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出國留學?難的不是沒選擇,而是做決定

對於即將面臨畢業的學生而言,除了就業之外還有升學這條路可選,而升學的目的也有一部分是為了順應用人單位對人才學歷的高水平要求。

保研考研者年年都有,甚至考研大軍還在日益壯大中。但還有一條路,卻因為選擇的群體人數較少而總是被忽略,而這個群體面臨的升學壓力也同樣嚴峻。

出國留學成新趨勢,與國內升學形成兩極

這個群體即是中國留學生群體。

根據教育部統計信息顯示,2017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首次突破60萬大關,達60.84萬人,同比增長11.74%,持續保持世界最大留學生生源國地位。

該不該出國留學?難的不是沒選擇,而是做決定

統計顯示,出國留學規模的持續增長,使中國生源領跑世界。改革開放40年來,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已達519.49萬人,目前有145.41萬人正在國外進行相關階段的學習和研究。以2017年為例,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目的地仍相對集中,多數前往歐美髮達國家和地區求學。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出國留學已不再成為新鮮事。隨著國內家庭從多子型大家庭轉型為獨子化小家庭,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顯著增加,並直接體現在金錢投入上。留學費用雖然昂貴,但為了孩子更好的人生前景,家長並不吝嗇在這方面的花費。

一方面是出國留學的人數不斷增長,一方面,國內大學的認可度也在不斷提高——無論是在國人心目中,還是在國際印象上。2017的QS世界高校排名中, 我國有6所大學進入全球前100名,對中國的大學教育來說可謂是一個跨越式的進步。

該不該出國留學?難的不是沒選擇,而是做決定

也因此,越來越多的家長也認為國內的大學是一個不錯的升學選擇。國內高校

和國外高校的關係從曾經的“兩級”演變為了今日的“兩極”——都是好的選擇,主要看個人對自我發展的定位與規劃。

留學是給自己留後路嗎?

至今國內對留學群體的刻板印象還未徹底消除。

拜一些出國風花雪月、讀讀野雞大學湊文憑的留學群體所賜,大多數不瞭解留學的人在接觸到這兩個字時的第一反應是:不會念書大不了就出國唄。但事實上,國際知名高校的准入門檻,從來不是有錢就能踏進的。

GPA、語言成績還有個人經歷才是進入一所國際高等學府的敲門磚。與混文憑的學生不同,留學生們往往需要考慮更多,投入更多,也承受著更重的壓力。

曾經和林銘學姐談起留學的事情。她來自廈門大學,目前大四,已經拿到了美國一所知名高校的offer,8月就將動身赴美留學。提起之前那段準備留學事項的日子,她至今還是很頭疼。

“找老師寫推薦信、準備申請材料、打印各種證明…這些都還算小事,真正大頭的是準備好自己的語言成績,還有找到一個良心的中介。”因為先後找的中介都是“水中介”,林銘學姐沒有拿到日本高校的offer,無奈之下只能轉投美國的高校,又因錯過申請熱季,想去的學校offer都發的差不多了,只給她發來了拒信。

林銘說,那段時間是自己有史以來人生中最黑暗、最絕望、最無助的日子,每天都很焦慮,擔心自己失學,擔心自己沒有未來,擔心著很多還沒有結果的事情。

“其實留學群體的壓力一點也不小,說留學是給自己找後路、說留學更輕鬆的人,都是不瞭解留學生群體才會妄下論斷。”的確,現在很多高校啟動推免保研的制度後都會將學生的檔案鎖定,杜絕留學出國的可能性。這是一種教育公平的體現,同時也證明了所謂一邊保研、一邊留學的說法並不符合現實。

申請季在即,決心與耐力是必需品

截止目前,英國和澳洲的一些學校已經開放了申請通道, 2018fall的畢業生們即將在一個多月後踏上異國他鄉求學的道路,而2019fall的申請亦開始提上日程。

該不該出國留學?難的不是沒選擇,而是做決定

馬上就到9-10月申請季,除了準備好成績單、在學證明等各種申請材料,考一個好的語言成績以及增加實習經歷之外,還有一個申請途中的必需品,就是決心與耐力。

申請不像保研,9-10月出結果,也不像考研,12月就有定論。申請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也許半年都沒等來一個offer,反倒是收了不少拒信——這對個人心態絕對是一種終極考驗。

只能說,申請路遠沒有想象中的容易與迅速,做出申請國外高校的決定,就要做好等待的準備,在過程中百鍊成鋼,擁有一顆“強心臟”。

(本文中林銘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