这里面玩的,往往是那些钱少的呢或者穷人,反倒在p2p里想多搞点利息吧。

如果说p2p会倒闭的,应该说基本上都是那些,运作各方面不规范,管理有问题,或者正在钻政策漏洞的平台,如果说是一些真正的好平台,认真做事的平台高管,不贪不占不拿不要的平台,我想应该还会好一些吧。


那么那些不好的平台或者小平台,为什么会爆掉呢?大家都知道p2p平台,其实其目的就是为了做一个中介,别人把钱往上面存,然后他把钱又往外贷出去,都是没钱的人往上面小额存款,没钱的人在上面借点小钱,这样的话来,这些小平台,他为了吸引用户,因为他的平台太小没人去在上面存钱,那么它必然要开出高利息去吸引人存款,当然了,他也会以较低的价格,来吸引人去贷款,那这一来一去,不是在赔吗?所以只能拆东墙补西墙,这样补来补去,不够补了,就必然要爆嘛,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道理。



如果平台爆了,或者是高管把钱卷走了,你还是想把本金要回来,这不是脑袋有病吗?或者被驴踢了吗?几乎是很难的,或者是没有可能的,您报了案,警 察来了登记一下,有可能一分钱都拿不到,当然啦,也可能会说你利息都收了百分之三十四十了,欧拉,其他的我们警察也没查出多少钱呢,大家平均分吧,你能分个五千八千的,可和自己存进去的,那不少多了吗?

所以,大家还是远离这些金融陷阱吧,否则吃亏的总是你自己,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掉馅饼,这样的好事,否则,这世界早实现共…

如果喜欢,轻点手指,优雅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