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引發中產階級老闆的深刻思考

《我不是藥神》:引發中產階級老闆的深刻思考

《我不是藥神》:引發中產階級老闆的深刻思考

《我不是藥神》在點映後就已經爆紅,口碑極佳。這部影片是中國電影界中少有的社會寫實題材。把令人痛心疾首的社會問題、人性的善惡衝突以及草根基層的痛苦掙扎等,赤裸裸地搬上熒幕,再加以電影藝術語言和藝術手段的創作之後,以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人文溫度,讓人潸然落淚,引發深刻思考。

中產階級、企業老闆的焦慮

《經濟學人》2016年發文稱,中國已經有2.25億人跨入中產階級行列,全球領先的市場信息公司歐睿信息諮詢公司稱,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的中產階級的隊伍不斷壯大,預計在2020年達到7億。

雖然隊伍在不斷的壯大,但是多數中國中產並沒有達到西方國家中產那種“一棟別墅兩輛車,三個孩子樂呵呵”狀態。面對各類開銷,加上收入和資產結構不科學,很多中產的消費支出遠大於投資支出,這就導致抗風險能力差,對生活充滿“不安全感”。

《我不是藥神》中反應的高藥費問題,只是壓在國人身上“新三座大山”的其中一座(另外兩座是教育和住房)。中產的社會地位並不穩定,向上有可能成為社會精英,也有可能向下跌入社會底層。

正如春晚小品《不差錢》裡的那句經典臺詞:“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人還活著,錢花沒了”。這就是中國中產揮之不去的夢魘,使之成為中國最焦慮的群體。

因此,對中產們而言,緩解焦慮的當務之急就是讓自己的財富穩步的增值。只可惜國內可供選擇的投資標的的數量十分有限,傳統的股票、基金由於市場波動較大,九成以上的投資者都出現了本金上的損失。

銀行理財的收益率則連年下跌,標杆產品“餘額寶”的7日年化收益已經由頂峰時期的6.30%跌倒了3.66%。

當高收益幻想破滅,投資者就會蒙受巨大的損失。

企業發展如何穩定長存

通過程勇的事情,讓我們不禁想到了企業老闆與員工。

1.老闆要懂得用人唯才

程勇這個團隊,原本是什麼樣的:呂受益是個重症病患;單親媽媽思慧,為救生病女兒,晚上在舞廳跳鋼管舞;在屠宰場工作的黃毛,是個吃不起藥的農村孩子;年紀最大的劉牧師,是個會英語的病友。

《我不是藥神》:引發中產階級老闆的深刻思考

當他們聚集在一起,他們就是無敵的“治癒”小隊:呂受益變身足智多謀的軍師;思慧是病友群主中的KOL,有了她就不用愁銷售渠道;年輕力壯的黃毛負責運輸、搬運等後勤事務;劉牧師變身與印度藥廠對接的翻譯。

看,把人放對了位置,他們就都是人才,組建一起就是一直狼性團隊。

2.精確營銷

程勇一開始賣藥並不順利,他們直接去醫院用最笨的辦法推銷,結果碰了一鼻子灰。後來,呂受益提議去找病友群群主都信服的意見領袖思慧,這才打開了市場。後期,他們更通過病友QQ群,找到了精確用戶,這應屬於早期的社群營銷了吧。

《我不是藥神》:引發中產階級老闆的深刻思考

同時,因為印度的仿製藥是經過呂受益親身檢驗的有效藥,藥效通過病友們的口口相傳,口碑營銷也是6得飛起。

3.要知道做企業的初心究竟是什麼

因為做企業不同的發心,就會帶來不同的管理風格和管理結果。所以老闆要明確做企業的初心是什麼:

(1)如果老闆做企業是為了自己賺錢

那麼員工對於老闆來說只是賺錢的工具。員工如果不努力和不產生價值就會浪費老闆的錢包、精力和時間。

基於這樣的關注點轉化出的語言和行動的實質就是命令、要求、監視/監督、代替、干涉和不信任,而最後的結果就是員工的主觀能動性越來越弱,員工在企業沒有存在感,員工與公司只是僱傭與被僱傭的關係,領導越來越強、越來越累、越來越不被理解,員工的忠誠度越來越低,信任感越來越差,大家因利而合、最終也因利而散。

(2)如果老闆做企業是為了大家賺錢,

那麼老闆會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平臺的搭建者,他會非常清楚自己的定位和本分,然後通過這個平臺吸引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共同發展和成長。

每個人都在為平臺打工,而老闆的關注點就是這個平臺是不是具有足夠的誘惑力,平臺的方向是否正確,自己的魅力、德行能不能吸引到志同道合的人把這個平臺共同做大、做強及志同道合的人應該是什麼樣子。

現在很多企業老闆因為不知道如何管理員工,所以花著大錢去外面學習先進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很多先進的理念和方法對企業的發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該劇引發的深刻警示:沒有核心技術的國家,人民連生存的權利都沒有;沒有核心技術的公司,終究要滅亡;沒有核心技術的人,無法在職場立足;沒有核心技術的韭菜,註定被收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