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國動力電池迎動盪 日韓「捲土重來」

2018年中國動力電池迎動盪 日韓“捲土重來”

近日,中汽協公佈了1-6月銷售數據,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41.3萬輛和41.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94.9%和111.5%。其中,純電動汽車產銷分別完成31.4萬輛和31.3萬輛,同比分別增長79.0%和96.0%;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0.0萬輛和9.9萬輛,同比分別增長170.2%和181.6%。

表面上來看,新能源汽車銷量一路走高,但深挖一下,我們就能看出企業利潤並未隨之上漲。根據目前國家發佈的2017~2018年新能源車新的補貼政策,總體上國家補貼比2016年退坡20%,地方補貼不得超過國家補貼的50%。補貼的退坡給新能源汽車企業帶來巨大壓力,而為了壓縮成本,而這一壓力又快速傳導至動力電池企業,加速了電池行業的洗牌。

據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介紹,“從2017年,中國動力電池的總體產能利用率只有40%,呈現出結構性產能過剩,中國動力電池配套企業已經從2015年的大約150家降到了2017年的100家左右,1/3的企業已經被淘汰出局。”

那麼除了新能源車新的補貼政策還有哪些因素造成了如此局面呢?

受上下游擠壓 企業盈利分化

首先,成本危機已經成為動力電池行業不得不面臨的問題。原材料價格上漲,而在整車企業端又不斷壓價,未來即使寧德時代這樣的巨頭企業,也不過是賺取加工費而已。以寧德時代為例,2015年、2016年、2017年綜合毛利率分別為38.64%、43.7%、36.29%。特別是2017年與2016年毛利率相差7.41個百分點。

再有就是原材料價格上升將影響動力電池企業毛利。數據顯示,未來動力電池企業的毛利潤將由目前的30%下降至20%左右。正因如此,到過去一段時間,資本的湧入為動力電池行業帶來的僅僅是表面的繁榮,行業實際競爭卻異常殘酷。

高端產能供應不足 低端產能訂貨不足

全球動力電池市場一直被幾個大企業佔據,2017年,排名前十位的企業出貨量佔到80%。

動力電池全球化競爭日益激烈,中國企業將逐步由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擴展,日韓企業也將進一步向中國市場發力,中國將成為動力電池競爭的主戰場,歐美企業也是潛在的強大競爭者。

有專家稱,2018年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量有望達到101.5萬輛,那麼對應動力電池裝機量為50GWh;2020年新能源汽車產能將達到210萬輛,對應動力電池裝機量將為101.1GWHh。與之相對的是,2016年動力電池產能已達到170GWh/年,2017年動力電池產能超過200GWh/年。可見,動力電池市場產能嚴重過剩問題已經凸顯。

技術陷入瓶頸和外資企業的挑戰

最近,國家發改委向有關部門發佈的《汽車產業投資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簡稱《意見稿》)。其中,關於新建車用動力電池項目的相關規定,要求達到300瓦時/千克、220瓦時/千克的電池單體比能量和系統比能量。《意見稿》的提出,對國內動力電池企業帶來的震動不小。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動力電池能量密度已經到達天花板。根據技術數據,磷酸鐵鋰電池單體能量密度以難超過140Wh/kg,規模化的三元鋰電池單體能量密度最多做到220Wh/kg,實驗室密度上限為300Wh/kg。根據2025年的目標:要實現單體能量密度300Wh/kg~400Wh/kg幾無可能。

外資企業的表現也讓國產電池廠商面臨諸多挑戰。2018年以來,外資動力電池企業捲土重來之勢似乎已經形成。尤其是到2020年政策保護期過後,外資企業再次進入中國市場,以寧德時代為代表的領頭羊企業,勢必要經歷一場大考驗。儘管部分國內動力電池龍頭企業以及專家對擊敗“捲土重來”的日韓電池信心十足,但實則隱憂不少。

過去一段時間,資本的湧入為動力電池行業帶來的僅僅是表面的繁榮,行業實際競爭卻異常殘酷。而動力電池行業普遍存在的問題被折射出來:如上游價格暴漲,補貼退坡後新能源汽車企業又不斷下壓供應商採購價格等。整體看來,動力電池企業的生存格外艱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