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一个新领域的知识的最佳方法和最快时间各是什么?

从小到大,我们每个人都遇到了无数的事物,学习了无数的知识。我们会发现,自己学习某领域的知识速度很快,而学习另一个领域的知识却困难重重,除了确实存在的天赋一说外,其实,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学习动机

我们愿意自发地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的知识,往往是我们真正愿意去学习,而不是被强迫的。哪怕明知道这些知识属于一个新的领域,与我们之前所学毫无关联,学习的过程肯定会困难重重,我们也愿意主动的去学习。

找到(明确)自己学习一个新领域的知识的动机,是帮助我们最高效的学习新领域知识的根本方法

学习一个新领域的知识的最佳方法和最快时间各是什么?

上图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思维方式模型。

最外层是what,是我们我们需要去做的事情。内一层是how,是我们通过怎样的手段媒介,去完成我们要去做的事情。最内层的why,指我们为什么要去做这这件事情。

大部分人的思维模式都是从外到内的,即先找到自己要去做的事情,再去寻找解决方法,等到事情完成了才去思考,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但研究表明,成功者的思维模式与普通人正好相反,他们往往是先思考了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直指本心,在思考的基础上列出完成这件事的具体步骤,最后才开始有目的、有规划的行动。研究者把成功者的思维模型,称为黄金思维模型

黄金思维模型,由内向外,帮助我们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准确把握内心深处最真实的需求,洞悉每个行为背后真正的目的和动机,在这基础上,我们就知道了怎么去做,最终获得期望的结果

如果我们在正式开始学习每一个新领域的知识之前,都可以先直指本心地询问自己,“

我为什么要花时间精力去学习这个领域的知识”,并作出明确的回答,那么我们的学习肯定会事半功倍。

比如说,我开始自学编程前,就非常明确地找到了自己学习编程的动机——我想成为一名全能游戏设计师。带着这个强烈的学习动机,零基础的我,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学习速度可谓一日千里。

无论我们去学习新领域的知识的动机是什么,都是鞭策我们学习的最佳动力。兴趣确实是最好的老师,但再好的老师,都没有自己的内在动机驱动力强

此外,明确了动机后再上路,还可以使你对你所需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更全面,更清楚的认识,帮助你少踩很多坑

还是以编程举例。我学编程是为了游戏开发,那么我学的第一语言就是与Unity匹配的C#,而不会刚开始就去学习C、C++。而每一门编程语言都是很“宏伟”的,内容非常多,需要学习的也非常多。但只针对于Unity,其实我是不需要花量大时间精力去学习IO操作、多线程、LINQ、正则表达式、winform开发、.net的web开发等知识的。这就为我的学习过程减少了非常多的负担。

想要学习更加高效、更加有针对性,学习过程少踩坑,明确了学习动机后,再花点时间对你需要学习的知识做一个全面的、但粗略的了解吧

在这个相当于“快速略读”的过程中,我们也许会对需要学习的新领域知识产生敬畏感,甚至是畏惧感,因此丧失了学习的动力,摇动了信念,最后放弃了学习。

我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相反,能够让我们更清晰的认识自己

虽然有点残酷,但不得不说,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自己无法学会的知识技能的(或者是要花费超大量的时间精力),这是有天赋决定的。但由此,也反应了一个问题,我们在另一领域,经过初步摸索进入正轨后,肯定可以有突出的表现。

自学编程,甚至是在计算机相关专业进行专门学习,其实都不是每一个人能做到的。很遗憾,有的人就是无法适应编程思维,这就决定了,他们可能一辈子都学不好编程。但那又怎样呢?

我算是比较比较有编程“天赋”的,但我在艺术方面的领悟力,实在是糟糕。同样是零基础自学美术,自学3DMax,我花费了更多的时间精力,但取得的成果却依旧不令我满意。渐渐地,我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编程方面的学习。

我们常常被木桶理论所误导,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弥补自己的弱势,但其实,穷尽一生去改善自己的弱势,是我们自我发展的一大误区

木桶理论并没有错,但它针对的不是个人,而是一个团体。如果一个团体内部出现了一颗“老鼠屎”,那这个团体的发展上限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但对于个人,影响体个发展上限的往往是长板。

所以,在明确了自己的动机,“快速略读”了所要学习的新领域的相关知识后,如果你被那些“浩瀚”的知识震慑到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并不丢人,在其他领域,你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与突破。(当然,勇敢地做出一定的尝试,给自己点时间,检验自己的真实水准,在做决定“撤退”也不迟哦

如果你没被那“浩瀚”的知识所震慑到,那么,请继续观看下一步的建议。

PS:关于最后一点,肯定会有不少看官质疑我的观点,认为我在瞎说,把有心学习的人赶跑了。但其实,条条大路通罗马,我们下了决心,打算去学习新领域的知识,不就是为了更好的成长,更好的成功吗?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执着于一个自己不太擅长的新领域呢?尝试新的领域,甚至是把原来擅长的变得更加优秀,不也很好吗?

此外,花大量时间精力去尝试学习新的领域的知识,取得的结果却不尽人意,是非常大的挫败,甚至可能影响日后在其它领域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全面的质疑)。

————————————————————————————

进入第二点,在第二点我想要分享的,虽然可能会有人不太喜欢,觉得老掉牙,但却是学习并掌握好新领域知识的最佳方法(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也是最快的方法)。

那就是——刻意练习(不是单纯的练习)

大家一定听过10000小时定律,该理论来自于作家格拉德威尔的著作《异类》。

在书中,他总结出了所谓的10000小时定律: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10000小时定律,经过无数专家学者的鼓吹,已经被滥用了,但其中的关键思想,“

练习(努力)成就非凡”,却无疑是正确的。

但我们也能在生活中发现很多活生生的例子,很多的非常努力的人,取得的成绩却不大理想,除了第一点讲到的原因外,还有很关键的一点,就是他们的努力,是低效的努力,他们的练习,是无意义的重复练习

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新的学习技巧(方法或理念)——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这个概念,最早是由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提出。(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1993)

安德斯·艾利克森认为,即使是天才,也是拿时间砸出来的,但仅仅用时间是否就能够砸出天才,回答是不够,还需要“刻意训练”。

量的叠加并不意味着能力提升,仅仅是简单的量的叠加,技能难以提升到更高水平,即使是天天从事的业务、任务,个人能力不会自然提升,而是在某个瓶颈处滞留。

单纯的重复练习并不会提高技能水平,但通过刻意练习,即使是经验丰富的老手,也能很大程度上提升技能水平。

刻意练习包括以下五大特点:

1.保持清醒:即目的明确,就是为了克服不足,提升能力,是有意识的训练、提高过程。

2.及时反馈:任何训练行为,如果只是大量的重复,没有及时反馈或有意识的自我反馈,即使动机再强烈,能力提升效果也不明显,甚至会南辕北辙。

3.提炼、改进、更替方法:刻苦努力却没有成效,就要考虑方式方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方法,可以极大地提升学习效果,打破瓶颈。

4.不断挑战“学习区”: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

5.有监督的专业指导:对于复杂的项目,刻意训练不仅需要及时反馈,还需要针对性的指导,以及时纠正训练行为。

总结:刻意训练,是指在有教练个性化指导的有监督训练下(理想条件),寻找正确、高效的训练方法,不断挑战“学习区”,并获得即时反馈和即时纠正,不断延伸现有能力水平

了解了刻意练习的概念特点后,可以颠覆我们对传统的“练习(努力)成就非凡”的认识,只有采用刻意练习的思想,我们才能在新领域取得快准狠的突破。

最后,是关于刻意练习不得不说的一点,即刻意练习的限制因素,作者在论文中称之为努力限制。

刻意练习时间内,整个人都需要全神贯注,每天的有效刻意练习时间是有限的,必须劳逸结合。调查显示,超过2小时后训练效果逐渐递减,超过4小时后再训练就根本没有效果(边际效应递减),因此合理的休息,与高效率的学习同等重要,长时间的无效率学习会让人心生厌恶

要想长期能够保持稳定的训练,就不能一次过度消耗甚至透支,要确保每次训练前,精力都能够恢复。一旦过度训练,不仅会造成效率低下,甚至带来精神疲劳,削弱动机和坚持动力,很多少年天才通常过于急功近利(或被迫),致使兴趣、动机被消耗干净,最后不得不离开这个领域。

对于长期的任务,明智的做法是,控制每天的工作时间,避免精神疲劳或逆反心理。较好的做法可参考独立撰稿人:每天早上的高效能时间撰写4小时,剩下时间就是休息、调整。

总而言之:

1)短期内,要合理调配好训练与休息,避免训练过度损耗兴趣。

2)长期看,长时间的刻意训练,能够让身心能逐步适应渐进的训练强度,可逐渐增加训练量和训练强度

把握好刻意练习的限制因素,是我们们长久使用刻意练习,不断地在新领域得到突破的关键。

————————————————————————————

进入第三点,在第三点,我想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学习新领域的知识,最终使能够为我们所用,为我们带来实际的帮助的。如果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缺乏对知识的实际运用,那即使我们学习了多少新知识,掌握了多少新技能,也只是纸上谈兵

回到编程的学习,对于刚接触编程的小白来说,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肯定会照着前人的代码去抄,去实现相关的功能,以此逐步掌握具体知识的运用。但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抄他人的代码而不独立地去写项目,哪怕是独立写非常简单的小项目,我们也会渐渐形成惯性思维,成为了代码的搬运工,失去了自己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独立地去写我们自己的项目,就是实践。用代码,编程语言帮助我们实现某种需求,就是我们实践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哪怕我们是新手,也会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然后慢慢地把自己的想法通过代码展示。我们会发现,写代码容易,但改代码(BUG),不容易,甚至还很有难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从刚开始的淡定,逐渐变得焦躁,甚至产生更糟糕的负面情绪,但这些都是新手在独自写项目时,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地检验自己的水准,把所学知识运用起来的过程。

我在学习C#和Unity一年后,就开始迫强自己每个月独立设计一个属于自己的游戏,可以很简陋,很简单,但不能只停留在DEMO级别。刚开始确实是很困难,遇到了很多很可笑、很不应该的小错误,改代码(BUG)的时间往往比写代码的时间久得多,但这些“痛苦”的实践过程却帮助我把自己所学内容充分运用起来,不再局限于纸上谈兵,有了自己的思考与理解。

同样的,其他领域的学习,也是需要不断的实践,在实际中探索前行,找出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巩固自己所学知识。

学弹钢琴,不可能永远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独自演奏,我们也需要偶尔地突破自己,上台表演,展示自己;学英语,也不可能只是死记硬背各种单词、语法,肯定也需要真正的用起来,用英语和他人交谈,尝试看英文原本书籍,甚至是写英语日记,都是很好的践实机会。

缺乏实践,我们永远无法知道自己的实际水平,也永远无法真正的掌握所学知识

————————————————————————————

进入第四点,第四点的内容是,向更优秀的人学习(取经)

在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我们在学习新领域知识的道路上,肯定结交了或多或少的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个人跑得快,一群人跑得远,小伙伴之间能够相互鼓励扶持,互相帮助,解决相互的问题,是提高我们的“捷径”。

但这,还远远不够。

和我们并肩而行的小伙伴,无疑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最好的陪伴,也是最愿意帮助我们的人,但很多时候,他们也有心无力。与我们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大都是和我们水平接近、水平相当的人,他们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解决我们的“学习心态”的问题,但对于一些高难度的问题,他们往往无法提供实际性的帮助。

这时,我们就要去“勾搭”在我们学习领域下有一定成果的,比我们优秀的大牛啦,像他们请教,向他们学习,向他们取经。

我们与这些大牛往往关系不够亲密,我们与他们也基本上只能建立弱连接,但他们对我们的帮助,却是无比巨大的。

我在学习C#和Unity差不多一年的时候,遇到一个巨大的瓶颈,这时,我也是“勾搭”上了一位专注于Unity网课教育的牛人,在他的建议下,才走出瓶颈,进入了学习的新阶段。

不要把视野局限于与你处于同一水平的小伙伴,勇敢地去“勾搭”牛人吧,只要你言辞诚恳,不要太矫情,(必要时以额度不大不小的红包招待)他们大都是愿意为你伸出援助之手的

这是为什么?请看下一点。

————————————————————————————

进入第五点,也是最后一点了,这一点的内容是,以教促学

以教促学,光听名字,我们就能大概理解其含义了。没错,以教促学,顾名思义,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教导他人,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实质性帮助,从而反馈自身,得到提高与成长

为什么牛人愿意力所能及地帮助新人,甚至是无偿,不求回报的提供帮助?难道他们真的如此“高尚”?难道他们不怕被你超过?

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他们教导你,帮助你的过程中,他们也获得了非常积极的反馈,相当于进行了一种另类的学习,从而获得了自我成长,自我提高的机会。

就算是大牛,也不可能随随便便地解决你的问题,在他们回答你,教导你前,一定是经过他们的思考判断,并在他们充分的经验帮助下,解决你的问题。而你在他们回答后,做出的一系列反应,都是非常直接的反馈,帮助他们更好的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从而提高自我。

那么,那难道只有大牛,才有资格教导他人吗?

错。

即使是水平有限的我们,也是有能力“教”他人的,也是有资格为需要帮助的人提高帮助的

从简单地分享展示自己的学习经历,读书笔记,到针对于某一问题,写一遍相关的文章来描述,再到最后进行真正的“问题-解决”导向式的指导,都是一种“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处于中低能力水平的我们,获得的提高是最大,最惊人的。

不要清看自己,积极地去做一名小老师吧,以教促学,在教的过程中,进行另类的学习,获得提高

(解密:我在学友小课堂卫星等你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