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時代商業模式大創新(四)

商業模式創新路徑之四“跨界+”

2011年底,在實體書店沒落的背景下,“方所”在廣州橫空出世。佔地1800平米的廣州方所,書店佔500平方米,佔方所面積不足1/3,超過90000冊書,內容覆蓋設計、建築、文學、藝術、電影、詩歌、美食、心理學等,是集圖書、生活用品、咖啡、展覽與服飾時尚於一體的立體文化空間。

方所開業前2天營業額即突破30萬元,日人流量最多達到1萬人次。每逢週末,這裡人頭攢動,咖啡區一席難求,收銀臺前總有著一排長隊。各類展覽、沙龍、文化活動座無虛席,這便是方所的魅力所在。

在良好的環境中,人們不僅可以買書,還可以選衣服、買工藝品、看展覽,體驗文化消費。反過來,這些周邊產品的利潤又很好地支持了書店的發展。這樣它們就能進行產業相互支撐,看衣服的人可以坐下來喝個咖啡,再拿兩本書看看。

據相關數據顯示,方所營業額60%都是來自精緻生活用品、服裝,而不是圖書。與其說方所在賣書,不如說是在賣一種氛圍,一種生活方式。方所策劃總顧問廖美立曾說過:“我們做的不是書店,而是一個文化平臺,一種未來的生活形態。”

如今進入體驗經濟時代,大眾的物質性需求已經得到了極大滿足,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現在的消費者追求更高精神層次的滿足。過去那種只靠圖書經營的傳統書店的盈利模式單一,而且給消費者的消費體驗也不好。因此,實體書店必須轉型升級,方所通過與藝術、設計、服飾產業的跨界融合,順應了人們消費升級後對場景文化體驗的更高要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