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智慧38之:一生惟谨慎与大事不糊涂

据说,毛泽东主席曾在病榻上召见元帅叶剑英,并口述一联相赠:“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某次,朋友与笔者争论:“一生惟谨慎”与“大事不糊涂”是否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处事风格,前者能否被理解为事无巨细,后者能否被理解为抓大放小,两者又孰优孰劣?让我们先看几则小故事。

一看汉朝陈平的故事

出自《资治通鉴·汉纪五》。某次,汉文帝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内判决多少案件?”周勃谢罪说:“不知道。”文帝又问:“一年内全国钱谷收入有多少?”周勃仍然答不上来,不禁汗流浃背。文帝于是转而询问左丞相陈平。陈平答道:“有专门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员。”文帝问:“由谁主管?”陈平答道:“陛下如果要了解诉讼刑案,应该责问廷尉;如果要了解钱谷收支,应该责问治粟内史。”文帝说:“若各事都有主管官吏,那您负责什么呢?”陈平答道:“宰相的职责,对上辅佐天子,理通阴阳,顺应四季变化;对下使万物各得其所;对外安抚四夷和诸侯,对内使百姓归附,使卿大夫各自得到能发挥专长的职务。”文帝这才满意地点赞。

周勃极为惭愧,退朝后责备陈平说:“您平素为何不教我如何回答!”陈平笑道:“您身为宰相,却不知宰相的职责是什么吗?况且,如果陛下询问长安城中有多少盗贼,您也想勉强回答吗?”由此,周勃自知能力比陈平差得远,便自称有病,辞去丞相职务。陈平于是一人担任丞相。

古人有智慧38之:一生惟谨慎与大事不糊涂

陈平剧照

二看西汉丙吉的故事

出自《汉书·丙吉传》。某次,丞相丙吉外出,遇到行人斗殴。丙吉不闻不问,驱车径直而过。过了片刻,当看到路边耕牛步履蹒跚、气喘吁吁时,丙吉却立刻让车夫停车,仔细向农夫询问缘故。下属十分不解,便请教丙吉为何重畜轻人。丙吉回答说:“行人斗殴,由京兆尹等地方官处理即可,我只需要考察官员政绩,有功则赏、有罪则罚。丞相应该关心的是国家大事。而牛的事则不同,现在是春天,天气本不应太热,如果牛是因为天太热而气喘吁吁,那么现在的节气就太不正常了,农事甚至老百姓的生活势必会受到影响。所以,我过问了牛的事儿。”下属听了,更加敬佩丙吉,认为他识大体知大局,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

三看诸葛亮的故事

出自《资治通鉴·魏纪二》。某次,诸葛亮亲自校对公文,主簿上前杨顒劝说道:“治理国家有章可循,上下级的工作不能混淆。请允许我以治家作比喻:现在有个人,命令奴仆耕田,婢女烧饭,雄鸡报晓,狗咬盗贼,以牛拉车,以马代步;家中事务无一荒废,自己能优闲自得,高枕无忧。忽然有一天,所有的事务他都要亲自去做,不用奴婢、鸡狗、牛马,结果劳累了自己的身体,陷身于琐碎事务之中,弄得疲惫不堪、精神萎靡,却一事无成。难道他的才能不及奴婢和鸡狗吗?不是,而是因为他忘记了作为一家之主的职责。所以古人说‘坐着讨论问题,作出决定的人是王公;执行命令,亲身去做事情的人,称作士大夫’。因此,丙吉不过问路上杀人的事情,却担心耕牛因天热而气喘;陈平不去了解国家的钱粮收入,而说‘自有主者’,他们才是真正懂得各司其职的道理啊。如今,您管理着全国政务,却亲自校改公文,终日汗流浃背,不是太劳累了吗?”诸葛亮表示深表感谢并道歉。等到杨顒去世时,诸葛亮为之哭泣了三天。

古人有智慧38之:一生惟谨慎与大事不糊涂

诸葛亮剧照

由此看来,很多时候事必躬亲真的未必是好事。失败的管理者只知道琢磨事,成功的管理者还得会琢磨人,他更应该把精力放在运筹帷幄、统筹大局上,而不是事事冲在前面,成为公司里最忙的那名员工,这也就是所谓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陈平、丙吉能够紧紧抓住自身职责的根本所在,突出重点,不计其余,可谓深知处事之道。诸葛亮作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楷模,为笔者所深深敬佩。他身处荒野但胸怀天下,未出草庐却已定三分,自然是胸有大略,他的“一生惟谨慎”绝对不能等同于事无巨细,那或许只是责任心太强的一种表现!

在笔者看来,“一生惟谨慎”与“大事不糊涂”并不冲突,完全可以完美融合。周恩来总理可谓绝佳代表。周总理一生谨慎自然不必多说,但笔者偶然间看到的一则“问盐”逸事与“丙吉问牛”十分神似。未经考证,略述如下:

古人有智慧38之:一生惟谨慎与大事不糊涂

人民的总理周恩来

某天,周恩来总理听工作人员杨金铭汇报收支情况,听说买盐多花了一分钱,就立即向有关部门打电话询问原因。直到得知涨价是因为为了预防市民患大脖子病而给食用盐加了碘,周总理才放心。第二天,周总理告诉杨金铭说:“我不是在意多开支的那一分钱,而是因为食盐是千家万户都离不开的必需品,不能随意涨价啊。

关于这两句话,亲们怎么看?

敬请关注《读史启智》,关注《古人有智慧》系列原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