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聖人的故事(十九):東西好孬不重要,心裡有沒有我最重要

孔子聖蹟圖:饋食欣食

孔聖人的故事(十九):東西好孬不重要,心裡有沒有我最重要

孔子所處的魯國,有一位生活非常非常節儉的人。有一天,他用普通的陶鍋做了一些食物,吃後感覺味道特美,於是便重新做了一份,把做好的食物裝到一個平時常用的陶罐中,送給孔子品嚐。

孔子看到那人來送食物,異常高興,就像收到了三牲(祭祀用的羊、豬、牛)那樣貴重的禮物一樣。

子路見狀,十分不解,便問道:“老師啊,他用這麼簡陋的陶罐來盛食物,再說也不是什麼山珍海味,都是很平常的食物,您為什麼還這樣高興呢?”

孔子說: “善於進諫的人,心中常常會想到君王;吃到美味的人,心中自然會想起父母。我不在意他送來的食物是否是美味可口,而是因為他有好吃的食物就想到我啊!”

我們平時都會說,朋友之誼,不在乎對方送給多貴重的東西,而是關鍵的時候,只要心中想到對方就行。孔子的言辭,也正是這種心理的體現。

人與人相交,有時候東西真的並不多重要;而一顆時刻關懷關切關注的心,才是最最重要的。

今日端午節,當你剝開美味的粽子,你想到的又是誰呢?

孔聖人的故事(十九):東西好孬不重要,心裡有沒有我最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