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論理62」人民需要藝術 藝術也需要人民

烏蘭牧騎的長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藝術,藝術也需要人民。在新時代,希望你們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大力弘揚烏蘭牧騎的優良傳統,紮根生活沃土,服務牧民群眾,推動文藝創新,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習近平總書記給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們的回信,2017年11月21日

「學習論理62」人民需要藝術 藝術也需要人民

在蒙古語中“烏蘭”是“紅色”的意思,“牧騎”是“嫩芽”的意思,烏蘭牧騎的寓意就是:希望我們的文藝隊伍能夠像紅色的嫩芽一樣,紮根生活沃土,哪裡需要就到哪裡去,永遠服務牧民群眾,將黨的政策和科學技術、文藝表演等多方面內容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有效的傳播到農牧民群眾中去。

在新時代,這支紅色文藝輕騎兵應該如何遵照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怎麼樣在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繼續前進,發揮出更大的歷史作用,為“中國夢”的實現出力,應該成為每一個文藝工作者去思考的問題。

不忘初心,弘揚烏蘭牧騎優良傳統

內蒙古自治區第一支烏蘭牧騎誕生於1957年,來自蘇尼特大草原,隨後在內蒙古草原上遍地開花。儘管這種團隊人員少、裝備差、條件苦,但是她來自群眾又服務於群眾、深受人們的喜愛,60多年披著霞光一路驕傲地走來,目前已發展為75支,人員也由最初的每支10多人增至40餘人,裝備也有了很大改善。雖然時代在變、裝備在變、人員也在變,但烏蘭牧騎的方向沒有變、宗旨沒有變、精神沒有變。他們的足跡不僅踏遍千里草原,還走向全國,走進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外贏得了很高的聲譽,成為草原上一顆耀眼的明珠。

在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不久,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週年、烏蘭牧騎誕生6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專門給烏蘭牧騎隊員們回信,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內蒙古的高度重視,對內蒙古各族人民的親切關懷,是全區文藝發展和文化建設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語重心長、字字千鈞,蘊含著深刻的思想內涵,是指導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根本遵循。

對於烏蘭牧騎所堅持的先進文化的方向,黨的三代領導人都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並親切接見了他們。周恩來總理多次叮囑隊員:“不要進了城市,忘了鄉村,要不忘過去,不忘農村,不忘你們的牧場。”在過去的60年中,烏蘭牧騎這支隊伍始終牢記使命,紮根基層,服務最廣大的農牧民群眾,始終是農牧民的宣傳工作隊、文藝輔導隊、生活服務隊。

60年的時間裡,發生過很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我們應該把這些故事都挖掘出來,更好地去弘揚烏蘭牧騎精神,影響一批人、觸動一批人、教育一批人,讓烏蘭牧騎這面草原上的旗幟更加鮮豔。

銳意創新,更好服務農牧民群眾

如今,進入新時代的烏蘭牧騎,既面臨著新挑戰,同時也迎來了新機遇。要鍛造一支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的隊伍,不僅需要來自政策、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的支持,更要加強烏蘭牧騎隊伍與隊員的自身建設,這樣才能使烏蘭牧騎精神得到傳承和弘揚。烏蘭牧騎從來都是一支不畏艱險、不懼困難的隊伍,在新時代裡,只會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更加昂揚的鬥志迎接時代的考驗。

創新的前提是加強自身能力的提高,只有苦練一身本領,才能擔當得起創新的要求,才能不負群眾的期望,才能踐行好總書記的囑託。所以烏蘭牧騎要加大自身的業務能力培養,苦練內功,同時也要加強與文化建設先進地區的交流,積極拓寬思路,虛心吸取經驗,以更好的作品服務農牧民朋友。

創新的動力來源於創新的土壤,要真正發揚烏蘭牧騎隊員個個都是“多面手”的特長,不光要演出,還要完善激勵機制,鼓勵隊員們去大膽的創作,創作出一批貼近實際的、群眾喜聞樂見的、弘揚社會正能量的優秀文藝作品,奉獻給廣大的基層群眾。

創新的根本是人才的培養,要建立和完善烏蘭牧騎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發現和引進一批具有創新思想、有創新精神的文藝工作者,讓烏蘭牧騎這支隊伍更加具有生機和活力,讓他們在烏蘭牧騎這個與群眾血脈相連的大熔爐裡成長。

烏蘭牧騎要立足新時代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發生的巨大變化,創新和拓展服務職能,發揮專業文藝團體優勢,深入開展文藝輔導,廣泛組織開展大合唱、節日民俗、文化娛樂等群眾性文化活動,繁榮基層文化,引領文明風尚,建設文明內蒙古。

鼓足幹勁,永做合格“紅色文藝輕騎兵”

烏蘭牧騎之所以能夠長盛不衰,根本在於確立了“全心全意為農牧民服務”的宗旨。做新時代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順應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烏蘭牧騎能夠走近群眾,憑的就是演出內容貼近群眾的生活,唱出了群眾的心聲,舞出了群眾的激情,說出了百姓的心裡話。所以要真正走到群眾中去汲取營養,成為廣大農牧民群眾的貼心人。

烏蘭牧騎的引申意思為“紅色文藝輕騎兵”。多年來,烏蘭牧騎隊員們始終在草原上奔波、為牧民們表演,演出的時候是演員,演出結束便和農牧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體驗著農牧區生活,能夠紮根基層、實實在在地跟牧民們的生活、生產融為一體,也成為烏蘭牧騎隊員藝術創作的重要來源。反觀如今綜藝娛樂的形式雖多種多樣,卻很少再能見到紮根農牧區的文藝演出了,故而烏蘭牧騎精神愈發顯得彌足珍貴。來源於人民、服務於人民是我黨對文藝工作的根本要求,因而我們應結合新時代特點,把演出服務的陣地延伸到街道社區、企業學校、軍營哨所,延伸到人民奮鬥的每個地方,做到人民在哪裡、哪裡就是中心,生活在哪裡、哪裡就是舞臺。

真正能夠讓演員和觀眾形成很好的即時有效互動,傳播效果將大大提高。面對面的形式可以獲得對方的實時反饋,而大眾媒體常常反饋不及時,傳播效果常常不理想。所以要發揮烏蘭牧騎演出形式的天然優勢,要帶著節目出門,帶著問題回來,讓每一次演出都成為烏蘭牧騎演出水平進步的一個臺階,觀眾就是裁判、觀眾就是評委,讓鄉親們的讚揚成為我們最高的藝術追求。

烏蘭牧騎就像新生的嫩芽一樣生長在內蒙古大草原上,通過一場又一場的演出,對牧區群眾的文化、藝術、審美、修養、見識、觀念等多方面進行著潛移默化的教育和薰陶。時代在改變著,環境在改變著,烏蘭牧騎也在改變著,但始終不變的,是一代代的烏蘭牧騎人對草原、對家鄉、對草原人民的深情和熱愛。

作者: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執筆人:內蒙古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德格吉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