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访干部要坚守“三种情怀”

信访工作是党委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也是调解社会矛盾的缓冲器和缓解群众情绪的减压阀。信访干部承载着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盼,直接服从和服务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直接面对广大信访群众,倾听群众的呼声和利益诉求,担负着匡扶正义、解困济难之责,其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体现着党和政府的大爱与温暖。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信访干部,除了过硬的业务素质,更要坚守“三种情怀”:

一、信访干部要坚守“心贴群众、倾听民声”的情怀

古人讲,舆者,众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充分说明,丢弃社情民意,就等于丢弃了民众。信访工作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信访渠道畅通与否,将直接关系到政府和百姓能否交流通畅。习近平早在福建主政时,就多次强调:“信访工作的首义,在于时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员,把心贴近人民。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把党的关怀和政府的济助送进普通群众的家庭。”因此,信访干部要以广开言路、听取民声为已任。对待每一位信访群众,要热情相迎,真诚相待,认真倾听,耐心疏导,尽可能地让上访群众把“苦水”倒完,找准群众心声和真正的利益诉求,并从人民群众的呼声和需要考虑,了解他们的切实困难。对“哭闹型”,要温情劝导,充当“亲友团”;对“不解型”,要耐心解释,甘当“讲解员”;对“有理型”,要认真办理,做好“监督员”;对“别有用心型”,要据理力争,甘做“说服员”。通过平等真诚的沟通与交流,用热心、诚心、公心、爱心,让来访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

二、信访干部要坚守“敢于较真、为民代言”的情怀

“人不伤心不流泪,人无难事不上访”, 群众通过不同的方式向信访部门反映情况和问题,表现了他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和希望。信访干部不光要善于听取民意,更要善于表达民声:在协调解决信访问题时,要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地反映群众诉求,依法依规、公平公正的解决群众诉求;在督导信访案件时,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少一些瞻前顾后、多一些直言不讳,少一些敷衍塞责,多一些较真碰硬,敢于发声、坚守原则,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在日常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信访干部的参谋助手作用,对群众普遍关心、集中反映的热点问题,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积极向党委政府建言献策,及时修订完善各类政策,从源头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的产生。

三、信访干部要坚守“勇于担当、为民解难”的情怀

“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办事不容易,”这是全国优秀信访干部潘作良的一句话。为民解难是信访干部的天职。新形势下,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出现,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作为信访工作人员,面对改革、发展触发的种种矛盾,面对利益格局调整引发的种种纠纷,要耳聪目明脑灵,善于发现和捕捉社会矛盾,善于动脑分析研究、推理、判断,善于综合运用法规政策化解,确保群众诉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在处理信访问题时,一定要设身处地为信访群众着想,真情实意为群众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难题,使化解信访矛盾的过程成为疏导群众情绪、解决群众困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过程。当前,信访工作量大、面广、琐碎、繁杂,是一项责任心强、查处难度大、政策法律性强、难以被别人理解的工作,在接访、办信、督查督办、复查复核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信访干部一定要有置名利、地位、得失于度外,置困难、阻力、埋怨于脚下,置人情、关系、诽谤于脑后的胸怀,克服困难,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高办案质量,维护群众合法利益。只要最大努力的促进事要解决,以“案结事了”的工作实效,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就一定能实现群众满意、社会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