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放管服」改革,讓市場充滿生機活力

DRC視點

王微 王青 劉濤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經濟發展正在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迫切要求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製度保障。深化“放管服”改革,是一場重塑政府和市場關係、刀刃向內的政府自身革命,也是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內生動力、釋放內需潛力,讓人民群眾有實實在在獲得感的關鍵舉措,必須堅持不懈向前推進。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政府與市場的關係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核心問題,也是實現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鮮明地指出了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堅持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就是要在思想上更加尊重市場決定資源配置這一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在行動上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要素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讓發展活力競相迸發、社會財富充分湧流。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不是要更多發揮政府作用,而是要在保證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場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一方面,政府要在保持宏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彌補市場失靈,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發展,促進共同富裕等方面更好發揮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更為關鍵的是,政府要從越位、錯位的地方退回來,在缺位的地方補上去。正確把握政府與市場關係,有利於解決改革開放實踐中大量存在的政府越位、錯位、不到位問題,包括行政審批、行政性直接干預、對資源和要素過多直接控制、自由裁量權過大等問題,有利於政府和市場“兩隻手”的協調配合,加快形成有效政府加有效市場、二者共生互補的全新發展格局,在更大程度上釋放市場活力,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邁上新臺階。2013年以來,國務院推出了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和優化服務等一系列轉變政府職能的改革措施,形成“放管服”三管齊下、全面推進的格局,改革綜合效應不斷顯現。“放管服”改革在推動政府職能發生深刻轉變,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顯著提升的同時,激發了市場活力和創業創新熱潮,加快了新舊動能接續轉換和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促進了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及提升了對外開放水平,而且對穩增長保就業發揮了關鍵支撐作用,讓廣大人民群眾有了更多獲得感。同時,“放管服”改革作為政府管理經濟社會方式的創新和革命,牽一髮而動全身,有效帶動了價格、財稅、金融、社會事業等領域改革,助推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深入。

二、深化“放管服”改革是新時代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重要抓手

幾年來的實踐證明,“放管服”改革的成效超過預期。但客觀地說,政府對微觀經濟運行依然干預過多、管得過死,有些方面又管不到位的情況依然存在。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矛盾和問題,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必須要順勢而為、由表及裡,堅持不懈地推進“放管服”改革。

“簡政放權”,就是要針對政府“干預過多、管得過死”,從中央向地方“放權”,轉向從政府向市場“放權”,最終實現“簡政”目標。在市場能有效發揮功能、能有效配置資源的領域,要更多地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從而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內生動力、釋放內需潛力。

“放管結合”,就是要針對政府“管不到位”,在市場失靈以及必須由政府發揮治理功能的領域,不僅要管起來,更要管好,在有所不為的同時更要有所為,正確運用“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使二者相得益彰,琴瑟和鳴。

“優化服務”,就是要把政府的經濟職能定位迴歸到服務者,服務好人民,服務好市場,服務好企業,服務好社會。要講求實效,將是否不斷優化政府服務,持續提高人民和企業改革獲得感,作為改革成效的重要目標和衡量標準。“放管服”改革既不能流於形式和表面,更不能自拉自唱、自我欣賞。

根據推進“放管服”改革的實踐經驗,以及仍需加以完善的方向,下一步推進“放管服”改革的過程中,要關注並避免出現以下情況:一是避免出現管理權力化整為零、避實就虛、放小抓大。二是要充分考慮地方政府的能力,參考地方政府建議,避免出現大量管理職能下放但地方政府接不穩甚至接不住,反而給企業和市場造成困擾。三是嚴格清理各種認證和“紅頂中介”,避免出現明放暗不放。四是在放的同時,更要注重強化政府應該管好的方面,避免出現放管脫節、管理真空。五是對於新興產業、業態和商業模式,要堅持以社會發展的全局利益、長期利益為核心,體現包容審慎監管理念,避免出現一放就亂、一管就死。

三、突出重點、持續用力,使“放管服”改革真正讓人民受益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深化“放管服”改革要著力破解營商環境中的痛點堵點,刀刃向內,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

第一,全面提高企業開辦經營和辦理建築施工許可的便利度。要對標國際先進水平,整合優化審批流程,實質性縮短企業開辦和施工許可的時限。今年的深化“放管服”改革會議就此提出具體目標,包括:明年上半年企業開辦時間壓縮到8.5個工作日以內,五年內壓縮到5個工作日以內,五年內工程建設項目從立項到竣工驗收全流程審批時間壓減一半等。對於企業開辦前後需要行政審批的,要進一步推進“證照分離”改革,重點是“照後減證”,清理修改不合時宜的法律法規和規範性文件,各類證照能減盡減、能合則合,推行承諾式准入,對暫不具備條件取消的,通過“多證合一”等方式優化服務。

第二,推動“非禁即入”普遍落實。在市場準入負面清單試點的基礎上,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不斷壓減清單事項,破除市場準入壁壘,把該放的權力放給市場、放給企業,提高制度的透明度和可預期性,真正讓負面清單發揮應有作用。另外,全面推行依清單收費,繼續清理規範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業性收費,斬斷利益關聯,破除服務壟斷,治理各種中介服務亂收費。

第三,健全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為基本手段、以重點監管為補充、以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今年的深化“放管服”改革會議首次對“新型監管機制”作出完整表述,這是促進公平競爭、推動監管方式改革的重大創新。李克強總理要求,在五年內實現這一目標。為此,要加快實現“雙隨機、一公開”監管的全覆蓋;在規範檢查程序、事先嚴格報批的前提下,對有投訴舉報等情況進行重點或專項檢查。推進部門內監管流程再造和跨部門聯合監管,實現監管方式由按行業歸屬監管向功能性監管轉變、由分散多頭監管向綜合協同監管轉變,減輕企業負擔。健全審管銜接機制以及多元共治模式,形成有效合力。加快涉企信息歸集共享,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懲戒的聯動機制。此外,在堅持對新產業新業態實施包容審慎監管的同時,要堅守安全質量底線,加強對企業合規經營和競爭行為的監管,構建以服務質量為導向的動態監管機制。

第四,加快建設以國家政務服務平臺為樞紐的一體化政務服務體系。堅持“聯網是原則、孤網是例外”,加強地方平臺、部門專網、獨立信息系統的整合接入,實現群眾辦事由分散辦理向集中辦理轉變,實現異地註冊和各地互認。大力發展“互聯網+政務服務”,優化提升實體政務大廳服務能力,實現從“多頭找部門”“多次辦理”變為“一個窗口”“一次辦成”。相比於去年,今年的深化“放管服”改革會議明確了未來幾年要實現的目標,即“三年內實現國務院部門數據共享、滿足地方普遍性政務需求,五年內政務服務事項全面實現一網通辦”及“五年內全面實現全城通辦、就近能辦、異地可辦”。

第五,建立完善企業和群眾評判“放管服”改革成效的工作機制。實現今年深化“放管服”改革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企業和群眾的痛點,支持地方、基層大膽探索,拿出實招,切實讓利。要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以企業和群眾是否滿意為標準,真正讓人民成為“放管服”改革的受益者。

需要強調的是,“放管服”改革是涉及理念、體制機制、工作方式的深刻變革。面對體量日益壯大、結構日趨複雜、開放日漸擴大的經濟體系,面對撲面而來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面對人民群眾日益多樣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需求,面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需要各級政府不斷學習,持續推動“放管服”改革深化,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實現治理能力現代化而努力。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