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等:現金貸的風險來源分析及其監管

巴曙松等:現金貸的風險來源分析及其監管

文章來源:《武漢金融》2018年第4期

摘要: 現金貸是一種短期小額、無場景、無抵押的純信用貸款,其服務對象主要是傳統金融服務能未全面覆蓋的長尾客戶,屬於高信用風險人群。當前,我國現金貸行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行業利率畸高、多頭借貸共債現象嚴重、暴力催收和個人信息保護不足等,在充分分析上述風險的基礎上本文進一步剖析了現金貸行業風險成因。同時,我們分析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國家的相關現金貸監管政策對於我國發展現金貸具有借鑑意義,並結合我國現金貸發展特點,提出了一些具有針對性的監管政策建議。

關鍵詞: 現金貸;風險來源;國際監管

中圖分類號: F832.479 文獻標識碼:B

一、引言

現金貸的雛形是美國的發薪日貸款(Payday Loan),期限一般不超一個月,借款人承諾在獲得下一期工資後立馬還款,若無法及時還款可以適當延期。不同於美國的發薪日貸款,我國的現金貸業務從一開始便是通過互聯網平臺開展業務的,具有借款額度小、期限短、借款還款方式靈活、借款審批到賬耗時短等特點。目前,我國尚無針對現金貸的明確定義,監管層將滿足平臺利率畸高、實際放款金額與借款合同金額不符、無抵押、期限短、依靠暴利覆蓋高風險、暴力催收等特徵的網貸業務視為現金貸,本文中我們將現金貸定義為無指定用途的個人短期信用貸款,開展現金貸業務的主體包括持牌及非持牌的金融機構。

現金貸主要服務於中低收入者及社會弱勢群體,另一部分是傳統金融機構服務未能滿足其全部融資需求的人群,通過充分運用金融科技創新和實踐降低借款成本,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新型融資渠道同時提高其社會福利,因此現金貸具有普惠金融的特性。在肯定現金貸社會價值的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我國金融市場發展時間較短,相關制度體系還不十分完善,金融創新往往是市場先行,現金貸的發展也是如此。現金貸發展過程中監管政策的落後,加上市場的過快發展導致現金貸行業中出現了一系列社會問題,比如由於平臺風控不到位導致借款人共債現象嚴重,催收機構非法暴力催收,行業內“砍頭息”現象普遍及部分缺乏自制力的消費者過度消費等問題。同時,現金貸屬於資金借貸活動,雖然當前我國現金貸的規模還十分有限,但是若發展不當仍有可能會引發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因此要注意現金貸行業中隱含的金融風險。

巴曙松等:現金貸的風險來源分析及其監管

既然存在風險,監管是必然的,面對現金貸行業存在的各種行業亂象,現金貸行業的監管風暴也如期而至。以2017年4月18日整治辦下發的《關於開展“現金貸”業務活動清理整頓工作的通知》及《補充說明》為開端,我國的監管層也明確表態所有的金融業務都要納入監管,現金貸業務進入全面強監管時代。2017年12月1日至14日,監管部門連發四文,影響了國內的整個現金貸行業。

這一輪現金貸監管風暴對機構開展現金貸業務的資質、資金借貸的綜合利率及逾期貸款的催收等方面都做出了嚴格的規定,嚴監管下大多數開展現金貸業務的企業生存面臨挑戰。對於新興商業模式,雖然我國的監管部門會在第一時間著手製定相應的監管政策,但是政策的制定到執行生效往往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而資本推動下的金融創新發展速度過快,因此為防止金融過快創新可能帶來的風險,監管部門往往會制定較嚴苛的政策抑制過快創新,該種做法見效快效果好但是也容易造成新的金融模式陷入“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魔咒。無論是之前的P2P網貸監管還是當下的ICO 監管都是如此,監管當局應當如何對現金貸進行監管才能夠逃脫這個魔咒?一個好的監管政策應該是能夠引導企業改善產品設計,留下好的去除壞的,只有這樣才能使現金貸成為我國發展綠色普惠金融的一個重要切入點。本文首先闡述我國現金貸行業風險構成及其來源,其次分析借鑑國外現金貸相關監管經驗,最後給出我國現金貸行業的風險管理和行業監管建議。

二、現金貸發展概況

(一)我國各類現金貸平臺數量及其地域分佈

2017年11月20日,由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發布的《我國現金貸發展報告》顯示,截止2017年11月19日,我國正常運營的現金貸平臺數量為2693家,他們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和APP三種形式開展現金貸業務,圖1是各類平臺構成數量。網絡借貸平臺中有592家平臺涉及現金貸業務,約佔總平臺數量的15.8%;其中812家是非P2P網貸平臺,圖2是現金貸平臺數量。從地域分佈來看,現金貸平臺主要分佈在我國沿海地區、廣東、北京和上海三個地區。

巴曙松等:現金貸的風險來源分析及其監管

圖1 各類現金貸平臺構成數量

巴曙松等:現金貸的風險來源分析及其監管

圖2 現金貸平臺數量

(二)用戶畫像和資金情況

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的監測結果顯示,我國現金貸平臺各類用戶的數量已經達到1千萬人,廣東、浙江和江蘇地區的用戶佔比最大,全部平臺的平均借款金額是1400元,且人均借款金額與平臺規模顯著正相關。通過對現金貸平臺用戶進行抽樣調查發現,男性借款用戶比例明顯高於女性,佔比高達66.65%;借款人年輕化現象明顯,年齡在20-30歲、30-40歲的客戶佔比分別達到借款用戶總數的40.76%和27.72%。百融金服統計的數據顯示,用戶群體大多是在校的學生、剛就業的畢業生、剛進城的務工人員、藍領工人等,該部分人群普遍沒有收入或者收入較低、沒有工作或工作時間短,借貸需求旺盛,而且通常很難從銀行申請信用卡或貸款。

巴曙松等:現金貸的風險來源分析及其監管

圖3 現金貸平臺用戶年齡分佈

三、現金貸風險分析

(一)現金貸行業問題

1.借款利率偏高

現金貸行業備受爭議的一大原因是畸高的利率,全國正常運營的2693家平臺的現金貸產品中,除卻幾家市場規模較大的平臺,其他平臺的利率幾乎都超過了36%的法律紅線,即使在信用體系比較成熟的西方國家,現金貸的綜合年化利率也高達150%-200%,多數不瞭解現金貸的人簡單粗暴地將其視為變相高利貸。麻袋理財研究院的統計結果顯示,部分現金貸平臺借款綜合年化利率高達100%-300%,逾期罰息的年化利率大多超過300%。大多數平臺通常不會直接公佈平臺借貸的綜合年化利率,而是公佈一個數值極小的借款日利率,然後以信審等各種名義收取較高的服務費,各種明目的費用收取使得借款成本大幅提升。當前我國行業內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利率衡量標準,各平臺往往會使用較低的名義利率來掩蓋貸款的真實利率,而且借款的時間越長實際利率與名義利率的差別越大。

此外,部分平臺在給借款人放款時,將利息、手續費、管理費等從借款本金中先行扣除,業內俗稱“砍頭息”,該做法使得借款人實際借款金額與借款合同約定金額不符,變相提高了借款人的借款利率。

2.多頭借貸、共債情況嚴重

多頭借貸是指單一借款人在多家機構提出借貸需求的行為。由於當前我國徵信體系建設不完善,各家平臺信息沒有實現完全共享,加上現金貸無特定場景的業務特徵,多頭借貸是當前行業主要風險之一。單一借款人的還款能力是有限的,在多家平臺產生的借款必然導致借款人違約的概率大幅上升。另外,多頭借貸的背後可能是借款人本身已經失去如期還款的能力,而只能通過不斷地借新債還舊債,現金貸平臺在進行風控的時候要重點防範多頭借貸行為,尤其是惡性多頭借貸。

共債是指借款人在多家機構產生借款行為,借新債還舊債。前海徵信常貸客產品的數據顯示,現金貸共債者比例超過60%,他們至少在兩家現金貸平臺上有借貸記錄,平均借貸次數在6次左右,其信貸違約風險是普通客戶的3-4倍。

巴曙松等:現金貸的風險來源分析及其監管

3.暴力催收問題時有發生

參與現金貸的借款人大多是長尾客戶,缺少信貸記錄,信用狀況比較差,缺乏穩定的收入來源,借款發生違約的概率高,根據機構的調查數據顯示,當前我國現金貸行業的平均逾期率大致在20%-30%之間。部分開展現金貸業務的機構通過自建催收團隊負責催收,部分平臺則是僱請催收公司進行催收。催收人員起先一般採用短信、電話等方式對借貸人進行催收,一段時間後若借款人依然未還款則會通過威脅、恐嚇給借款人造成心理壓力,再就是進一步聯繫借款人的家人、朋友等督促借款人還款。

4.個人信息保護

為了在市場中獲得更大的競爭力,現金貸平臺會千方百計地通過各種渠道收集用戶的個人信息,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不容忽視。個人信息保護的問題貫穿於信息收集、流轉和使用的每一個環節。在現金貸業務的運作過程中,侵犯個人信息的事件時有發生,因此如何保護借款人的個人信息也是現金貸行業所需要面對的一個巨大難題。當前現金貸平臺借款用戶資料在平臺與平臺之間、平臺與中介之間買賣幾乎已是公開的秘密。隨著網絡爬蟲技術的不斷髮展,不法平臺通過各種爬蟲技術軟件採集借款人信息然後出售。《新京報》的記者調查發現,根據數據轉賣次數的高低,每條信息的價格在0.1元至1.5元不等。

巴曙松等:現金貸的風險來源分析及其監管

表1 現金貸個人信息保護問題

(二)現金貸問題成因分析

1.現金貸行業進入門檻低,風控不到位

此前我國未針對現金貸設置專門的法律條例,因此從萌芽到爆發式增長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整個行業都處於一個無監管的真空地帶,業務開展幾乎沒有任何限制,尤其是在行業進入門檻方面。各類金融機構和非金融機構發現現金貸行業的暴利之後都爭相進入這個行業,整個現金貸行業規模快速擴大,競爭加劇各平臺將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擴大市場份額而對借款人信用風險的控制方面的投入不夠。

從借款人大數據看,現金貸的借款人大多信用狀況較差,沒有借貸記錄,因此平臺在對借款申請人進行貸款審批時通常無法應用強相關信息(與借款人信用風險高度相關的信息,如借款還款記錄等信息),需要藉助第三方收集的數據對借款人進行大數據風險評估。該種金融風控模式,隱含著極大的風險。首先,由於大部分的借款人大數據都是平臺從第三方處獲得的,因此數據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無法保證,不同第三方機構數據維度不同且包含的客戶範圍不同,因此信息的完整性也存在較大挑戰。其次,利用大數據風控技術用於借款人風控的準確度依然需要存疑,儘管各平臺都稱自己的風控技術成熟到位,但是行業內高違約率則是一個更加客觀的事實。更有部分機構通過數據爬蟲技術直接獲取其他平臺對借款人的信用評估結果,這種照搬第三方平臺風控的結果是整個行業的風險進一步集中。

2.借款人信用風險大,老賴橫行

使用現金貸的借款人必然是因信貸約束而無法通過傳統的融資渠道以合理的成本獲得臨時性資金需求,而只能通過現金貸平臺獲取短期高息貸款,這本身就是高信用風險的一種表現。現金貸借款人大多是男性,年齡大多集中在20-30歲,收入不太穩定,信用風險較大。部分依託消費分期場景的現金貸業務,該業務的主要受眾群體正是現金貸的主要參與者,現金貸助長了消費者的過度消費行為,加重了其經濟負擔,加上共債現象嚴重,借款人極易陷入借新還舊的惡性循環中,整個行業的信用風險被極大暴露。

現金貸極低的借款要求引起了互聯網老賴的關注,他們主要是考慮如下四個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們認為現金貸平臺在權衡成本收益之後不會因為一兩千塊錢而起訴;二是國家強監管背景下,現金貸平臺不敢使用暴力手段進行催收,至多是電話催收和騷擾;三是大量媒體報道現金貸平臺將會大面積倒閉的輿論影響下,債主就會自動“消失”;四是即使無法如期還款,也不會影響借款人的徵信,這一點正是現金貸這個行業的“阿克琉斯之踵”。

巴曙松等:現金貸的風險來源分析及其監管

3.非法的催收機構

催收機構主要可以分成三類:現金貸平臺自設的催收機構、正規的催收機構和非正規的催收機構。現金貸平臺自設和正規的催收機構一般是利用短信和電話進行文明催收,當前行業內存在的非法催收主要非正規催收機構導致的,從成本收益權衡的角度看,對於平均額度僅為一兩千的貸款採用暴力的手段進行催收,成本很難覆蓋收益,因此行業內非法的催收機構通常會採取以“騷擾型”為主的“軟暴力”等手段進行催收。

4.網貸中介助推多頭借貸

網貸中介是一類專門為借款人提供諮詢貸款業務的機構,他們根據借款人提供的信息代為向現金貸平臺申請借款,當借款成功轉入借款人銀行卡之後按比例收取一定比例服務費用的機構。網貸中介機構從兩個方面助推了借款人的多頭借貸行為:一方面,激烈的行業競爭促使現金貸平臺與網貸中介達成協議,獲得專門的借貸額度,利用推薦碼向平臺輸送客戶;另一方面,網貸中介機構根據自己掌握的平臺信息,幫助借款人提高借款成功率、借款審批速度以及借款額度。那些多頭借貸和共債的借款人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只能通過網貸中介機構達到借新還舊,借款人的債務負擔不斷加重,行業信用風險不斷積聚,造成極大的風險隱患。

5.個人信息保護範圍模糊

雖然國務院在2015年12月28日發佈的《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中明確提到,網貸中介機構及其資金存管機構、其他各類外包服務機構等應當為業務開展過程中收集的與借款人相關信息進行保密,未經借款人同意不得將出借人與借款人提供的信息用於所提供的服務之外的其它目的。然而當前整個網貸行業運作中,用戶資料在平臺與平臺之間、平臺與中介之間肆意買賣而無所限制。法規沒有明確限定借款人信息使用的範圍,對於網貸機構蒐集的信息借款人沒有充分認識,存在極大的信息不對稱,網貸機構及第三方未起到充分告知的義務。違約借款人信息在現金貸平臺和催收機構之間的轉移,以及催收機構間轉讓借款人債權時發生的信息傳遞過程中都容易產生借款人的信息洩露。

巴曙松等:現金貸的風險來源分析及其監管

四、現金貸監管國際經驗

現金貸是20世紀90年代首先在歐美等國家以“發薪日貸款”(Payday Loan)的形式發展起來的短期小額貸款業務,主要面向低收入及無法從銀行獲取貸款的客戶,期限一般在7~30天,借款金額一般在100~1000美元之間,借款人以下一週的工資作為還款保證。國外發展現金貸至今已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在經歷了早期的混亂髮展之後,現金貸模式發展相對成熟,運行穩定,仔細對比分析美國、亞太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現金貸監管政策對於我國發展現金貸有重要的借鑑意義。表2整理了全球主要國家關於現金貸的監管政策,總體上看各個國家都從監管機構、持牌要求、借款金額、借款期限、借款展期和罰金等角度來規範現金貸的發展。

在美國,現金貸主要由美國金融消費者保護局(CFPB)負責監管,除受已有的《聯邦貸款法案》、《真是借貸法》等法律的約束,2017年10月5日,CFPB出臺了針對“發薪日”貸款的法規,要求開展現金貸業務的平臺要進行備案登記,在對借款人進行放貸前要評估借款人是否有還款能力,否則借款金額不得超過500美元,從而避免借款人陷入債務“陷阱”。利率方面,美國將長期貸款利率和短期貸款相區別,具體的,長期貸款的綜合年化利率不能超過36%,而短期借貸率可由各州自行確定,具有一定的自由決策權;若借款人無法按時還款,則最多允許其展期兩次。消費者保護方面,現金貸平臺要進行信息披露風險提示,幫用戶減輕融資負擔,或使用其他融資方案替代高成本短期融資的諮詢建議。

在英國主要由金融行為監管局(FCA)負責對現金貸業務進行監管,2014年頒佈的《消費貸款管理細則》對高成本短期貸款提出了明確的監管要求,具體包括開展現金貸業務的機構要進行資質認證,在開展現金貸業務時要對借款人的支付能力進行核實,貸款的日利率最高不超過0.8%。貸款展期方面,英國同樣也規定借款人最多隻能進行兩次貸款展期,而且兩次貸款展期之後借款總額不能超過其原始借款金額的兩倍。對於平臺收取的逾期罰金規定,向逾期用戶收取的罰金不得超過以下費用的總和:每天15英鎊加上按0.8%的日利率收取利息,且要求歸還貸款(含罰金)的總額不得超過借款金額的2倍。在消費者保護方面,英國同樣要求平臺進行信息披露風險提示,對用戶減輕融資負擔或使用其他融資方案替代高成本短期融資的諮詢建議;此外還規定開展現金貸業務的平臺必須在至少一家價格比較網站上公示其信息,並將公司網站與該價格比較網站建立“顯著聯繫”。英國行為監管局公佈的數據顯示,現金貸筆數從2013年上半年的630萬筆下降至2015年同期的180萬筆。

巴曙松等:現金貸的風險來源分析及其監管

表2 全球主要國家現金貸監管政策

五、如何有效進行監管

現金貸最初就是為“月光族”提供短期、高利、小額貸款而發展起來的,即使在美國健全的法律監管體制和完善的徵信體系下,現金貸的存在依然備受爭議,但爭議從未使現金貸停滯其發展。在美國大約有20%的人面臨信貸約束,其實75%會轉向現金貸。芝加哥大學學者Adair Morse研究發現,現金貸確實改善了那部分缺乏融資渠道的人的福利水平,從這個角度看,現金貸或許是我國發展普惠金融一個比較合適的切入點。同時該學者的研究也發現,現金貸的存在使得那些因過度消費導致過度負債陷入財務困境的部分人群的福利水平下降,從這個角度看,監管部門必然要將現金貸的發展限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向有真實借貸需求的群體開展業務,不可放任其野蠻生長。本文通過深入剖析我國現金貸行業的風險來源,並結合世界上主要國家的監管政策,對我國現金貸監管提出如下建議:

巴曙松等:現金貸的風險來源分析及其監管

明確現金貸行業的主要監管機構,設立適當合理的行業準人門檻是規範現金貸發展的關鍵一步。核實借款人的支付能力,同時開展足額還款能力測試根據還款能力設立貸款金額上限,這一政策的落實可以從源頭上降低我國整個現金貸行業的信用風險。對於逾期的貸款要進行一定的展期限制,同時對於借款逾期罰金也需要跟國外一樣設定上限,防止借款人進一步陷入財務危機。此外,要注重對消費者的保護,要求開展現金貸業務的平臺要充分揭示風險,讓消費者充分了解與借款相關的各項費用,當貸款發生逾期的時候要注重借款人隱私的保護,嚴禁暴力催收等影響社會穩定的行為。

除了對現金貸平臺及相關業務參與方開展業務進行規範之外,監管當局同時也需要引導平臺進行產品設計創新,鼓勵其建立獎勵機制,如利用利率折扣等措施鼓勵消費者提前還款,避免其不斷借新還舊陷入債務深淵。

綜上,一個好的監管體系可以在規範行業發展的同時引導企業改善其產品設計,這樣才能有利於我國合理充分利用現金貸發展普惠金融。

參考文獻

[1].Morse A. Payday lenders: Heroes or villains?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9, 102(1):28-44.

[2].百融金服.《2017年現金貸行業分析報告》. http://www.weiyangx.com/251360.html,2017-07-25/2018-03-30. [EB/OL].

[3].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我國現金貸發展情況報告》. [EB/OL].http://wemedia.ifeng.com/37820829/wemedia.shtml .2017-11-20/2018-03-20.

[4].國務院普惠金融部.《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EB/OL].http://www.cbrc.gov.cn/govView_37D312933F1A4CECBC18F9A96293F450.html,2016-08-24/2018-03-20.

[5].劉越飛. 英國的高成本信貸市場[J]. 中國金融, 2012 (15): 76-77.

[6].網貸之家.《2017年中國網絡借貸行業年報》.[EB/OL].http://osscdn.wdzj.com/upload/2017wdnb.pdf,2018-01-09/2018-03-20.

[7].銀監會.《關於開展“現金貸”業務活動清理整頓工作的補充說明》. [EB/OL]. http://www.gzifa.org/notice/329,2017-04-20/2018-03-20.

文章來源:《武漢金融》2018年第4期(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作為一位研究人員個人的看法,不代表任何機構的意見和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