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台灣後白崇禧與閻錫山的待遇爲何不同?

Hybrid_B


有不同嗎,好像是有些不同,去臺灣之後,閻錫山有一個看上去還不錯的職位,而白崇禧啥也沒有,而這只是表面上的一些區區別而已,兩個人都是被蔣介石貼上了標籤的人,所以已經不被看重了,所以給的官職也是虛的,只是怕名義上不好聽而已。



閻錫山當年在山西也是響噹噹的人物,在被迫退回臺灣之後,蔣介石肯定會有所壓制,畢竟當年也是掌握山西,而且擁軍幾十萬的人,造起反來那也不是不可能的,所以給了個虛職讓後派人去監視,有點變向的軟禁。而閻錫山也不是傻子,既然在大陸的時候已經沒有搞過蔣介石,自然到了臺灣也會有所收斂,老蔣不把自己趕盡殺絕,還留幾分薄面的話,就終老天年算了。



而白崇禧的話,很多傳言說是蔣介石害死的,那是因為和白崇禧有著不一樣的仇恨,當年李宗仁拉著白崇禧想要推倒蔣介石,但是在李宗仁成功之後發現有些不對勁了,我幫了你沒啥用啊,反而找來了一個蔣介石的大敵,於是沒辦法,只能跑去投靠蔣介石,這時候的蔣介石也正好想要拉攏他,所以不謀而合。

後來一路潰敗,只能逃往臺灣去找老蔣,但是畢竟以前也是自己的手下,做錯了事情沒有走還回來了幫助他,所以蔣介石自然不會去趕盡殺絕,原本就局勢不利,如果還要隨便殺人,豈不是自斷路嗎?所以老蔣懂這樣的道理就不會趕盡殺絕。



還有人說白崇禧和蔣介石之間有不共戴天之仇,當年和李宗仁一起來反講,而白崇禧又是桂系的人,桂系又是反蔣派,所以為了後續的事情在生亂子,蔣介石選擇對白崇禧趕盡殺絕。


一個看歷史的小矮人


單獨從表面上來看,兩人來到臺灣之後確實有所不同。閻錫山還有著一個正兒八經的職位,白崇禧啥都沒有不說,家門口甚至都有個警察局。後來臺灣召開“全代會”推選新的中央委員的時候,唯獨白崇禧被落了下來。

▲白崇禧與閻錫山

但是從根本上來說,兩人來到臺灣之後受到的待遇差別不大。雖然閻錫山有一個正兒八經的職位,但是權利沒有多少。他自己也很明白蔣介石的用意,幹了沒多久就跑到“身上老林”裡面養老。從這點來說和無職無權的白崇禧沒區別。

而且蔣介石為了兩人的安全,還派遣警衛進行每天24小時貼身保護,保護到這個程度可見對兩人的“關愛”了。然而如果你想硬掰兩人不一樣,那我就和你好好說道說道。

白崇禧、閻錫山與蔣老闆的愛恨情仇

我們先說閻錫山,他和蔣介石最大的矛盾其實是中原大戰的時候,那個時候他聯合馮玉祥以70萬大軍去打蔣介石的30萬。蔣介石自知不敵寫信去求閻錫山,最後閻錫山也沒給他面子,後來還發展到在兩人在報紙上展開了對罵,最後當然是該打當然要打。

▲閻錫山、蔣介石、馮玉祥(中原大戰)

最後當然是在張學良的幫助下,蔣介石才挽回了敗局,完成了形式上的全國統一。作為戰敗方的閻錫山,最後選擇的是通電下野。而通電下野這種手段其實是民國時期軍閥的慣用手法,對於軍閥勢力的影響不大。 畢竟投入的110萬戰力,最後死傷才20多萬,根本沒有傷筋動骨。

因為民國時期各方軍閥混戰,說到底都是打著民國政府的旗幟,也就是所說的“內戰”。不像是楚漢之爭,爭得是你死我活。中原大戰是“地盤”的爭奪,最後不會“死人”。他們這種爭奪在沒有出現最後的局面之前就認輸,損失根本不大,選擇通電下野只是為了保持實力。

但是這些問題都是小問題,蔣介石做人特別的“大度”。他明白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情,所以說在他重新掌握權利後,對於山西的閻錫山並沒有採取趕盡殺絕的做法。

▲閻錫山

如果說蔣介石真的記仇,他完全可以派中央軍駐紮在山西,把閻錫山壓的死死的。就算是閻錫山再厲害,也不可能重新掌握山西大權。所以從這一點來看,蔣介石並沒有把那次中原大戰當回事,畢竟自己被迫下野的情況多了去了。這也就解釋了蔣介石最後為何沒有為難到了臺灣的閻錫山,畢竟兩人沒啥生死矛盾。

而反觀白崇禧這邊,作為桂系軍閥的重要代表人物。雖然表面上是歸蔣介石管轄,但是自理程度很大,其實更加聽從老大哥李宗仁的號召。白蔣之間的矛盾,其實要比閻蔣之間要大。

白崇禧與老大哥李宗仁早在1924年就聯合到了一起,革命友誼不可謂不深厚。而在早期的時候,其實白崇禧還是很支持蔣介石的工作。比如北伐戰爭的時候,他就在蔣介石的請求下指揮作戰。

▲白崇禧

雖然說後來白崇禧也出兵打過蔣介石,然而蔣介石也是幹過“拉胡倒桂”的行經。大家都不怎麼幹淨,也沒必要說誰對誰不好或者誰陰過誰。至於這一點,蔣介石也和對待閻錫山的中原大戰一樣。說到底都還是小問題,都可以原諒。因為大家“都是”軍閥,打來打去都是為自己的利益著想。

總而言之,從之前這些小矛盾來看,兩人與蔣介石之間的關係都不是問題。如果真的只是做了這些事情,兩人跟隨蔣介石敗退臺灣的時候,雖然大官做不了,但是還是有很大機會掌握點實權。但是事情不會這麼簡單!

臨走前的“突生意外”

還是一樣我們先說閻錫山!閻錫山在失去山西以後,就跑到了南京投靠蔣介石。但是好巧不巧,當時恰逢李宗仁聯合美國,準備推翻蔣介石。而自古以來關於站位的事情,一個處理不好就是萬劫不復。

▲李宗仁

而閻錫山的選擇和古代手握大權的人很像,你們爭你們的我不說話。但是閻錫山做了幾十年山西土皇帝,那肯定有自己的道道。所以雖然說李宗仁最後成功上位,但是閻錫山擇是兩面押寶。

李宗仁布置下來的事情,他也會去做,但是做之前會和蔣介石商量。這正能體現閻錫山的精明之處,當時我黨的大好局勢之下,其實換作任何一個人都很難翻盤。所以既然知道註定要失敗,肯定要為失敗之後做打算。

至於投靠我黨的情況,因為毀了閻錫山山西整個基業,雖然雙方血海深仇算不上,但是投靠是不可能了。戰敗後是跟誰跑好?蔣介石還是誰?

他當時沒決定好,所以說要兩邊討好。然而正是此舉最後救了他一命,但是也只是救了命,其他就不能再多了。 (如果破釜沉舟,對於蔣介石死撐到底,到了臺灣就是另一個說法。)

▲白崇禧與李宗仁

再看白崇禧就不一樣了!白崇禧作為李宗仁的鐵桿小弟,當時李宗仁為了推翻蔣介石,除了聯繫美國,國內支持肯定少不了。當然是找上了早已經有了合作基礎的小弟白崇禧了,為了讓他死心塌地還給他畫了一塊大餅。

白崇禧為了更好的未來,確實跟著李宗仁大幹一場。但是當推翻了蔣介石以後,白崇禧有點後悔了,因為他發現了李宗仁是在騙自己。餅畫的很好,但是終究還是充不了飢。眼看著我黨打過長江,李宗仁還是改變不了局面,而白崇禧的勢力也是被一點點被蠶食。

幸虧發現的早,要不然他到臺灣後就不是簡單的無職無權了。所以自從扶持李宗仁奪得政權之後,白崇禧就選擇什麼都不做了。而蔣介石也是精明的人,他也知道兩人之間的尷尬情況,於是選擇跟白崇禧示好。“我馬上準備跑路到臺灣,但是我支持你在大陸上繼續到底。”

▲蔣介石與白崇禧

白崇禧沒想到蔣介石竟然可以不計前嫌,甚至還願意支持自己。所以臨逃跑的時候,李宗仁勸他去美國,否則到了臺灣蔣介石肯定不會給他好下場。但是白崇禧對於這個欺騙自己的老大哥很失望,還是毅然決然地跑到臺灣。

然而還是他太年輕啊,雖然白崇禧到了臺灣沒有性命之憂,但是也什麼都沒了,反倒還被派了警衛24小時保護。

不知道各位認為兩人下場慘不慘?當年在自己的地盤都是吆五喝六甚至是土皇帝的存在。來到臺灣之後甚至是連自己的警衛隊都沒有,不可謂不可憐了。但是你看看張雪良、孫立人的下場就知道,這兩個人真的好多了,最起碼還可以有自己的選擇。

其實到了臺灣之後,蔣介石對於這種“叛徒”真的容忍很多,不會像韓復渠一樣,他放棄濟南密謀反蔣,被蔣知道後以“違抗命令,擅自撤退”的罪名被槍斃於武昌,並通令全國。

▲韓復渠

但是臺灣不同於大陸,大家都是一個繩上的螞蚱,最後鬧掰了對誰都沒有好處。那些之前在大陸有小九九的人,就好好的活著吧,我蔣某人大度不去動你,但是想翻身還是做做夢來的實在。

而至於後來很多人說的蔣介石害死白崇禧,也更是無稽之談了。我們先不說上面這個原因,單獨白崇禧去世的時候七十多歲了,也來到臺灣十幾年了,要是報復早就會報復了。70多歲的老人還能翻出什麼浪花?

對於這個傳言,其實他的兒子也在後來出來闢謠,死於心臟病的可能性更大。而閻錫山倒是比白崇禧早走了幾年,和他一樣也是病逝。所以說兩人來到臺灣後,老蔣對他們的待遇都差不多。


史之策


白崇禧和閻錫山在前往臺灣後的待遇其實是一樣的,二人之間的待遇相比其實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在臺灣白崇禧和閻錫山都被蔣介石剝奪了權力,都從權力的中心上被席捲了下來,二人在臺灣雖然都被蔣介石委任著官職,都是一些看起來名頭還不錯,但實際上沒有一點權力的虛職。

白崇禧被蔣介石害死的傳聞真假

這個時候有人可能會說白崇禧被蔣介石派一名年輕女護士耗幹身體或者毒死在病床上的傳聞。

這個傳聞流傳很廣,很多人都相信了這個傳聞,但是據白崇禧的兒子白先勇跟記者們的透露表明,白崇禧並不是被蔣介石害死的,而是因為心臟病突發病死在床上。

(白崇禧之子)

白崇禧死亡的時候已經是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了,當時他也有著73歲的高齡,對於很多男性來說,70多歲就入土的人比比皆是,這個年齡段自然死亡或者病死其實是並不奇怪的。

就比如我們這裡要說到的閻錫山就在77歲那年離開了人世,相比於白崇禧他也只多活了四年而已,所以白崇禧自然病死的說法是很可靠,因為這畢竟是經他兒子之口說出來的話,而白先勇說出這句話的時候蔣介石也早已離開了人間,所以不可能會有受脅迫而說假話的原故。

白崇禧和蔣介石之間的恩怨

不僅如此,白崇禧在臺灣也不是完全失去自由的。

在臺灣的白崇禧仍舊好吃好睡的生活著,可以任意的去他想去的地方,可以正常的會友、可以出去遊玩,但這一切都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要受到蔣介石的監控,白崇禧的身旁是時刻有著一名蔣介石派出的警衛盯著的。

有著這名警衛的存在,蔣介石才能放心白崇禧任意的出行,因為白崇禧畢竟是蔣介石在大陸積怨深遠的政敵,二人爆發過數次重大的矛盾,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白崇禧就是桂系軍閥除了李宗仁之外最大的眼中釘肉中刺。


白崇禧號稱小諸葛,有著非常過人的軍事謀略,李宗仁就是在白崇禧的策劃幫助下才能在針對蔣介石的時候有過數次重大的收穫。

蔣介石的第一次下野就是李宗仁通過白崇禧和何應欽的關係迫使他下臺的,在這個過程中,白崇禧的計劃策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除此之外,在往後的很多次桂系軍閥和蔣介石國民政府的鬥爭中,白崇禧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雖然後來白崇禧到國民政府的國防部裡就任了很高的官職,名義上受到了蔣介石的管轄,但在他的內心中真正佔據著主要地位的還是他的老大哥李宗仁。

白崇禧和李宗仁關係出現裂縫

所以蔣介石在當時對白崇禧可謂是頭痛萬分,最後在蔣介石敗退大陸前,李宗仁也正是在白崇禧的幫助下衝破了蔣介石的壓制,成為了國民政府的副總統。

後來在蔣介石再度被迫下野的時候,也是在白崇禧的幫助下李宗仁才成為了國民政府的代總統。

不過因為國民政府中的官員、將領有將近百分之九十幾都是蔣介石的門生故舊以及親手培養出來的手下,所以李宗仁在代總統的位置上其實是寸步難行的,在這個危急的關頭間,因為李宗仁和蔣介石的相互間的牽制導致了國民黨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蔣介石不甘心李宗仁坐在總統寶座上,他在李宗仁的名聲受到了重創後就想找機會再度迴歸自己的總統寶座,但李宗仁好不容易得到的位置怎麼可能輕易這樣還給蔣介石?所以蔣介石在這個時候遇到了大麻煩。

沒有辦法的他只能求助到了白崇禧的身上,白崇禧這個時候也看清了形勢,他也知道李宗仁根本無法掌控國民政府,所以他和蔣介石和好了,開始轉頭勸說起了李宗仁放棄代總統之位。

李白二人的關係也是在這個時候發生微妙變化的,在李宗仁拒絕白崇禧的勸說之後,二人間堅不可摧的情感出現了微小的裂縫,與此同時蔣介石也竭力地跟白崇禧修復了關係,用他的“真誠”打動了白崇禧,正是因此,蔣介石才能在後來勸說白崇禧與他一同去了臺灣。

白崇禧與閻錫山來到臺灣的待遇

李宗仁在離開大陸,前往美國時曾勸說白崇禧跟他一同走,因為他知道以自己和蔣介石之間關係,去了臺灣之後絕對是吃不了好果子的,所以他在走前就勸說起了自己多年的老兄弟,不過白崇禧沒有聽李宗仁的勸說,跟蔣介石來到了臺灣,也開始坐上了冷板凳。

雖說白崇禧在臺灣坐上了冷板凳,但並不意味著他和閻錫山有什麼不同,因為閻錫山也在這個時候坐上了冷板凳,閻錫山在臺灣同樣被蔣介石委任了一個沒有權力的官職,也保持著自己的自由,也有著警衛的監視。


在這個時候閻錫山因為看清了時勢,所以他也徹底的遠離了權力,開始在一座山中小居中靠寫書度過了晚年。

不僅是他們二人,在臺灣除了如陳誠這樣的真正親信之外,很多人都坐上了冷板凳甚至被軟禁了起來無法出行,遭遇比閻錫山和白崇禧慘了很多。

閻錫山雖然和白崇禧的遭遇差不多,但是他卻沒有白崇禧和蔣介石之間那麼深的仇怨,他和蔣介石之間唯一的仇怨就是在蔣介石想滲透山西的時候被他阻在了門外。

還有就是當年中原大戰時他和李宗仁、馮玉祥聯手跟蔣介石打過一場仗,除此之外他和蔣介石其實是不曾撕破面子的,跟蔣介石之間的仇怨自然就少了很多。

所以說白崇禧在來到臺灣後待遇其實和閻錫山是差不多的,在臺灣白崇禧和閻錫山一樣都被蔣介石架空了起來,但也一樣沒有受到太過於慘烈的針對,我們只要看一下那些真正被蔣介石軟禁起來的人就可以得知,真正被軟禁起來的人對蔣介石來說往往是有著重大威脅的,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張學良和孫立人,張學良被軟禁是因為西安事變的威脅,而孫立人則是因為和美國人走得太近給蔣介石帶來了很大的危機感,除了少數人外,其他更多的人還是和白崇禧一樣的待遇。


孤客生


白崇禧和閻錫山在臺灣不同的待遇問題在我看來就是政治鬥爭的問題,他們的待遇不同是因為他們的政治資本不同,我們可以看看白,閻二人到了臺灣之後他們身後政治資本的變化。

閻錫山退到臺灣以後,其實已經就是虎落平陽了,閻錫山在大陸能和蔣介石爭雄是因為他掌握了山西,手上還有幾十萬的晉綏軍。可是解放戰爭打完以後,他的晉綏軍打光了,山西也丟了,這時候的閻錫山已經不具備和蔣介石爭雄的資本了,所以一到臺灣以後,閻錫山的行政院院長位置丟了,晉系的人也被抹了乾淨。

蔣介石作為一個老政治家,自然知道用什麼樣的方式招呼閻錫山,他沒有必要對閻錫山趕盡殺絕。閻錫山自己也很聰明,很自覺的終老山林,不和蔣介石對著幹了。

白崇禧則不一樣,白崇禧最大的問題在於他是桂系的人,而退到臺灣以後,桂系還是有些勢力的,再加上桂系是職業的反蔣派。蔣介石自然不能放任白崇禧自己發展,所以他不得不對白崇禧下手。

但是剛到臺灣的時候,桂系的李宗仁遠在美國,所以一開始蔣介石還是想利用白崇禧牽制李宗仁,以免李宗仁迴歸大陸。到了1965年,李宗仁夫婦回到了大陸,白崇禧的作用就沒有那麼重要了,所以這個時候蔣介石選擇對白崇禧下手,白崇禧的死因至今還沒有定論



民國時期的這些風雲人物,各有各的人生軌跡,他們在歷史上都寫下了自己的篇章,蔣介石也好,閻錫山也好,白崇禧也好終究都是斯人已逝了。不知道大家同意我的看法嗎?大家可以在評論區留下自己的意見哦。我是頭條作者一樹梅花一放翁,希望大家點個贊關注一下,謝謝各位啦!


一樹梅花一放翁


其實二者之間的遭遇幾乎都一樣,兩個人跑到臺灣以後都是遭到了蔣介石派出相應的警衛進行監視,而且都不給他們相應的實際權利,但是二者之間唯一不同的是,閻錫山有一個正兒八經的職位,但白崇禧卻沒有,所以一直流傳著白崇禧死在了蔣介石的手上。

其實縱觀蔣介石對待他手底下那些比較令他頭疼的將領,比如說張學良,比如說孫立人,白崇禧,閻錫山,蔣介石不會下死手,尤其到了臺灣以後,蔣介石在這方面可以說是有所收斂,至少不會像抗日戰爭那樣出現一個韓復渠,然後一槍把他給斃了,這一點主要原因就是大家都是在同一根線上的螞蚱,如果說蔣介石這時候不收斂,把哪個人隨隨便便給斃了,那麼誰替蔣介石打仗,誰替蔣介石守護臺灣,誰替蔣介石在國際上說話?因此從道理上來講。

閻錫山,白崇禧兩個人作為曾經的軍閥。現在失去了所有的權利,蔣介石是不會為難他們兩個,二人所接受的待遇應該是差不多的。至於說蔣介石害死白崇禧這個說法很顯然,通過白崇禧先生的兒子出來進行闢謠之後,大家都知道了,完全假的。現在國民黨整個在臺灣的佈局可以說是風雨飄搖,蔣介石甚至在前幾年面臨著自己的銅像被人斬首的命運。此時此刻,白崇禧的兒子不至於冒著大不違的風險去替蔣介石編這樣的謊話,可以看來,白崇禧兒子說的這句話是實話,也是真相。

那麼所謂的閻錫山和白崇禧跑到臺灣被蔣介石區分對待,這個說法是怎麼造成的呢?

其實這一點得說到當時解放戰爭後期,閻錫山和白崇禧或者說白崇禧的老大哥李宗仁對蔣介石做的事情態度上的不一樣。

閻錫山失去山西以後,當然他也知道自己跟共產黨之間雖然不像西北的馬家軍一樣是血海深仇,但是自己是絕對不可能投靠共產黨的,因此跑到南京去抱蔣介石的大腿,這個時候正好遇見這什麼事兒呢?李宗仁聯合美國等一系列勢力推翻蔣介石的地位開始執掌國民政府,閻錫山當時表示對於你們做的事情,我表示不參與,也不說任何東西,但是當李宗仁上臺以後,無論是處理各種乾的事情,閻錫山第一反應就是跟蔣介石父子進行商量,因此,蔣介石表示是十分感激閻錫山的。

而且閻錫山和蔣介石雖然說之間發生了一次中原大戰,這樣的不愉快,但是在他們人生大多數時間內,二者的人生的目標是相同的,或者說兩個人曾經擁有著共同的理想,也一起合作過,於情於理,蔣介石對於自己這個曾經的老戰友表示出了很大的寬容,不然如果蔣介石恨死閻錫山,甭管閻錫山在山西多麼鞏固,蔣介石派出自己中央軍駐紮山西,閻錫山就算是再怎麼有能耐也不可能翻盤,也不可能重新執掌山西,從道理上來講,閻錫山之所以能夠再次掌握山西的主動權,這一點跟蔣介石在山西這個方向上的放水有著不小的關係。

所以我們看到,等蔣介石剛到了臺灣以後,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一旦出現了問題以後,第一反應是詢問蔣介石,第二反應就是詢問閻錫山,可見此時此刻,閻錫山在蔣介石父子心裡的地位。

只不過後來估計是由於思鄉心切,還是急於激流勇退,閻錫山選擇自我作死,在某次演講上面大批痛批蔣介石政府的國民黨不團結,為此,蔣介石跟閻錫山之間甚至還吵過一架。閻錫山選擇我啥都不幹了。職位往那一扔,自己跑到某個深山老林裡面去,當起隱士,一直活到了1960年,蔣介石表示你我兩個心照不宣,你洗累了,想歇了好,給個理由,我也幫你幫到底。

相比較而言,蔣介石跟白崇禧之間的恩怨,那可就複雜得多了,一切還得回到李宗仁這個人頭上,李宗仁有野心,而且野心很大,這也就是為什麼李宗仁在解放戰爭末期會選擇推翻蔣介石,執掌國民政府,當然,完成這一切,光靠他在桂軍之中的影響力是不行的,恰巧這個時候自己的鐵桿兒小弟白崇禧在國防部佔有一席之地,因此,李宗仁選擇跟白崇禧一起聯合推翻蔣介石。

也正是因為這次事情的不愉快,在李宗仁離開大陸的時候,曾經告訴白崇禧千萬別去臺灣,去臺灣呢,等於自己去送死,所以大家認為白崇禧這個人一旦逃到臺灣,東西肯定是要受到蔣介石的擠兌,或者說蔣介石不會給他好臉色看。

但是事實上,在白崇禧幫助李宗仁奪得國民政府總統位置以後。白崇禧就沒再幫過李宗仁,當然,我們這裡說的幫助是私人在政治上給李宗仁幫助,原因是什麼呢?我想說一件事情,他就很明白了,就是有一個人跟你談合作,整天規劃自己的事業有多麼美好,(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於悟空問答首發)多麼壯觀,但是等你真正幫助他做成自己的事情之後,你會發現他所做的事情狗屁不如原先規劃的那個大餅根本就不存在。

白崇禧實際上從這個時候開始,從李宗仁掌管國民政府開始,就開始對李宗仁產生了懷疑,我幫你是為了什麼,是為了你掌管國民政府之後,我們的勢力能夠得到拓展,現在你把蔣介石弄下臺了哦,共產黨的軍隊已經打過長江了,你什麼辦法都沒有,我只能看著我自己的勢力一點點被蠶食,現在這個情況,還不如一開始跟蔣介石合作的時候那個情況。

當然這個時候蔣介石也看透了白崇禧跟李宗仁那點小九九。跟李忠仁合作,蔣介石不可能,將介石打死都不會原諒李宗仁,因此,蔣介石選擇在這個時候跟李宗仁互相表露誠意,就說你看,一開始咱們合作有多麼好,但是現在你看到了這麼一檔子事,我被趕下臺了,共產黨打過長江了,咱們得到了什麼?什麼都沒有得到,雖然咱們兩個之間出現了某種意義上的不愉快,但是我還是會支持你繼續在中國大陸上進行作戰。

白崇禧從某種意義上通過這次事情也被蔣介石給打動了。這也就是為什麼白崇禧在中國大陸作戰失敗以後,沒有聽李宗仁的意見去美國,而是直接跑去臺灣,並不是無路可逃,或者說是被逼無奈,而是他自己心甘情願跑去向自己的蔣委員長去認錯。

當然,對於這麼一個可愛的部下,蔣介石也不至於痛下殺手,因為這個時候這個人是孤身一人逃到了臺灣,而且甚至負傷,因此,好吃好喝的供上,讓你在臺灣好好的活著,蔣介石也不至於犯眾怒去殺了你,不過如果你想拿回權利這一點,蔣介石明確的告訴他不可能。

從二人整個在臺灣待的經歷來看,兩者的待遇是相同的,不存在什麼差異,說實話,作為一個跨越了半個世紀的老人,此時此刻,蔣介石也覺得能夠有幾個說得上話的人也是挺好的,至於自己真的成了孤家寡人了吧。


漩渦鳴人yy


在臺灣,白崇禧和閻錫山的待遇有不同嗎?不都是被蔣介石打入冷宮,最多坐個閒職,要說最大的不同就是閻錫山是自己病死的,白崇禧有可能是被蔣介石下令毒死的。而且,除了他倆,在大陸叱吒風雲的那些大佬、軍閥們,當年都還能跟蔣介石掰一掰腕子,到了臺灣基本都被解除了權力,像何應欽、楊森、薛嶽等,馬步芳更是直接跑外國去了。

蔣介石去了臺灣之後,總結失敗的原因,深感派系眾多、人心不齊,還有就是紀律渙散,不得民心,需要建立自己的絕對專治地位。於是他把閻錫山、白崇禧這些人全部擱置一旁,全力重用黃埔系學生,如陳誠。

閻錫山剛到臺灣時任行政院長,還準備大展拳腳,到處發表演講,批評國民黨內的不團結。差點沒把老蔣氣死,1950年蔣介石改組行政院,把閻錫山的人全換掉了,氣的閻錫山打算以退為進,提出辭職,誰知蔣介石直接給批准了。

這下閻錫山只好真的辭職了,辭職第二天就把家搬到了臺北地處偏僻的麗水街,開始一心寫書,後來又搬到了陽明山邊的菁山居住,一邊著述,一邊除草種地,打發時間,直到1960年去世,享年77歲。

白崇禧和閻錫山不同,組開始沒去臺灣,而是跟著老大哥李宗仁去了香港,結果想來想去還是孤身去了臺灣。白崇禧跟著李宗仁,在大陸時就經常反蔣,抗戰之前就打過好幾仗,抗戰後還曾把他從總統的位置下弄下去了,李宗仁成了代總統。

白崇禧到了臺灣後,只擔任了個“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職務,保密局(以前的軍統)甚至在白崇禧公館對面建了個派出所,對她他行嚴密監視。

1966年白崇禧去世時屬於暴斃,而且屍身發綠,有傳聞是被蔣介石下令毒殺。


漁樵侃史


其實就是服與不服的問題,閻錫山服了,而白崇禧不服。

蔣介石、閻錫山、白崇禧什麼時候同臺演戲的呢?中原大戰,閻錫山,馮玉祥和李宗仁(白崇禧和李宗仁是新桂系的老大和老二)形成一個反蔣聯盟,最後都被蔣介石給幹敗了。

中原大戰後閻錫山對蔣介石是心服口服,再加上迫於局勢,蔣介石又讓閻錫山東山再起;新桂系是口服心不服,氣的牙癢癢,在白崇禧看來,蔣介石能贏,完全是取得了張學良的支持,耍的是手腕,不是能力,在抗戰時期雖然大家坐在一個桌子上同仇敵愾,但是,桂系就是不服蔣介石,李宗仁還能好一點,但是白崇禧就是不服。

在抗戰中,桂系取得了很大功績,後來國民黨開全國代表大會選總統副總統,蔣介石有意安排孫科當副總統,但是李宗仁就是和蔣介石爭,最後搶了蔣介石安排給孫科的副總統職位。

後排內戰中,渡江戰役之前,李宗仁還和白崇禧把蔣介石弄下野,企圖力挽狂瀾,再和解放軍幹一下子,結果被人“宜將剩勇追窮寇”給幹翻了。

李宗仁就告訴白崇禧不要去臺灣,白崇禧還想去和蔣介石掰掰手腕子,結果暴斃而死。閻錫山去臺灣後一看形勢,乾脆就學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種地去了。要知道閻錫山這一輩子,什麼大風大浪沒遇見過,袁世凱厲害跟袁世凱混,段祺瑞厲害跟段祺瑞混,日本打來的時候,不是國共按著,差點就投降了,唯一服的估計也就蔣介石了。


史論縱橫


白崇禧和閻錫山作為民國時代兩個重要的軍閥人物,從北伐戰役起頭,就與代表所謂國民黨正統中心的蔣介石在關係上扳纏不清,既有合作也有匹敵,蔣介石和白崇禧誓師北伐時,北方的閻錫山和馮玉祥積極相應,配合擊敗了盤踞北方的奉系張作霖部,這是幾人的蜜月期。


然而在那時,白崇禧和閻錫山並不服氣40歲的蔣介石可以作為翹楚率領全國,一方面蔣資歷較淺,對國民當局的掌控還不夠到位,一方面白和閻都是在本省幾經摸爬滾打才混上首級頭子的,政治和軍事經歷豐盛,怎甘屈人之下呢?

所以1930年爆發了蔣對馮閻李白的華夏大戰,這其實就是新軍閥之間的戰役,戰役成效蔣介石勝出,白崇禧兵敗流亡香港,閻錫山下野避往大連。但由於蔣介石力量有限,國民當局中心尚沒有餘力完全節制桂晉二省,只能接納代庖署理人軌制。廣西選中的俞作柏節制不住場合排場,很快被李白翻盤,而山西更是誰也不服誰,只好請閻錫山回來。

這些軍閥之間沒成心識形態的對立,就是誰當老邁的問題,閻錫山的純熟在於經由華夏大戰後,深知本身非蔣敵手,今後不敢不恭。並且閻錫山政治報負也沒那麼弘遠,茲要主政山西當個土皇帝即可,其它完全可以聽老蔣的,所往後面不息息事寧人。解放戰役太原失守後閻錫山南逃,被蔣介石推為制衡李宗仁的行政院長,即使這一時代,奸狡的閻錫山也從不真把代總統李宗仁當老邁,事必私聊老蔣,天然蔣到臺灣後也不會太難為他,給個虛職就好。

白崇禧則不合,桂系從來不是隻想運營廣西一省,而是要取蔣而代之。在華夏大戰之前白崇禧已經有前科,1927年尾桂系就連繫孫科等國民黨其它派系,第一次逼蔣下野。九一八事情後把持全國聲討蔣不抗日的言論,再次逼蔣下野,1948年尾三大戰役近尾聲,老蔣黃埔主力被殲,李宗仁白崇禧把持桂系尚有必定軍現實力,第三次逼蔣下野。所謂再幾回再三二不能再三,蔣介石對桂系早已胸中熊熊

猛火。

老蔣到臺灣後團體反思了丟掉大陸的緣故緣由,其中桂系的不合作被列為重要一條,認為恰是關頭時辰桂系的拆臺致使國民黨失山河,比如1936年圍剿陝北的關頭時辰,李宗仁白崇禧陳濟棠搞了個“兩廣事情”,後面才是西安事情;淮海戰役死活關頭,白崇禧拒不派兵援助,甚至扣下蔣介石本來可以變換的宋希鐮兵團,變成淮海慘敗。

跟白比力,閻錫山就沒這麼多黑帳了。

李宗仁看得就鬥勁清楚,桂系兵敗後,警告白崇禧去香港去美國均可就是別去臺灣,可惜白崇禧聽不進去,果真到臺灣就形同軟禁,死的也不明不白。

做為民國不倒翁的閻錫山,老謀深算,有極高明的處世哲學,既擅長皋牢部屬,又擅長趨利避害。華夏大戰後,他就曉得,憑一個山西之力,要想按捺蔣介石為首的中心當局是不成能的,只需歸順才可自保。解放戰役中,閻錫山也是死硬的反共分子,太原城是解放軍最難啃的釘子,閻的手下寧死不降,成為國民當局殺身成仁的榜樣。閻錫山赴臺後,潔身自好,不問政事,所以蔣介石不為難他。而白崇禧做為桂系三鉅子中惟逐一個在臺代表人物,剛到臺灣時,因代總統李宗仁在美國、香港等地尚有影響,蔣介石經由過程白崇禧還想感染打動李宗仁,至少不讓李宗仁走向極端,當李宗仁歸順大陸,白崇禧一會兒失了把持價值,勢必要為桂系與蔣數十年的內鬥,三次逼蔣下臺的所作所為擔任,甚至把淮海戰役失敗而導致長江以北全面失守的責任,也全數擱在白崇禧身上。不為難小諸葛白崇禧,蔣介石鬱積胸中幾十年的怒火 向誰出!

白崇禧和閻錫山這兩人跟老蔣都是不合的。

前幾年看過一個記實片,就是說白崇禧的。李宗仁不息勸白崇禧不要去臺灣,後來李宗仁回大陸後,老蔣想用白崇禧牽制李宗仁的價值消失,他在臺灣的形勢就加倍嚴峻了,還蒙受了暗害,幸運逃事後,終極仍是死在猛藥上。

比力之下,西北王閻錫山就良多若干好多了,到臺灣後仍是跟老蔣做對,不息被老蔣幹與干與的很兇猛,無法辭去“行政院長”,用心在家寫書,末了病逝。


王者唯王



國民黨敗退臺灣後,蔣介石復任“中華民國總統”,逼退了閻錫山的“行政院長”,並換陳誠上任後,才真正達成了,在大陸搞幾十年都不曾搞成的獨裁統冶。為什麼這麼說?在臺灣,所有的軍閥,都不過是些年逾花甲的可憐人。比如閻錫山、白崇禧這些在大陸常與蔣介石作對的軍閥力量。

在國共內戰之時,他們手中的兵,早被解放軍消滅殆盡了,沒兵了還怎麼掣肘老蔣?再說臺灣,地不過大陸的1/265,人不足大陸的百分之二。這些軍閥,在臺灣也無人、無地,給他們東山再起的機會,自然個個都仰老蔣之鼻息,而苟活著。所以說,老蔣在大陸折騰了半輩子的獨裁統冶,到了臺灣,卻不費吹灰之力到手。也算是一大諷刺。

白崇禧,號稱“小諸葛”,一代名將。不僅戰績豐碩令人歎服,而且理論功底也很強,曾撰寫過《游擊戰綱要》等著作,其在抗日戰爭中所提的“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的真知灼見,不僅訓斥了主和派的無知,也校正了主戰派的浮躁,還被國民政府奉為最高抗日戰略。

難怪他的對手——“戰神”林彪在與白崇禧幾經較量後,也點贊白是國軍將領中最有才幹和智慧的人,雄才大略的毛澤東一般對像陳誠、閻錫山等將領,評價就送4個字“無足掛齒”,但對白崇禧卻評之為“中國境內最為狡詐的軍閥”。周恩來評價白崇禧,“有指揮才能,無政冶能力”。



白扛著這麼多厲害的評價去臺灣,卻搞得晚景比閻錫山更為淒涼。不唯它,皆為白對政冶的觀察力偏弱。“新桂系”的另一巨頭李宗仁,曾勸其不要棲身臺灣。白最終還是跟老蔣去了臺灣。實際上,白是被當做“新桂系”的人質押在臺灣。等到65年李宗仁迴歸大陸後,白的價值便蕩然無存,老蔣命令毛人鳳下手製裁。

保密局長毛人鳳,令谷正文執行暗殺,谷正文買通白崇禧的副官,2次利用白喜打獵之特點,設局暗殺,幸得隨員果斷處置而未成。最後一次,是偵知白的原配馬佩璋亡故,白為打發苦悶、失意,與身邊的張姓護士時有纏綿。保密局利用其年已古稀,需“補藥”強體之機會,在藥房將加大劑量的“補藥”供給白使用,令白於66年12月一補不起。一代名將,英雄遲暮竟如此悽慘。



閻錫山,在國民黨政權風雨飄搖中,於49年6月在廣州,就任李宗仁政府的“行政院長”一職。到臺灣後,老蔣不顧法統,競強行搞掉李宗仁的“總統”,自己上位,又勸閻錫山遞了辭呈,讓陳城上位。閻錫山一氣之下,次日便搬到僻靜的麗水街居住,半年後,又從麗水街搬到更為偏僻的臺北市郊陽明山邊居住。徹底做了個寄情山水、無意政冶的寓公。天天養花著文,作息規律。

蔣介石來閻處看望了幾次,終於放下心來,囑他好生將息,便不再注意他了。閻在這期間寫下了《世界和平與世界大戰》、《孔子學說》、《大同之路》、《三百年中國》等著作,不僅如此,閻錫山還在77歲之際,雄心萬丈制訂了一個研讀25史的計劃。這個,實在令人欽佩。78歲,閻錫山於60年5月於臺北亡故。


閻錫山的境遇為什麼比白崇禧要好點?原因在於,閻錫山與其說軍閥,還不如說是個晉商,閻的經營能力,遠比其軍事能力的乏善可陳,要如雷貫耳的多。抗日時期,經閻的苦心經營,在山西積累大量的資產財富,閻軍在如此優勢的後勤支撐下,戰力還不如窮的叮噹響的西北軍。也是令人懵逼!

同理,閻錫山逃臺,也帶過來不少財富,再加上閻錫山識時務,及時退出政壇,寄情于山水。生活上又比較富裕,自然比靠領退休工資生活的白崇禧要好,再加白實際上,就是一個人質,是用來牽絆李宗仁的。在蔣的眼裡,自然盯得要比閻錫山要緊。還屢屢要設局暗殺白崇禧。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白崇禧與閻錫山敗退臺灣後,都成了光桿司令,再也對蔣介石構不成威脅。對於這兩個當年實力派大軍閥,蔣介石還是區別對待。白崇禧基本上是個無權無職的閒人,而且他所住的白公館,還受到保密局特務日夜監視。而閻錫山雖然掛了兩個虛銜,小日子過得滿舒坦的,還著書立說。

蔣介石對白崇禧可謂恨之入骨,對閻錫山只是另眼相看。

白崇禧號稱“小諸葛”,指揮打仗的確有一套。蔣介石几次拉攏都以失敗告終。他和李宗仁稱霸廣西不說,還多次干預國民黨中央的選舉 ,蔣介石的幾次下野,白崇禧都是衝鋒在前。特別是48年以後,國民黨敗局已定,又是他和李宗仁從中作梗,逼的蔣介石不得不再次下野。這種逼宮之舉,讓蔣介石刻骨銘心,白崇禧到臺灣後,蔣介石焉能輕易放過他。



而閻錫山就與白崇禧的性質大不一樣。雖然他和馮玉祥聯手發動了對蔣介石的中原大戰,被打敗後,閻錫山就變得乖巧多了。他在山西用三分之二的軍隊來修路,表示他不再窮兵黷武,對蔣介石做出重大決策,表面上是完全擁護。只要能讓他做山西的土皇帝,他唯蔣介石馬首是瞻。48年後,蔣介石下野,身為行政院長的閻錫山對代總統李宗仁處處掣肘,對蔣介石唯命是從。正是閻錫山把寶壓在蔣介石身上,到臺灣後,蔣介石才會對他額外開恩。


1960年,閻錫山病逝於家中,終年77歲。

1966年,白崇禧暴死於臥室,渾身發綠,死因不明。時年74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