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穿著整個水產養殖過程中的「溶解氧」

在眾多水質指標中,溶解氧始終貫穿著水產養殖過程。在養殖動物生長方面,投餵同樣的飼料但由於溶解氧的不同,產生的餌料係數就不同。在水環境方面,它直接決定著底質、水質的好壞,進而影響養殖動物的抵抗力,是對蝦發病的主要誘因。

同時溶解氧還直接影響到養殖動物疾病的治療效果,以及用藥劑量等一系列問題。所以把溶氧看作是水產養殖業中的靈魂並不過分! 下面筆者就溶解氧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再作一贅述。

1、溶解氧的來源:植物光合作用89%;空氣中溶解 7%;補水增氧4%。

2、溶解氧的消耗:水呼吸(水中微型生物包括浮游動植物和細菌等的呼吸耗氧和有機物等還原物質的分解耗氧的總稱)與底棲生物耗氧兩項佔80-90%;養殖對象的呼吸5-15%;逸入空氣1.5%。

3、溶解氧的變化:

季節變化:冬春季節由於水溫低,氧氣的溶解度大,養殖動物代謝慢、養殖量小,有機物少且分解慢等原因,耗氧量小;加之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強等原因,溶氧量一般高於夏秋季節。

晝夜變化:日出後的整個白天,植物光合作用放氧,下午至日落前達到最高值;日落後的整個黑夜,生物呼吸耗氧,至日出前達到最底值。較深的池塘,底水層的日變化不明顯。

垂直變化:夏季白天中午或下午,正常水體上層水含氧豐富,但底層水缺氧或溶氧不足,易產生溫躍層;晚上,特別是下半夜,上下層水混合,含氧量趨於一致。轉水水體,在自然狀態下,上下水層的溶氧量差別不大。

水平分佈:受風力和藻類光合作用的影響,正常水體白天上風處溶氧低於下風處,晚上上風處溶氧高於下風處;轉水水體不論白天還是晚上,上風處溶氧一般都高於下風處。

4、池塘底層缺氧原因: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不能完全到達底層;魚蝦棲息在底層,活動多,呼吸耗氧多;沉澱的過多不溶解的有機物分解要消耗氧;微生物活動消耗氧氣等等。

5、底層缺氧的危害:底質——水產養殖成功的關鍵

在養殖過程中,很多人很重視水體的消毒和改良而沒有給予池底過多的關注,而魚蝦等主要生活在池底,當池底層缺氧時,致使積累的大量有機物在無氧狀態下不完全分解,生成大量有害物質,致使本應底棲的魚蝦失去憩息之所,魚蝦攝食減少,抵抗力下降;同時致病菌大量滋生,當數量達到一定程度,就會引起疾病的大規模暴發。如果此時投餌量把握不好的話,不僅會浪費飼料,還會增加殘餌分解耗氧,造成惡性循環。所以底層缺氧的危害極大。具體表現為:A.急性缺氧:浮頭,快速死亡。B.慢性缺氧:

“幫邦小黑”是一款便攜式水質檢測儀,可測量池塘實時溶氧、水溫數據,並利用大數據分析幫助用戶分析水質發現問題,是養殖戶和水產技術服務人員的巡塘小助手。

水體不“活”:肥水難,惡化快,需氧有益菌活動受抑制,厭氧菌(致病菌)活動旺盛,有害氣體多,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居高不下,水體物質及能量循環變緩或停滯,自淨能力極弱;

魚蝦不“歡”:運動能力下降,食慾減退,飼料消化不完全,係數增加,體質下降,抵抗力降低,疾病增多;

蝦蟹偷“死”:亞硝酸鹽過高導致的死底症就是因為底層氧的含量過低,形成氧債,只有補充氧氣,才能徹底治療死底症;

底質“臭”:分解產生的有毒有害物質增多,厭氧菌活動旺盛,硝化菌的活動受抑制,臭味急劇增大;

蚌不“長”:珍珠蚌沒有足夠的食物,在有毒有害環境中其生理壓力增大,幾乎停止生長,珍珠產量和質量嚴重下降;

貝體“瘦”:嚴重影響貝類的生長,造成商品價值降低,甚至會導致死亡。

6、補充氧氣的措施:增氧機;沖水;減少耗氧物質;藥物增氧。

增氧機:攪動水流,使表層溶氧豐富的水流到底層;增加接觸面積,增加溶解氧,受大氣壓力影響大;曝氣,將有害氣體排出;池水較淺的池塘在發生急性缺氧浮頭時,盲目開增氧機會因攪起底泥而加重缺氧。

沖水:是最有效的增氧方法,蓄水池和曝氣池為養殖池提供了富含氧氣的新水;美國用液態氧溶於水後再衝入池塘,也是一種有效的增氧措施。減少耗氧物質:是最常用的增氧方法之一,如減少浮游動物(殺滅輪蟲、枝角類等),清除野雜魚,減少放養密度,淨化水質(用淨水解毒藥物)和清除淤泥等。

A.藥物增氧:快速,但不經濟,提高pH值,藥品質量魚龍混雜,目前主要有:

B.增氧粉:放氧快,不能深入底層;

C.顆粒氧:深入底層,但放氧慢,不能急救,質量低的不僅不能放氧,而且汙染、敗壞水質。

7、增氧藥物具備的基本功能:直達底層、作用持久、藥效迅速、高效利用、改良水體。

8、溶解氧的日常管理:

A、放苗前30天,應進行“三清”:清除淤泥、清除野雜魚、清除病原生物。

B、定期追施全價肥,水以增加浮游植物。

C、採用科學的混養模式,如適當增加濾食性動物的養殖以減少浮游動物, 合理減少放養密度,以減少耗氧量和對水體汙染,從而提高水體淨載氧能力。

D、定期淨化和氧化水體,使水體中的懸浮物如死藻、養殖動物殘餌糞便及殘骸、有毒物質等離開水體,同時被藥物氧化分解。

E、開動增氧機等。具體用法為:晴天中午、陰天晚上、用藥中、浮頭時、轉水前、中毒時、魚蝦密集時須開。

F、在養殖動物密集處如食場、增氧等處定期(5天左右)拋灑久氧,以減少殘餌糞便對溶解氧的消耗。

G、越冬池要及時掃雪和加水,以保證冰下池水的溶解氧含量及水溫。

總之,動物自身抗病力是水產養殖的本體,病原體是水體生態系統失衡後不能為養殖生物所利用的生物。水產養殖技術的核心就是從水、種、餌、密、混、輪、防、管諸多方面科學地構建可控、可持續發展的養殖水體生態平衡,而維持這一平衡的基本保證就是充足的溶解氧,因此說溶解氧是水產養殖業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