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西安創新活力碾壓濟南,爲什麼?

文 王培霖

在轉換經濟發展模式的大背景下,《華夏時報》經濟創新部近期開展了一系列區域創新能力的研究,以單項指標或者綜合性指標為量化評測標準,對比研究不同城市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生態,相關研究結論將會以系列報道的形式陸續刊發,本文是其中一篇。

武漢西安創新活力碾壓濟南,為什麼?


正文:

隨著新舊動能切換,城市之間的競爭正逐漸轉化為新興產業和創新創業活力之間的競爭。我們在研究多個城市的創新生態過程中發現,作為經濟大省省會的濟南創新位次衰退十分扎眼,關鍵數據指標不但落後於成都等西部強市,甚至已經被武漢、西安等城市甩開,這一現象值得社會各界深入研究和思考。

武漢西安後來居上

近些年,一些中西部中心城市的在創新方面的表現頗為亮眼。同為副省級城市,武漢、西安這兩個中西部大區中心城市的創新活力大幅領先來自東部沿海地區、第三經濟大省山東的省會濟南。

衡量一個城市的創新活力,可以採用經過科技部門認定的高新企業數量和研發投入兩大指標來比較。

在高新企業數量方面,去年西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達1839家,比上年增加333家。全年技術市場合同交易額809億元。在武漢,去年年末全市高新技術企業2827家,比上年增長29.9%。其中,“四上”高新技術企業(含高新產品登記備案企業)實現高新技術總產值9479.64億元,增長15.0%;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2670.57億元,增長13.3%。

相比之下,去年濟南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074家,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96家。也就是說,武漢的高新企業數量是濟南的263%,西安高新企業數量是濟南的171%。

在研發投入方面,由於目前尚無2017年的完整數據,在此採用2016年的數據來比較。2016年武漢研發投入為370億元,研發強度(研發投入佔GDP比重)為3.1%。西安研發投入325.56億元,研發強度為5.2%。同期濟南研發投入為156.74億元,研發強度為2.33 %。研發投入不到武漢、西安的一半,研發強度與這兩市有著較大的差距。

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今年5月發佈的“2018年中國城市創新創業活力排行榜”中,西安位列第6,武漢位列第6,而濟南僅位列第20。

其中,西安在R&D經費投入強度、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國家級雙創平臺、本科院校數量等多個二級指標的原始數據排名靠前,均位列全國前十。其中R&D經費投入強度更是僅次於北京。

大區中心城市優勢明顯

為何武漢和西安的創新研發活力碾壓濟南?這裡面有多重因素。一方面,武漢和西安作為中西部的大區中心城市,高校眾多,科研實力雄厚,創業的氛圍也越來越榮。在加快發展的過程中,這些大區中心城市已逐漸發揮出自身的科教實力雄厚的優勢。

在武漢,得益於武漢在高教方面的優勢,近年來以光谷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良好。目前東湖高新區集聚了烽火通信、華工科技等30多家上市公司。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也讓武漢成為目前最具產業競爭力的二線城市之一,對人才的吸引力也越來越強。

在武漢大學工作的周老師說,十幾二十年前留在武漢工作的畢業生絕大多數選擇在體制內,如公務員、事業單位,去企業的也大多是到武鋼、武船等大國企,但如今留在武漢的畢業生大多數是到東湖高新區的上市公司上班,收入也較高。

標準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長謝良兵分析,西安在創新方面的表現有賴於西安原本就是中國高教資源豐富的城市。高校是一個城市創新驅動的原動力和發源地。西安有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北大學、長安大學、陝西師範大學等知名學府,這些高校都是西安科技創新的重要源頭。

目前,在西安高新區,已經聚集了像三星、中興、華為、比亞迪、法士特、美光等一批國內外頂尖高新技術企業。這些企業本身就是科技創新的先鋒,而以這些龍頭企業帶頭的通訊、高端研發與製造業產業,帶動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入駐,形成了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和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

在新一輪的競爭中,大區中心城市擁有的優勢十分明顯。這些高教資源豐富的大區中心城市,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之下,正在逐漸重新撿回計劃經濟時代優勢,並將這些優勢盤活充分發揮出來。而這種高教的優勢,恰恰是非大區中心城市濟南所欠缺的。

大背景:山東人口淨流出

另一方面,濟南創新活力不足,與自身的產業結構和區域經濟環境也有較大關係。在第三經濟大省山東的產業結構中,能源重化產業佔據較大的比重。尤其是,2008年以後,同樣是東部沿海經濟大省如廣東、浙江等,轉型升級的力度比較大,包括機器換人等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力度非常大,現在成效逐漸顯現。相比之下,山東的能源原材料之類的基礎工業佔比仍很高,高新技術產業佔比明顯不足。

在這種情況下,儘管是第三經濟大省,但與廣東、浙江、江蘇、福建等東部發達省份的人口流入相比,去年山東的人口呈現淨流出的狀態。數據顯示,去年山東自然增長約101.2萬人,而2017年山東省常住人口僅增長約59.2萬人,也就說去年山東流出人口超過了40萬。

中泰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認為,山東處於北部京津冀城市群和南部長三角城市群的中間,西部則面臨鄭州、武漢、西安等國家中心城市的強勢崛起,對人才、資金、技術的爭奪已經趨於白熱化,都可能對山東和蘇北地區產生“虹吸”。

而反觀山東省內,濟南、青島對人口吸引的力度相較周邊省會城市明顯偏弱。儘管身為第三經濟大省,但目前山東尚無一個城市進入到城區人口超過500萬的特大城市行列。其中省會濟南的城區人口規模僅列第22位。

數據顯示,去年濟南GDP佔全省比重僅為9.9%,在全國27個省會城市首位度排名中是倒數第一。而同期西安和武漢這一比重分別達到了34%和37%左右。

李迅雷建議,在這種情況下,山東推進新舊動能轉換,或許要在“濟青煙”發展框架下,進一步明確重點,防止再撒“胡椒麵”,引導人口向核心城市集中,實現新舊動能轉化或許才有人口的支撐。

根據《山東省人口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濟南、青島兩市城區常住人口規模均達到500萬人以上,邁入特大城市行列。

濟南加入人才爭奪戰

在這個過程中,能否吸引到足夠的人才資源尤其是年輕人才資源,成為決定未來城市興衰的關鍵。人口一旦達到更高水平的教育,就會產生“新的人口紅利”。從去年以來,武漢、西安等主要二線城市紛紛發起了十分激烈的“人才爭奪戰”,濟南也加入其中。

去年5月,濟南也發佈了“人才新政30條”。加入到同各大城市的“搶人大戰”中。緊接著,又推出“史上門檻最低”的戶口遷移新政——“不看住房,不看學歷”,以空前開放的姿態吸引外來人口落戶,原來的“高學歷”、“購房需滿90平方米”等落戶“硬槓槓”自此全部被廢除。自去年8月份放寬了落戶政策,至去年年底,全市新增落戶人口4萬餘人,達到往年同期數量的兩倍還多。

與此同時,高新技術企業是集聚人才的主要平臺。在目前濟南本土高科技大企業中,在全國數得著、叫得響的非浪潮莫屬。作為全國領先的雲計算、大數據服務商,浪潮已經成為濟南一張閃亮的“名片”。不過,叫得響的也只有浪潮,濟南目前仍然缺乏引領科技創新的大企業、龍頭企業。

對濟南來說,未來在吸引創新人才、培育龍頭企業、打造高質量的創新平臺、營造濃厚的創新環境等方面仍需努力,全力以赴加快區域科創中心的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