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的效益究竟体现在哪里?为什么提倡阅读是全人类的共识?

看书的效益究竟体现在哪里?为什么提倡阅读是全人类的共识?

很多书友都有这种困惑,那就是看书的效果太模糊了。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去认真啃一本书,克服了许多障碍、用各种理由说服自己,好不容易看完这本书。却发现自己对书中的内容还是一知半解,因为记不住,让我们背下每本书的内容是不可能的,但是对一些重点内容至少应该有起码的印象吧?但感觉告诉我们,这纯粹是浪费时间。

我相信,很多朋友看书是很认真的,甚至一字一句地去解读、理解过。但结果并无不同,我们依然对书中内容印象不会深到哪去。那为什么还要提倡看书?这种事效益实在太低了,而成本却相当地高,从日常忙碌中抽取一整块的时间用来看书,很多人都付不起这个代价。

看书的效益究竟体现在哪里?为什么提倡阅读是全人类的共识?

可是看书用处大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共识,知识是我们竞争中的一项必备资源。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我们看书的初衷可能是主动的,比如为了使自己变得更成熟、知识储备更丰富、具备更高的个人素养,以便于将来更好的参与社会竞争。也可能是被动的,比如在校生为了提升学习成绩和写作水平去阅读各种中外名著。但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我们都不会缺乏好的学习方法,在校有老师,社圈有前辈、朋友,网络上分享的学习方法不知凡几;但这都不足以消除我们这种困惑,看书的效益究竟如何体现的?体现在哪里?

看书的效益究竟体现在哪里?为什么提倡阅读是全人类的共识?

笔者在这里简单解析一下,希望大家对阅读可以有更强的信心。

毫无疑问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原本对阅读有强烈兴趣的人都会泄气,因为效果实在太不明显,慢慢也就没办法坚持了。

但看书带给大家的效益的确是巨大的,这一点从未改变。即使是那些只看很少书的人,只不过他们自己很难察觉而已。

看书的效益究竟体现在哪里?为什么提倡阅读是全人类的共识?

首先知识的获取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获取知识是一个边际成本增减,而边际效益却递增的过程。这是因为随着我们知识储备越来越多,我们获取新知识的难度会随之降低,而将新旧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后,我们能够收获的知识效益也就会越来越高。

这个道理很容易理解,我们学习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因为知识是呈碎片化的,而完整的知识链是结构状的,我们要搭建这个结构,就必须利用碎片去填充某些知识空洞,因此需要初级“概念”打地基,地基打好了我们才能把“结构”往上建。问题在于这个结构“身材”越丰富,往上建的难度就越低。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了解1500年前后的伊斯兰教崛起史,了解当时世界上三大力量格局;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需要开辟新航路,为什么会发生文艺复兴;因为知识是具备完整逻辑性的,我们掌握的知识碎片越多,这个“知识结构”的形状就越容易推演出来。相反,掌握的知识碎片比较少,这个结构的形状就越模糊。

看书的效益究竟体现在哪里?为什么提倡阅读是全人类的共识?

大多数人看不到阅读的效果是因为这些知识碎片还未构成完整的知识链,无法单独使用;所以我们记不起来,要知道孤立的信息碎片只有靠死记硬背才能被大脑接收;但无疑这些信息其实已经存在于记忆中了,当遭遇相关联的信息内容,这部分知识碎片就会再次出现。

所以很多人说阅读经典有利于处世为人,看书的效果最终会在一些无意识的行为中体现。某本书的某一小段话在某个情境下可能会给你意想不到的灵感;而当你掌握了整个知识结构,这种效益会被无限放大,大到让你惊讶。

这是其一。

看书的效益究竟体现在哪里?为什么提倡阅读是全人类的共识?

其二是注重信息碎片收集。这一点在学校最明显。其实我们很多人在学生时代是不看书的,我们只是听看书的人讲而已;比如我们没有看过什么数学名著,却掌握了大多数初等数学的知识,对数学世界整个知识结构都有相当部分的认知;这是因为人格化、碎片化知识有时候比书籍本身更重要;“知识结构”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它只存在于人的脑海,书籍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是因为它将这种结构具现化到可观察的范围。

但这种做法使得知识获取效果大打折扣,因为书籍不可能将“结构”完整的呈现出来,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人的大脑;因此直观地与人互动获取知识有时候更高效。

看书的效益究竟体现在哪里?为什么提倡阅读是全人类的共识?

最后提醒大家一点,知识是从人脑里长出来的,这就是我说的“知识结构”。它一定是由内而外的;所以不要期望你接收的信息就是知识,我们任何直观从外接收的都只是信息碎片;知识是大脑对信息的缝合处理后才诞生的;简单来说,你做笔记就是知识缝合的过程,转述也是知识缝合的过程,转述成功则意味着知识结构“生长”成功,这一步很简单,却至关重要。

所以看书并不意味着学习完成,更不意味着知识的效益能够直接体现。但是看书所接收的知识、效益都是存在的;只是需要后续的“触发”步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