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先生祖墳~唐朝東平候孫誗墓!

孫中山先生祖墳~唐朝東平候孫誗墓!

孫中山先祖為唐朝敕封的東平候孫誗,墓葬於贛州市寧都縣城南2公里的馬家坑。原墓由風水祖師曾文辿仙師選址扦葬,歷經千年仍能庇廕後裔孫中山,使其成為一代偉人。

孫誗為唐朝人,原居汴州陳留(今河南開封縣),唐僖宗中和三年(公元883年)以才武選為百將,以武功敕封為東平侯。因帶兵下江南與黃巢起義軍作戰,轉戰虔州虔化(今寧都縣)而定居,配陳氏生子實,實生子七而傳五,以公侯伯子男為序立五房。後裔蕃衍,鶯遷江西于都、興國、贛縣、安遠、泰和,浙江紹興、餘姚,湖南湘鄉、衡陽,福建寧化、長汀之河田,廣東紫金、增城、中山(原名香山)等地,故誗為贛、浙、湘、閩、粵諸省的孫氏始祖。孫誗墓始建於唐末,孫氏後裔歷代皆有整修此墓,1986年為孫中山誕生120週年,寧都縣政府又特別重立墓碑與牌坊,築有數十臺階,兩旁栽種龍柏,登上穴頂較為方便,墓前闢有平臺,築有數個登階,立了牌坊式陵墓之門,顯得壯觀而肅穆。

孫中山先生祖墳~唐朝東平候孫誗墓!

在《孫氏聯修族譜》、《樂安堂中山世系譜》、《中華樂安堂孫氏總譜》和《城南富春孫氏伯房十二修族譜序》、《香山縣左步頭孫氏源流序》、《紫金袁田孫氏支譜序》等資料顯示,孫中山系孫誗的二十五世孫。孫誗生一子為實,子實生七子,三子仕元為伯房,生有惠公,有惠公生十一郎,十一郎生用寬,用寬生縱。縱生一郎,一郎生永,永生元立,元立生少廷休,廷休生百八,百八生千四,千四生締宗,締宗生珀瑺,珀瑺生友松(為孫氏入粵開基世祖);友松生敬忠,敬忠生懷文,懷文生鳳宗,鳳宗生明富,明富生仕伯,仕伯生紹宗,紹宗生乃和,乃和生宗榮,宗榮生鼎標,鼎標生連昌。連昌生迥千。迥千生殿朝。殿朝生恆輝。恆輝生敬賢。敬賢生達成,達成生德明,德明即是孫中山。

孫誗墓為「仙人坐帳」形,後方祖山、父母山有起有伏,層層剝換。明堂開闊,氣勢不凡。卯龍轉艮龍過峽,艮龍再起頂,起頂後再轉艮龍入首,艮龍入首處有百米再起頂,然後由亥龍而下到座,穴立子山午向兼癸丁,內明堂右消納坤水上堂,出巳口,外明堂為巳方大江河水來,出丁口,前有午峰顯立,亂峰低小不記。合形合理,真乃風水寶地。依上述理論,皆合楊公風水理論,龍配坐,向配水,等幾十種理論口訣。

孫中山先生祖墳~唐朝東平候孫誗墓!

馬架山一山共結三穴,都為三僚風水大師曾文辿選址扦葬,一個則是東平候孫誗墓,另一個是孫誗夫人陳氏之墓,還有一則是孫誗之子孫實之墓。一山可立三穴,可見此地龍脈之重,真為風水寶地也。

孫誗夫人陳氏之墓距孫誗墓不到兩百米,中間隔有一山梗。據墓碑記載,馬架山三個墳,是由孫誗夫人陳氏先葬入此地,也就是說孫誗夫人去世在前,孫誗去世在後,再孫實也遷入此山。原來當時孫誗與曾公相交甚密,曾公為感恩孫誗,為其點此山葬其妻子。原由是孫誗夫人陳氏只生一子,子單力薄,而孫實取了原配夫人邱氏一直未有生育,後扦葬孫誗夫人陳氏墓後,孫實繼取劉氏連生七子,其中有5個兒子傳後,分編為公侯伯子男五大房。此墳與孫誗墓共龍一脈,兩步艮龍起頂,中垂一細脈至穴,於左右肩砂來講,實為一陰脈,如一窩中帶陽,陽脈轉陰,故葬女屍,喝形為繡針落槽。穴立卯山酉向兼乙辛,前來乙水上堂,出坤申口,穴前為腰帶水,實則為一個小山坑,不到100米卻是案山,現在山木樹大已看不清前朝的峰巒了。

孫實墓原葬於松上裡鶴卵塘,清嘉慶十九年重修,康熙四十三年遷至寧都。

當我們到孫誗墓前,看到石柱牌坊式的門欞,橫楣上寫著“孫誗墓”三個大字。牌坊寬6米、高3米,暗示孫誗一享年63歲,過了牌坊就是順著山勢而建的青石臺階,有9節臺階,表示墓主孫誗享有王侯級的禮遇,總共有49個臺階,象徵孫誗49歲時被封為東平侯。步行而上兩分鐘便看到孫誗墓安立在中間,左邊是孫誗肖像前賦有一首贊文:

才全文德武備乾剛,兵平閩越屯鎮虔邦;

不疾終於桂竹之陽,英靈顯於太平之鄉;

廟貌如故至今闡揚,御災捍患無求不應;

護國保民有禱必祥,千枝萬流世代榮昌。

宋熙寧壬子歲蘇文忠公眉山東坡贊。

右邊就是1986年重修時作的一個簡介序言。

孫中山先生祖墳~唐朝東平候孫誗墓!

很多慕名而來的學者發現此墓並非贛州風水墓地的做法,反而像似北方墳墓的造形。原來是明清經過多次重修,加上文革的破壞,導至原貌早已毀。直至1986年,孫中山先生誕辰120週年之際,縣政府就重修孫誗墓的問題進行了專門研究,後經逐級上報同意,決定重修孫誗墓,為此江西省政府還撥了4萬元的專款。鑑於原墓蕩然無存,各種譜牒中又缺乏墓形式樣,就由專家們組成了一個唐代墓葬形制考察組,赴西安考察,最後按唐代墓葬制重修了孫誗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