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戲(隨筆)

聽戲,對我來說,圖的就是個熱鬧。

我對戲瞭解不多,也不會唱,甚至連一個戲劇愛好者也算不上。現在我寫的只是一個外行人對戲的一點印象罷了。

戲是中國文化的國粹,也是一個時代連著一個時代厚重的縮影。在我小的時候,戲是村裡最大也最火的文化娛樂點,一般逢大的廟會或者到農閒時節,村裡會邀請戲班子來村裡唱上一臺戲。戲班子是分等級的,經濟好點、村子大點往往邀請省市大劇團,經濟條件差點或村子小點也就請縣劇團或者個人組織的戲班子來熱鬧熱鬧。現在想想,村村出錢唱戲,一來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也代表一個地方的經濟實力。二來祈求上蒼風調雨順,避災降福。

聽戲(隨筆)

那時候,上學學習任務不是很重,也沒有什麼補習班、提升班,上課之餘,就是隨季節的變化盡情地玩,過著按部就班的日子。唱戲的熱鬧近似過年,方圓幾里村子裡的人都會朝著唱戲的村子云集,年長者搬個小板凳或者小馬紮,悠閒自得、慢慢騰騰,孩子們像一隻只小鳥,蹦蹦跳跳,小商販搶早早就搶佔有利位置,撘臺支架、支鍋埋灶。場裡敲鑼打鼓,場外別有洞天。我如果沒有更好玩的事,課外時間,也會隨村裡的幾個小夥伴們去聽戲。每次到地方後,說是聽戲,其實就是走馬觀花,吃吃玩玩罷了。臺上究竟唱的是什麼,好像與我無關似的。正若熱鬧是他們的,我有我們的熱鬧。

雖然是玩,小時候聽過的一些戲至今歷歷在目、如數家珍,比如穆桂英掛帥、秦香蓮、卷席桶、鍘美案等,特別對包公剛正不阿的正義形象和穆桂英威風凜凜的女將形象印象深刻。有些戲特別地扇情,比如秦香蓮,至今聽到這樣的唱腔,心裡就特別地傷感。小夥伴們也經常模仿戲文裡自制大刀、紅纓槍什麼的,學著戲文裡的角色比劃著一起玩。

對於戲,直到現在,我也談不上喜歡或者不喜歡,可無論在公園裡、路邊的綠萌下、社區,看到一拔戲曲愛好者拉唱,我就覺得很是親切,總能一下子把我拉回到童年,拉回到那個走村串場的場景裡。

聽戲(隨筆)

想想聽戲的日子,回憶起來,根本就沒有一場能老老實實站或坐在那聽一場戲,總是在跑、在串、在吃、在玩。隨著電影、電視和視頻等科技的發展,戲的繁榮也慢慢有所淡化。儘管在農村一些地方每年還會邀請戲班子唱戲,但無論從規模和觀看的人數,都已大不如從前。有時路過一些戲場,看戲的只有幾十個人,臺上吹拉彈唱,鑼鼓震天,臺下冷冷清清,讓人好生涼意。

戲是童年的印記,是濃濃的鄉情。有時在小區、公園裡,聽到或看到一些戲劇愛好者在唱戲,我也還總想去捧個場,湊個熱鬧,儘管和兒時聽戲時的感覺完全變了味,但那份親近感依在。

有時回到老家,看到那些曾經的戲臺,有的早已沒有了蹤影,蓋成房子,有的破破爛爛、雜草叢生,有的雖然也進行了改造,但也多另作它用,成了遮風避雨放雜物的倉庫。

聽戲(隨筆)

在我眼裡,不管它變成了什麼樣子,童年的印跡永遠留在了我的心底,成了揮之不去,想起來就覺得很暖的事情。

到什麼山頭唱什麼歌。生活就是這樣,好多事情經歷過後才會懂得,那個時代的憂或愁,也許在今天看來,曾經發生的一個些事情看上去很“傻”,或者很是“聰明”,但也正是這些才武裝了屬於那個年代的快樂,點燃著希望,才讓人今天念念不忘,成為生命裡的多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