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最易上当受骗?会被诈骗分子盯上?

诈骗犯可以说是一个人人喊打的称呼,只要有人被冠上诈骗犯的帽子,那就会被众人唾弃。诈骗犯在人们的心理就是那种摒弃了自己的良心,设计陷阱,制作圈套,肆意祸害人的一类人。随着信息互通的高速发展,诈骗分子的手段更是层出不穷,某些为了谋求高业绩,更是不择手段,花样百出、套路不断,让受害人叫苦连连。

哪些人最易上当受骗?会被诈骗分子盯上?

防诈骗宣传每年都有,国家也在积极打击各种形式的诈骗行为。为什么诈骗行为屡禁不止,还有人会不断上钩受骗?什么人是诈骗分子的精准客户呢?

巴金说过:有些人看不见前门,有些人找不到前门,结果就走了后门,最后撞击了骗子的怀里。大多说被诈骗的人都是因利益且图省事儿而被诈骗分子抓住了痛点,别人就此做陷阱,防范心小的只能一头扎进了骗子怀里。

这不是说笑,这都是有真实案例的。

男子戏精上身分饰多角 “轮番”诈骗好友120多万

2013年当时朱某做采购业务结识了客户陈某,几番接触从生意上的合作伙伴慢慢成为私交甚笃的朋友,有事没事都常在一起聚聚。一次闲聊中朱某向陈某透露,他的姨父是苏州某局的陆局长,他可以为陈某引荐。陈某也很想认识,就这样借着疏通费、引荐费、办事费、人情费等各种形式的费用,陈某前前后后花了120余万元,然事情却一件都没办成。他不禁产生怀疑:朱某和“陆局长”当真可靠?

哪些人最易上当受骗?会被诈骗分子盯上?

原来,“陆局长”是朱某通过网络上信息给自己虚构的角色,然后使用具有魔音功能的手机,在通话中改变自己的声音。通过这种办法,朱某一边与陈某保持“哥们情谊”有来有往,一边不断扮演“石书记”“领导儿子”“领导秘书”等各种角色。为了让陈某深信不疑,朱某在日常聊天中不仅与“领导们”的话相印证,还从网上买来一批QQ号自建QQ群,然后将陈某拉入群聊,告诉他“这里面都是领导和大腕”。

陈某被骗主要是朱某抓住了他需要关系疏通,认识领导且不差钱的心理,殊不知朱某一人多角陪他唱了一出“独角戏”。

天津宝坻区以职称代办为名的电信诈骗集团被端,涉案金额超200万

一个专门以办理中高级职称证书为诱饵、涉案金额数百万元的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集团被成功摧毁。近日,宝坻民警将11名犯罪嫌疑人押解回津。

哪些人最易上当受骗?会被诈骗分子盯上?

今年1月至3月期间,宝坻区一名事主被昵称为“某某教育职称代评”的QQ好友以办理监理工程师监理证需要缴纳保证金为由,通过支付宝转账方式骗取资金4万余元。

他们作案分工明确,有人专门组织策划,有人专门联系受害人,有人专门负责取款。2017年12月以来,他们冒充教育职称代评机构名义,以办理各类中高级职称证书为诱饵,在互联网上刊登虚假信息,实施电信网络诈骗作案30余起,涉案金额200余万元。审讯中,郑某某、翟某某等犯罪嫌疑人对上述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每每诈骗份子落网后,你都会发现,他们只不过是圈了一个套路忽悠人罢了。一点即破的圈套,却被一叶障目,终陷其中。

小学文凭男子假装记者,以替人办事为名诈骗钱财

一男子仅有小学文化,却冒充报社记者,通过微信加好友树立自己的记者形象,以不用考试就能办驾照为由,诈骗一女子6500元。

哪些人最易上当受骗?会被诈骗分子盯上?

女子发现被骗后报警,近日,该男子被齐齐哈尔警方抓获,连同查获多个假记者证。

他交代自2017年2月以来,多次冒充记者,伪造假记者证,以给人办事为借口,诈骗钱财,所得赃款已挥霍。

以“灰色”收入的名义诈骗,即便受害人知道被骗也很少会报案,这是他屡屡得手的原因。

诈骗属刑事犯罪还是民事犯罪?

我国法律上诈骗与盗窃同论

哪些人最易上当受骗?会被诈骗分子盯上?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判刑标准:

一、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五百元至二千元为起点。

二、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巨大”,以五千元至二万元为起点。

三、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特别巨大”,以三万元至十万元为起点。

善言法务提醒各位,骗子不仅懂诈骗套路,还懂点儿营销心理学,他会层层善诱,让你走进圈套。遇到诈骗电话、诈骗短信、网络信息以及有诈骗行为的人时,果断切断联系,切不可听他忽悠。托人办事尤要注意,切不可钻进骗子的圈套。

另需提醒的是,遭遇诈骗要及时报警,切不可因种种原因放弃报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