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猗传说:苏秦张仪云濛山轶事

临猗传说:苏秦张仪云濛山轶事​苏秦(?一前284年)字季子,今河南洛阳人,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幼时家境贫寒,有志好学。早年丧父,母亲体弱多病。为治母病,他四方奔走,寻药求医。后得知云濛山所产名药远志可医此病,于是爬山涉水来到云濛山。但见丛林蓊郁,百草漫漫,花果满山,曲径通幽,究竟药在何处?一曰,忽见半山腰茅屋前一群后生围住一老者,好象在讲什么,便走了过去。侧耳细听,觉得老者讲的全是经天纬地奇论,治国安邦良策。遂拱手上前拜问,才知老者正是他慕名己久的鬼谷子先生。苏秦说明来意,并表示愿拜师学艺。先生见其聪敏诚恳,求知若渴,欣然应允。并赐“远志"数株,让其回家速为母治病,不料,他刚到家母亲己故。他悲愦至极,待办完丧事,即返云濛山,跟鬼谷子学艺。 五年学成,下山出游,苏秦来到秦国。此时秦孝公刚卒,秦惠文王即位。惠文王不重视苏秦,将他赶出宫庭。回家后,又遭妻子责难和乡邻白眼。但他没有灰心丧气,狠下决心刻苦攻读,每天直至半夜三更。有时困得连眼都睁不开,他就将自已的头发用绳子拴在屋梁上。磕睡时用锥子在大腿上猛剌,孜孜不倦刻苦学习。特别是找到《周书阴符》一书,更是如饥似渴,伏案钻研,揣摸出合纵之术。公元前334年,他出游燕国,受到燕文侯的信任,并支持他的合纵主张。于是他又出游赵、韩丶魏丶齐丶楚五国,促成六国联盟。他被推为从约长(合纵联盟的联盟长。担任六国国相,佩带六国相印,实现了他的鸿鹄之志。


临猗传说:苏秦张仪云濛山轶事


张仪(?一前3|o年)他是魏国时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战国时期著名的谋略家丶纵横家丶外交家。原是魏国贵族后裔,后因家境败落,穷困潦倒,便到云濛山拜鬼谷子为师,与苏秦同窗,但智商极高,聪明绝顶,在苏秦之上。为实现自己的抱负,学成后来到了楚国,做了楚相昭阳的一名门客。一天,楚相宴请众门客,于行酒前,拿出楚威王赏赐的一块宝玉,请各位辨认。在场的各位门客中,唯有张仪知道这块宝玉叫"和氏璧",并能说出其来龙去脉。谁料,第二天这块宝玉竞不翼而飞。楚相猜疑是张仪所为,把他打得皮开肉绽,遍体鳞伤,结果璧也无从着落。张仪忍辱含屈回到家中,妻子万分埋怨,他便张开血污的嘴问她:“你看我的舌头还在不?"。妻子看了半天说:“还在哩”。张仪此时忘记了疼痛,跳起来高兴地说:“好,只要舌头这个本钱还在就行"。 养病期间,张仪回想起下山时曾问过先生:"当今七雄割剧,弟子该向何方?″先生说:“你拔一根草来,我为你占卜一下"。张仪面对山崖,随手拔了一根形不俏丽细叶小花象驴尾巴一样的草。先生一看便说:"好!好!好!”。此草叫“远志",象征你有远大志向也。随口作歌道:"小花细叶貌不扬,深根入土三尺长。远志喜温除疫病,策马西去佐秦王”。张仪想到这里,茅塞顿开。不等全愈便踏上赴秦的征途。因黄河天险,他绕道赵国,听说苏秦在此执掌相印,顺便前去探望,不料苏秦傲慢无礼,象打发叫化子一样,一顿粗茶淡饭,几两银子就吆喝送客。张仪怒不可遏,摔了银子,直奔秦国而去。 张仪凭他高人一筹的政治主张和三寸不烂之舌,赢得了秦惠文王的信任,并做了秦国的宰相。他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采取了连横方略,使各国都同秦国和好,又不断离间六国之间的关系,使各国逐步退出合纵联盟。连横战胜了合纵,秦国终将六国个个击破。张仪达到]了目的,实现了远大抱负。 此时,他想起了羞辱过他的苏秦,就领兵找他算賬,途中遇到他贫困潦倒时多次周济他的同乡。问:“今领兵何往?”。张仪忙下马施礼说:"让苏秦给个说法"。此人说."你错啦,苏秦之所以薄待你,使的是"激将法"。他曾对我说:"张仪才高八斗,胜我十倍,宜干一番大业"。又道:"过去周济你的银两都是苏相让我转给你的,我个小本买卖哪有那么多银两?他怕你不接受才这样做的″.张义才恍然大悟,羞愧难当,顿足长叹日:“苏秦.真兄弟也。”

临猗传说:苏秦张仪云濛山轶事

这两位历史名人的佳话流传至今。他们当年同窗栖足的云濛山也为人们所仰慕。现在大嶷山北坡的万荣张仪村.张仪路.北张.南张.西张.西仪等村都留有张仪的踪迹。苏秦“头悬梁.针刺股”的故事,也曾被后人写入教课书,成为莘莘学子刻苦学习的好榜样,受到世代称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