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國庫在哪裡,清亡時國庫還有錢嗎?

王維力


國庫不僅是朝廷的經濟命脈,也是發展潛力的側面表徵。清朝的國庫分為戶部和內務府兩部分,都是清廷兩個最高財政機關。

其中,戶部掌管軍國度支,內務府負責內廷供應,但是看似涇渭分明的二者,卻沒有真正脫離干係,聯繫一直都很密切。儘管內務府掌管皇家消費供應,但是在家天下的封建專制國家,天子之事即為國家大事,戶部撥款供給內務府開支在所難免,到乾隆時期,戶部撥給內務府的高達每年60萬兩。

承平之時,內務府收入來源穩定,有鹽業收入、榷關撥解等項,迨出現戰爭、災荒等特殊年景時,經常二者可以互通有無,度過難關,甚至有時候經常是內務府接濟戶部。在和平時期,經濟發展,自康熙年間起,內帑存銀就開始增多,嘉慶十九年 (1814),內帑存銀就達1240萬兩。

然而,晚清以降,咸豐軍興,在內憂外患中,國家開支大漲,無論戶部還是內務府都遭遇了危機,拿戶部來說鎮壓起義經費預算,抵禦外國侵略的賠償。

洋務運動的投資經費,北洋海軍的財政支出,真是入不敷出日甚一日,此外同治帝大婚,戶部撥款450萬兩,光緒皇帝大婚,撥銀共500多萬兩,興修陵寢園林工程都由戶部支絀。內務府也是一樣,皇室消費大漲更是經費不敷,慈禧太后60大壽,實際支出高達530多萬兩,庚子之亂,聖駕回鑾,更是花費巨大。

清代前期以田賦,丁稅,關稅乃至一些雜稅為核心。到了晚清,稅種多元化,船稅,各項雜稅都開始建立,財政結構也逐步多元化。說了這些,再來說說清廷的舉借外債吧,據統計, 晚清對外戰爭賠款總額達10億兩左右,為了償還戰爭賠款,清政府必須舉借外債,庚子年以後3年,每年還款須支出 2400 餘萬兩。

洋務運動以來的軍工投資也總共有5000萬兩之巨,部分也是銀行借貸,這樣說來,清政府真的已經破產了,負債很高,國庫是真沒錢。故而,辛亥革命爆發後,軍費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包括民國初年建立之後,財政也是一個捉襟見肘的困境。故而,錢不僅對一個人來說,難倒英雄漢,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也是重中之重。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我們團隊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鑑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歡迎大家點贊、評論與交流!

歷史傳訊社



據清人《春華夢錄》記載,”京師有十庫,而銀庫居其三。一系紫禁城內庫,存款百二十萬,備閉城日用,永遠不動也;一系內務府銀庫,專儲金玉珠寶,不藏銀也;惟戶部之銀庫,則專藏銀。餘在京十九年,奉派隨同查庫四次,每次藏銀至多不過一千一百萬,少亦在九百萬以上。當時聚全國之精華,其現銀不過此數。”

京城十庫有銀庫、糧庫、緞庫等,其中銀庫有三個,紫禁城內庫、內務府銀庫、戶部銀庫。皇宮內庫應包含紫禁城內庫和內務府銀庫,一個藏銀、一個藏寶。真正意義的內庫其實就一個,而戶部銀庫則是國庫。銀庫屬財政重地,防衛自然森嚴。每個銀庫,皆設管庫大臣一位,通常以戶部侍郎兼之;又設郎中為司員,下轄有庫書幾人,庫兵十二人。

庫書指銀庫之中掌管銀兩造冊登記等事的吏員。而庫兵則指檢點搬運銀兩的兵士,屬國家公務員。可以依例入庫。庫兵入銀庫,需在庫門外換庫衣,入內檢視搬運畢之後,需在庫門內換衣外出,在換衣前,赤裸全身跨過一條橫在門前的板凳,以示下身無夾帶庫銀,雙手上舉擊掌,以示雙手無夾帶,口中喊,“出庫、出庫”之語,以示口中無夾帶。清朝入庫規矩以“輕入重出”,對進入庫區檢查比較寬,對離開庫區檢查很嚴。

清朝自入關之後,即在順冶朝初設銀庫,由於尚還攻佔大片南明,及李闖義軍所佔之地,不論內庫及戶庫均無多少存銀,原因之一是戰亂頻仍頗費國資,二是國土不大,稅基不多。到了康熙朝,東征西討,仍是糜費銀兩,加上三藩年年巨耗,國庫仍是不太充盈。及至雍正朝,經攤丁入畝等財經改革、勵精圖治之後,國庫得到大幅的充實,已呈強盛之象。


到了乾隆朝,雖有乾隆七下江南之用,也只是巨費內庫,與戶庫關係實際不大,內庫之所以能撐住不倒,與能臣和坤首開”議罪銀”之開源之舉,不無關係。而且,中國的人口增長的有一次高峰,是落在乾嘉道同之時,納稅人口的大幅增加,工商業在東南地區的興起,支撐起了巨大的大清帝國財政,那個時候,我大清的GDP是榮登世界的前列的。

晚清之際,因經常的賠款割地、投城輸銀,雖經稅率提高,對百姓敲骨吸髓、扒皮抽筋,國庫存銀高達幾億兩白銀之巔峰,也不敷賠款之費。加之怡和洋行和匯豐銀行,對大清在金融上地巧取豪奪,海關關稅的旁落,到了民國之時,檢視戶庫時,競只餘10個銀元的淒涼境地。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國庫,也就是國家金庫,是一個存放具體實物和貨幣的庫房。現代國庫功能遠遠超出金庫的範疇,但清朝的國庫從來沒有達到這個標準,算是實實在在的錢袋子

國庫在哪

清朝的國庫自然是在北京城,分為內府內府庫藏與戶部庫藏。內府庫在紫禁城,藏存的都是皇室財產,也就是皇帝可以隨意調動的錢。

皇帝想要修宮殿什麼的,一般是由內府庫藏出錢,戶部庫藏最多意思意思一下,不會承擔絕大多數的花費。因此和珅給乾隆出了個議罪銀的主意,犯了法交錢就能免罪,而這些錢並不上繳戶部庫藏,而是進了皇帝自己的腰包。

戶部庫藏則隸屬於戶部,儲存黃金、白銀、銅錢等各類貨幣和綢緞、顏料等物品,其中白銀是清朝流通貨幣的大頭,因此銀庫成了戶部庫藏最重要的庫存。

國庫(戶部庫藏)的錢

作為中國封建時期最後一個朝代,清朝不同時期國庫裡的銀子自然不同,在順治時期,清朝還在南征北戰,戰事頻繁,而戰爭是最燒錢的東西,所以彼時國庫幾乎沒有存銀。

到康熙六年(1667年),清朝穩定多了,國庫庫存銀也達到248萬餘兩,但還是入不敷出,因為此時清朝的戰事仍然不少。

在平定三藩、統一臺灣、三徵準噶爾之後,清朝的大規模戰事才逐漸平息,開始三十多年的休養生息。到了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國庫存銀已經達到了約4400萬兩。

但接下來西北戰事又起,銀子嘩嘩地流,到康熙去世,國庫存銀僅剩下約800萬兩了。

雍正繼位後,勵精圖治,並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雍正九年(1731年),國庫裡的銀子增加到了5037萬兩。

乾隆即位後,清朝走向鼎盛,到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國庫存銀達到7390萬兩。乾隆中後期清朝國勢開始轉折,國內戰爭叛亂頻繁,國庫中的銀子大量被消耗掉。不過,由於此時清朝的國家收入也多,所以庫存銀始終維持在6000萬兩以上。

嘉慶、道光是清朝由盛轉衰的時期,到道光十四年(1834年),國庫存銀下降到了2700萬兩左右。雖然道光非常節儉,但制度的腐敗和落後,再節儉也沒用。

清朝國庫中的銀子在逐漸減少,外敵也悄悄來臨。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清朝被英國打敗,國庫存銀不僅要承受清軍的軍費,還要賠償英國,再加上貿易形勢的極具逆轉,清朝國庫存銀急劇下降。

接下來的太平天國起義又讓戰火波及了半個中國,截至咸豐三年(1853年),國庫賬上的銀子只有不到170萬兩了,這是紙面上的,實際上“部庫僅存正項待支銀二十二萬七千餘兩”,清朝已經窮得不像樣子了。數年後的第二次鴉片戰爭更是讓清朝國庫雪上加霜,有錢也被搶了。

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朝開始了三十餘年的洋務運動,再加上喪心病狂的稅收政策,清朝國庫的存銀猛增,這就是所謂的同光中興,然後一場甲午戰爭打回原形(兩億兩賠款)。

再來一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清朝已經沒錢了,早已淪落到要向各國銀行貸款的境地,庚子賠款本息合計近十億兩,分三十九年還清。

之後清朝鎮壓革命黨、編練新軍都是向外國借錢,所以清朝滅亡時不僅沒錢,還欠了一屁股債。而且這債還被民國繼承了,直到抗戰,我國先廢除對日外債,接著廢除了大多數國家的,美英的也免了一些。新中國建立後,不承認所有外債。


平沙趣說歷史


國庫是國家金銀錢財的存放地,相當於國家的錢袋子。很多人不禁奇怪了,清朝史上有十位皇帝,那清朝的國庫在哪呢 ?到清朝滅亡時,國庫裡還有錢嗎?

清朝的國庫主要分為內府庫藏和戶部庫藏,這種管錢的地方當然是要設在離皇帝最近的京城啦!內府庫相當於皇上的私人金庫,存放的是皇室的財產,皇帝可以隨便用。

而戶部庫存放的是國家財產,像徵收的稅款、地方上交的糧食、都是由戶部庫保管,皇帝想用也得走程序。

大家都知道戰爭傷錢害命,在戰爭頻繁的清朝國家可以說是很窮了。在雍正皇帝登基時國庫中僅剩300萬兩白銀,不過經過雍正乾隆皇帝的努力,到了乾隆四十二年,國庫終於達到了8182萬兩白銀。

然而到了清朝後期,也就是近現代。清朝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國庫幾乎所剩無幾。

另一方面清末時期,滿清八旗子弟貪汙腐敗,冒領公款,侵吞賑災糧款的事情時常發生。

再加上慈禧太后揮霍無度,一年生活費高達1000多萬兩紋銀。相當於購買一支全球頂級配置的海軍艦隊的價格,

所以到清王朝被推翻時,清朝國庫僅剩10個銀元還欠了一屁股債。至於皇帝的私人財產,除了被燒被毀被賣的部分,被民國政府拿去抵債。剩下的都存放在北京故宮及臺灣故宮博物館,

堂堂一個清王朝最後居然如此落魄真是悲哀。


找靚機二手機


清朝末年,君王無能軍閥混戰外敵入侵平分秋色。大清時期的稅賦比較重,列國強取豪奪瓜分國土侵吞財產。清朝末期的財政收入囊中羞澀,各路列強逼迫青政府割讓土地,賠付白銀。那時的中央財政極為空虛,各地戰事爭端不斷內憂外患,當權者也無能為力了導致後來國內各路軍閥混戰搶佔地方。歷代以來戶部就是管理財政資金的衙門。後來清朝末期為學習外國經驗就設立了戶部銀行(當時政府的清朝時的中央銀行),後又改為大清銀行。民國初期各路軍閥混戰在孫中山領導的民國政府在原大清銀行的基礎上組建成立了中國銀行,現在百年曆史的中國銀行見證了從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風風雨雨,當時清朝君王昏庸內憂外患這樣賠款那樣侵吞,也有極個別的皇親貴族乘機發國難財投奔他國而跑路。國庫空虛當時的皇帝就靠當時的富人商賈資助過日子了,清朝從努爾哈赤建立的清朝政府,康熙王朝到盛世雍正,鼎盛乾隆皇帝到破敗光緒年間,直至宣統·末代皇帝·愛新覺羅·薄儀結束了清朝政府三百多年曆史,部分有錢的官員見勢不妙就另蒙出路啦!


萬家燈火一網情深08


人們常說的國庫,是指具體存放實物、貨幣和黃金的金庫。其存放量的多少顯示著一個國家的富裕的程度。

清朝的國庫自然設在都成北京,有中央與地方之分。中央的國庫又分為內府庫藏和戶部庫藏。內府庫藏在紫禁城東華門內,是皇家的小金庫,由皇帝隨意支配,或用來賞大臣、家奴,或拿去修繕園林宮殿,戶部銀庫緊張時,還可拿來應急只用,但絕大多數時候,內府庫藏都被皇帝揮霍掉了,尤其是乾隆時期,常用戶部銀庫來貼補內府庫藏的虧空。


戶部庫藏主要包括銀庫、綢緞庫與顏料庫。其中銀庫是國家財政、稅收的彙集地,它擔當者給官員發放俸祿、軍費支出、賑災等重任,是國庫的主題部分。

清朝的銀庫制度最早設立於順治年間,經過康雍乾三朝的逐步完善,最後形成三庫衙門,由管庫大臣對庫藏與支出進行管理,庫藏大臣一般有滿漢兩人,由皇帝直接任命。

到了清末,由於內憂外患,鉅額賠款,再加上皇家的奢靡與大臣的貪汙,戶部的銀庫已是捉襟見肘、入不敷出。就這樣,慈禧為了自己一時之歡,竟挪用海軍軍費去修頤和園,導致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可以說清朝不滅亡天理都不容。

據說,袁世凱逼清帝退位時,許以每年三百萬兩的贍養費。本指望從大清的國庫中大撈一把。沒想到打開國庫的大門時,發現裡面僅僅有10塊銀元的餘額,袁世凱氣的差點跳起來。因此,對皇家贍養費是一降再降,後來便是無限期的拖延。不是袁世凱刻薄,是因為清朝的家底太寒酸,讓他不得不貼上老本。


洛水清風cuixiaosheng


回答者:郭小鳳 延安大學歷史系本科生、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所謂國庫也就是國家的“錢袋子”,也有“金庫”之稱,是用來儲存國家財物、負責國家度支的總機關。清朝的“錢袋子”是有固定制度管理的,即清國庫制度。國庫的庫藏有中央和地方之分,中央庫藏又分為內府庫藏與戶部銀庫。內府庫藏一般用來儲存皇室的財產、即為皇帝的“私房錢”,戶部庫藏主要包括銀庫、鍛匹庫和顏料庫,其中戶部銀庫是國家財政賦稅收入的彙集地,各項開支也主要由銀庫進行發放,因此銀庫是國庫的最主要組成部分。

(清朝國庫)

清代財政受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影響,清初的國庫初設於京師。銀庫首設於順治十三年(1656),順治帝將後庫改為銀庫,主要儲藏金、銀、制錢等各種貨幣,由戶部進行管轄。康熙三年(1664),命三庫(銀庫、鍛匹庫和顏料庫)均歸戶部管轄。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特命王公大臣統管三庫事務,並給予官印以行使權力。雍正八年(1731),成立相對獨立的三庫衙門,由管庫大臣(也稱“三庫大臣”)對庫藏和度支進行管理,管庫大臣一般由滿漢各兩人,由皇帝直接任命。光緒二十六年(1900),也就是庚子年,日軍進入北京城搶劫並縱火燒燬銀庫,銀庫由戶部暫為管轄。二十八年(1902),三庫由戶部永久管轄。三十二年,戶部更名為度支部,銀庫隨之併入。

(清朝康熙統治時期的一份國庫儲備統計)

戶部銀庫有內、外庫之分。外庫即我們上述所說後庫,外庫的銀錢調動幅度較大,清朝財政收入一般都儲存在外庫,而且外庫還需負責清朝中央政府日常的各項開支。內庫則是指清朝以備不時之需的固定儲備銀兩,日常並不動用。內庫設於康熙年間,在內閣之東、紫禁城東華門內,據光緒朝四柱冊記載在光緒年間“應存銀”只有1095900兩。由此可見,動盪的晚清儲存銀兩並不多。

(庚子賠款)

眾所周知,清政府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到庚子賠款後賠款總額相當巨大,清朝財政負擔不斷加大,甚至因為無法償還賠款被帝國主義國家以政治借款的名義進行勒索,承擔了一大筆的外債和利息。面對這些無法償還的鉅額欠款,清政府國庫應該是沒有錢的,更是窮到只能通過各種苛捐雜稅從老百姓手裡攫取,而這也是導致清政府覆滅的重要原因之一。

參考文獻:

1.安徽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安徽省志45財政志,方誌出版社,1998年03月第1版

2.史志宏,《清代戶部銀庫收支和庫存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05

3.申學鋒,清代國庫制度述略.財政科學,2016(3)

4.任志勇,試述晚清戶部銀庫制度與庚子之後的變革[J].清史研究,2005(2)

5.梁義群,庚子賠款與晚清財政的崩潰.社會科學輯刊,1992(3)


個人簡介:郭小鳳,延安大學歷史系本科生在讀,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從事季我努學社影像中國史方面相關工作。曾參與學社重大項目李頓調查團資料整理工作、日本戰犯筆供實錄相澤養三資料整理和南京大屠殺期間外籍僑民黑姆佩爾的撰寫工作。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季我努學社頭條號(搜索季我努學社)及季我努學社微信公號(名稱季我努學社,搜索jiwonu)季我努學社系國內著名的歷史學民間學術社團,已出版中國近現代史料及研究作品逾3000萬字,代表作為《美國國家檔案館館藏中國抗戰影像全集》(全30卷)、《日本遠東戰爭罪行叢書》(第一輯5卷,第二輯已出1卷)。其創辦的季我努沙龍系國內最著名的公共歷史講座。


季我努學社


謝邀。清朝的國庫應該是戶部。戶部相當於今日的財政部門,主要掌管戶口、稅收、統籌國家經費等等。

清亡時國庫就剩十銀元,因為辛亥革命爆發後,革命軍嚴重缺乏軍餉,孫中山派人去國庫拿錢時,發現就剩這麼點了。因為之前鴉片戰爭的時候晚清政府和各國列強簽訂了各種不平等條約,賠了很多錢。再加上慈禧太后連海軍軍費的錢都敢私自動用,所以國庫肯定是沒有錢的。



Charming豬小妹


第一問:清政府國庫在戶部,‘銀庫、鍛匹庫和顏料庫’都由戶部直接管轄(清代三庫變動多次,這裡就以清亡時計,三十二年(1906),戶部改名度支部,銀庫併入)。

第二問:清亡時沒錢了

1.參考舊曆,明亡時,崇禎帝一貧如洗,湊軍費都困難,需要縮減宮內用度,要求大臣募捐,最後太監捐的比大臣多。想來清亡時也應如此,即使有差,也差不離。

2.晚清的經濟發展與技術進步使財政收入因財源擴展而增加,這一點是清代前期無可比擬的,其財政收入規模也達到了後者難以想象的擴張程度。在光緒十二年(1886)之後的十年間,清廷財政收入保持在8000萬兩左右,比嘉道年間的4000餘萬兩翻了一倍。到了光緒三十四年(1908),清政府的歲入突破兩億兩,僅僅五年就又使收入規模翻了一倍。

(這裡得出,晚清GDP總量確實猛增,但是有很多問題,比如強行徵稅,虛增收入等等,而且大量的稅收都當做賠款,給人家GDP加了一把火,更不用修個園子,請人唱戲,過生日等等各種公款吃喝私用的情況)

3.田賦及附加:作為封建農業國,田賦是最重要的收入來源,但是由於清末自然災害,連年戰爭,大量外國商品傾銷,導致男耕女織的社會逐漸被破壞,大量農民成為流民。流民自身不事生產,還會到處流竄破壞其他地方的生產。(田賦收不到多少,大量的農民破產)

4.工商稅:包含鹽稅、關稅、礦稅、茶稅進口稅、出口稅、子口稅、沿岸貿易稅(復進口稅)、船鈔。(大清全靠這點活著,大量的貿易出超,銀兩隻進不出,這才引來了英國這樣的工業國的覬覦,通過鴉片榨取白銀,依靠戰爭通商開埠賠款割地)

5.關稅:前段時間,中美大打貿易戰,用的就是關稅,先來500億,中國徵收美國農產品稅,美國徵收中國工業品稅,這500億下來,國內企業馬上雪上加霜;而後過了幾天,在大家都覺得消停,開始存在和解可能時;啪的一下,美國加註到2000億,隨即中國股市應聲而下,一落千丈。

上面給大家講下關稅重要性,清政府怎麼樣呢?整個關稅權都讓出去了!整個海關由英國人赫德掌控。確實那時給清政府帶來大量財稅收入,但是背後誰知是不是大量給英國輸送利益。後來鹽稅和關稅被作為外債的擔保和償付外債本息之用(稅收被抵押了,由外國人監管控制)

賠了這麼多,僅庚子賠款,分39年還清,算上利息,需要9.8億兩左右的白銀。以上僅本金合計達9.4億兩,合銀元13.2億銀元。相當於1901年清政府財政收入的11倍。(一直還到民國也還不完)

綜上所述,清亡時沒錢。

以上。


木劍溫不勝


清朝的國庫有兩種,一個是國家財政由戶部掌管,稱國庫;另一個是皇室的財政由內務府掌管,管內務府庫。兩個庫是獨立分開的,戶部掌管的國庫是負責國家運作的,頭是戶部尚書,皇帝不能輕易動用國庫錢;而內務府庫是皇帝的私房錢,皇帝和皇室的支出全由內務府支出,偶爾會有內務府借撥國庫的款事,但沒有國庫挪用內務府庫的情況。

祿米倉是清朝儲存糧食的國庫,現在北京的祿米倉衚衕。

清朝的國庫是照搬明朝的機構設置的,戶部有倉和庫之分、存糧的叫通諸倉,存銀叫太倉庫,清朝戶部在全國各地有14個清吏司專管錢糧稅收,各地建有倉庫;而內務府只在京師和盛京兩地建有倉庫。清朝國庫最高峰是在乾隆40年左右,國庫有8000萬兩,嘉慶時只剩不到3000萬兩,道光時鴉片戰爭只有800萬兩了,咸豐年間國庫存錢不足100萬兩,這個錢數已經不夠支配任務一場戰場或天災。

內務府是獨立於朝廷的另一套系統,清朝最高峰時多達3000工作人員。

清朝後期時,雖然洋務運動增加了不少收入充實國庫,但是連年戰亂和賠款清朝國庫早已虧空,1895年《馬關條約》賠款的2億再無力支付,此時國庫只有帳而無存銀,靠著借貸法、德、俄國銀行度日,1901年的《辛丑條約》清政府以國家所有各種稅收作保,借款分期賠付4億5千萬兩,從此清朝無任何主要收入,國庫再不進任何一文錢一粒糧,到清朝滅亡時是國庫是一座座空庫。

圖為世續,清朝最後一任內務府總管大臣。

而內務府庫的情況會好很多,內務府是和國家財政分離的皇室財政,由內務府總管大臣管理,它有著自己的鹽政收入、每年各省的孝敬、外國番邦的貢品、內務府參與的商業活動,比如人參、布匹等,內務府開辦的當鋪、商號等,還有在直隸和東北的大片皇莊。這也是為什麼清末那麼窮了,慈禧有錢修頤和園的原因,那是內務府出錢,和國庫沒關係。

清帝退位後,內務府不僅全部歸為溥儀私產,新政府還派軍特別保護。

1912年清朝滅亡後,內務府屬於皇帝的私產,也一併列在了《皇室優待條件》裡面,這也是為什麼清亡時沒有愛新覺羅的人出來反抗,因為內務府依然運轉,權益仍在,很多年以後,溥儀還能在深宮大院悠閒自得,生活富足,全靠內務府的產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