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大國爲什麼都認爲1914年發動戰爭是好時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於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主要發生在歐洲的大戰,戰火最終延燒至全球,當時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被捲入這場戰爭。那麼,為什麼歐洲大國選擇1914年開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各大國都將1914年的奧匈帝國費迪南大公遇刺視作開戰的有利時機。

歐洲大國為什麼都認為1914年發動戰爭是好時機?

圖為1914年6月費迪南大公遇刺

每個大國都有自己一套看似合理的理由:

德國想要開戰,認為此時自身的相對軍事實力已經足夠強大,想要先發制人,特別是抑制俄國未來的軍力增長。奧匈帝國想要開戰,因為德國給它開了空頭支票,允諾幫助它解決巴爾幹安全問題。法國想要開戰,因為巴爾幹火藥桶能將俄國捲入戰爭,使法國不至於在對抗德國的戰爭中陷入孤立。俄國也想要開戰,因為與此前幾次巴爾幹危機不同,這次俄軍做好了準備,而且法國已經承諾參戰。

我們翻看歷史史料可以看到,對於同盟國來說,1914年德國的軍備擴張達到頂峰,奧匈帝國內部面臨嚴重的問題,似乎在1914年達到了國力極限。對於協約國而言,俄國已經通過法案,決定在1917年之前擴充40%的軍力,法國也將兵役年限從兩年增加到三年,以求增加兵力。從遏制對手發展壯大的角度考慮,此時對同盟國來說,似乎是開戰的最好時機,因為時間並不站在同盟國一邊。

相比同盟國,協約國的實力似乎還有望增長,但協約國的最大擔憂在於其聯盟並不穩固,法國、俄羅斯、英國之間鬆散的結盟可能會因為一次危機而破裂掉,此前,受1905年國內革命和1904-1905年日俄戰爭失敗的影響,俄國實力已經受到很大削弱,從而使其無法在1905年和1911年法、德較量的兩次“摩洛哥危機”中有效支援法國。同時,在1909年的“波斯尼亞合併危機”中,法國也沒能有效支援俄國對抗奧匈帝國和德國。面對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的費迪南大公遇刺事件,如果協約國不能夠集體行動、合作應對,那麼協約國陣營就很可能分崩離析。

結果便是1914年7月,距離費迪南大公遇刺僅僅一個月,同盟國和協約國雙方很快便開啟了戰爭,它們都以為會速戰速決,但隨後戰爭沒有朝著預期那樣發展,終於使戰爭的範圍和規模不斷擴大,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中,約6500萬人參戰,約2000萬人受傷,超過1600萬人喪生(約900萬士兵和700萬平民),造成嚴重的人口及經濟損失,估計損失約1,700億美元(當時幣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