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事 少年心

《“一帶一路”建設企業跨文化合作研究》《“一帶一路”倡議中的“民心相通”研究》《關於中國青少年推廣“一帶一路”旅遊的調研》《西域對盛唐生活習俗和藝術審美的影響》……在15日舉行的“‘一帶一路’與我們的未來”結題報告會上,厚厚的一本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的《“一帶一路”與我們的未來》中英文對照論文集作為研究成果在會上展示,它們由來自2018屆人大附中、清華附中等學校的12名學子共同完成。

人大附中校長翟小寧認為,這一課題不僅實現了青少年積極參與國家的政治經濟建設,而且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創新,同學們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新時代的青春之歌!這與人大附中培養學生“中國靈魂世界眼光的未來人才”目標一致。

“我看見了他們的成長。”作為指導教師,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教師蘇沛然禁不住感慨:“陪伴他們一路走過高考,看見的是一本書,是他們展示時的自信,是他們對研究課題更深入的理解,還有看不見的內心的充實。”

青少年可以為“一帶一路”做什麼

為什麼會有這個研究?

這緣起於人大附中教師佟世祥在高中語文課上佈置的作文《中華富強論》。人文實驗班學習委員李續雙同學用文言文論述了“中華富強之道,在於開放”,認為“泱泱華夏,炎黃子孫,開放治理,自強求富,實負兼治天下之重任”,“共建人類之命運共同體”是當代青少年努力的目標。

此前,她和同學們已在課堂上認真學習 “一帶一路”倡議,理解倡議傳達的“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以及“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認識到倡議是推動東西方文明互學互鑑的良好善意。

2017年初,“‘一帶一路’與我們的未來”課題在人大附中正式立項,課題組成員主要為高二年級學生,由人大附中校長翟小寧和時任中國傳媒大學校長鬍正榮擔任專家組組長,來自國內外高校和相關機構的近30名專家、學者參與課題設計和指導。

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

課題策劃李春霞教授認為,這樣的研究一方面幫助孩子們間接地實現了“行萬里路”的美好願望,另一方面通過積極參與,認真學習、領會“一帶一路”建設的主要內容,結合實際開展研學,藉此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可以說,“一帶一路”從國家層面為青少年的成長和發展,增強了自信,明確了方向,增加了他們的人生選擇機會,同時也賦予他們重大責任。

課題組成立後,同學們利用節假日,通過大量查閱文獻資料、發放調查問卷、實地深度訪談等方式方法進行研學,經過5個月時間的踏實學習與研究,有些同學的研究已初步成文。2017年5月4日,學校為他們舉行了中期彙報會。聽取同學們彙報後,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國鐵建等學校和中央企業的專家就課題進行了研討與交流,在肯定同學們研究成績的同時,提出了可行性意見和建議。

人大附中團委書記劉煒認為,這個課題來自生活、來自社會,與我們關注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密切相關。在課題前期的調研採訪過程中,他們通過訪談、座談等方式,與“一帶一路”的建設者們一起感悟路上的風光,分享路上收穫的喜悅。

未來“民心相通”的生力軍

“一帶一路”建設世界矚目,當代青少年如何堅持實踐檢驗、實現社會參與,研學乃最佳選擇之一。

李續雙擔任課題組組長,協調課題組成員和指導老師等工作。在這一研學過程中,收集資料、閱讀文獻,到“走出去”的中國鐵建和中國中車等央企實地調研,並與相關部門領導、專家,以及海外經歷豐富的建設者座談、訪談等,每次成稿都請導師和相關專家審閱,常常為一個名詞、一個案例或者一個定義而爭論、交鋒,最後為了更準備、更有用,不得不忍痛更換內容和主題,重新開始。

“雖然定稿還不夠完美,但已經具有一定的可實踐性和指導性。對於一名優秀的中學文科生而言,應該是比較完美的結局。”她的指導教師高秋明這樣評價李續雙的論文。

“我們已經踏上‘一帶一路’建設的征程。研學是我們一生的事情。在完成各自獨立研究的同時,我們參與了整個過程,掌握了方法,認識了社會,也瞭解了世界。” 李續雙告訴記者。

課題組成員路羽豐的家長,鼓勵喜歡歷史的女兒參加課題研究,認真完成課題研究內容。通過參加課題研究,他們感到孩子在興趣的基礎上增加了責任感,從單純的探求歷史根源轉變為思考對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的借鑑意義,“民心相通”經常成為全家人共同討論的熱點話題。

隨著國家的發展,“一帶一路”必將更深刻影響到我們個人的生活。正如指導教師王維偉所言:論文的寫作,既提高了作者思考和認知社會的能力,也使“愛國強國”的種子在他們心裡發芽,並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緊密聯繫起來。今天是顆小樹苗,明天是一棵大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