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此處名聲響,傳奇故事講一講!

許昌此處名聲響,傳奇故事講一講!

許昌此處名聲響,傳奇故事講一講!‖老家許昌

文‖葛國楨

忘記了是在哪裡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每一箇中國村莊的名字,都是一塊中國文化的化石。”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上,大大小小的村莊星羅棋佈,細究起來,它們的命名或是依託宗族姓氏,或是依託地理方位,或是依所在地氣候特徵,或是受不同時代政治影響等等。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依所在地獨特的地理特徵命名。比如關鍵風物的形狀、土地的特徵等,魏都區潘窯社區(村)就屬於這一種。

潘窯社區位於許昌市區南部稍偏西一點,東臨京廣鐵路,西靠五里崗路。奇怪的是,潘窯社區現在一戶姓潘的也沒有,倒是姓馬的村民佔了大多數。沒有姓潘的人為什麼又叫“潘窯”呢?一個“窯”字,讓人聯想到村裡肯定流傳有歷史傳說或特定的民俗和生活方式。

村裡的老年人告訴我們,很久很久以前,已經說不清是什麼朝代了,有姓潘的人在這裡建立土窯,燒製磚、瓦、盆、罐、缸等陶製生活用品,遊走方圓鄉村出售,村莊由此得名。後來,姓潘的燒製陶器的水平越來越高,除了生活用品外,還燒出了五彩斑斕的觀賞器物,名聲越來越大。

許昌此處名聲響,傳奇故事講一講!

終於有一天,皇帝聽說了,要地方官挑選精品,速速上供皇室。這些燒製精美、包裝華麗的各色器物送進皇宮後,皇帝的兩眼都直了。反覆賞玩之後,一道聖旨傳下,以後潘家燒製的所有成品均歸皇室所有,民間任何人不得再收藏此類器物。

人們氣憤不過,憑什麼好東西都要皇室貴族享受?老百姓憑什麼就不能收藏?有人就偷偷揹著官府,把一些珍奇的器物賣給了平民百姓。這一下可把說一不二的皇上惹怒了,於是皇帝下令要對這些大逆不道的工匠們進行抄斬。幸虧都城裡有一位與潘窯有聯繫的官員,派人冒死偷偷跑到村裡送信,潘姓人萬般無奈只得趕緊離家出走,隱姓埋名。官兵來到村裡後,姓潘的工匠們早己人去樓空不知蹤影。官兵多方追查毫無結果,時間一長,此事不了了之,這就是潘窯社區沒有潘姓人的原因。至於背井離鄉的潘窯潘姓人家走了多遠在哪裡紮了根,現在已經無人知曉了。

元朝末年,除兵亂之外,水、旱、蝗、疫接連不斷。黃、淮河多次決口,中原之地“漂沒田廬無算,死亡百姓無數,村莊城邑多成荒墟。”《元史》載,僅元朝末年的雨旱災,河南就發生了17次,造成“漂沒民廬、死者眾”’、“禾不入地、人相食”(《元史·五行志》),至正元年到二十六年,河南地區幾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氾濫,“連年水旱,田禾不收”、“連年饑饉,民不聊生。”

許昌此處名聲響,傳奇故事講一講!

明朝建立後,為維護封建統治,決定移民屯田,由山西省洪洞縣遷來的一支馬姓移民在許昌城內天平街居住,形成了後來的馬家衚衕。清代的一年,馬家衚衕的馬姓人又分為三處定居,這三處地方分別是半截河鄉馬崗社區、七里店辦事處馬莊社區、丁莊辦事處潘窯社區。後來,新興街道辦事處成立,潘窯社區劃歸新興辦事處管轄。

潘窯村南北一條主街和兩條東西街相交。東側緊靠許昌泌陽公路和京廣鐵路。居民住宅大多是預製板結構平頂房、小樓房。村南頭原來有兩所據說是明代時期的舊樓房,古樸典雅。

馬振合老人告訴我們,原先馬家“老三門”經營油坊生意,聲名遐邇。他們在許昌南大街和考棚街開了三處油坊,分別掛起商號牌匾“振泰”、“永泰”、“記泰”,每處油坊都有五六名工人協作,一天能加工250公斤左右芝麻油。當時許昌一帶的芝麻不夠用,他們就到盛產芝麻的駐馬店去採購,還有不少村民把自家的芝麻存進油坊,隨用隨取。

那時的油坊絕對不使用任何添加劑,油的品質非常好。出油的時候,芝麻油的香味真可謂“香飄十里”,整個許昌城都沉浸在馬家油坊的香味裡。

潘窯社區可謂人才輩出,文化厚重。村裡有一位老人叫陳志國,做皮影、演皮影戲已55個年頭,熟識他的人都親切地稱他“皮影陳”。

陳志國出身皮影世家,還在孩提時代,他就聽爺爺——皮影老藝人陳品一說,金兵滅宋之時,他們世代以“弄影戲”為生的祖先被金人擄去,連同演雜劇的、說書的、彈琵琶的等各類藝人幾百家,押赴軍前,隨行進的隊伍表演,供金兵娛樂。後來,先祖被帶到了河北遵化落戶下來,仍世世代代“弄影戲”。

陳志國13歲那年學習皮影雕刻製作,在傳統皮影戲被列入“四舊”禁演的時候,陳志國大膽革新,創作出了《野火春風斗古城》、《平原槍聲》、豫劇《朝陽溝》等現代皮影戲劇目,一經演出,大受歡迎。

老陳的家三間平房,青磚鋪地,簡陋的屋子裡,最顯眼的就是三隻舊箱子,裡邊珍藏著他半個多世紀的心血——他親手雕刻製作的七八百件形態各異的影人。“耍皮影、做影人,沒個三四年工夫弄不下來。”老陳一隻只打開箱子,用手撫摸著一件件影人,蒼涼唱道:“一口道盡千年事,雙手對舞百萬兵……”

許昌此處名聲響,傳奇故事講一講!

潘窯社區還出過一位書畫大師菅金堯,可惜已經在2009年辭世了。菅金堯生前是中國美協、書協湖北分會會員,中國書畫藝術研究會理事,湖北楚天書畫研究院副院長,湖北書學研究會會員,河南省中國畫研究院特聘畫師,國家一級美術師。作品多次參加國際國內大展並有獲獎,許多作品為海內外博物館及收藏家收藏,多次參加各種大型賑災助殘、義賣活動,被名山大川碑林刻石流芳。

許昌此處名聲響,傳奇故事講一講!

潘窯社區下轄兩個自然村,除了潘窯外,還有五里崗自然村。五里崗位於許昌市區城西南部五里崗路西側。因為村子建在一座高高的土崗上,距城五里,所以得名。

村裡的人都說,明朝的時候,許昌城北菅莊村裡有一個大學士叫菅斗南,有一天偶然來到五里崗,看這裡風景優美,就把家遷到了這裡。當時菅斗南在明朝是翰林院侍讀,教過萬曆皇上,所以名聲很大。

早些年,村裡的人都記得五里崗前有一通高大的石碑立在石龜座上,傳為萬曆時立,碑文上記載的有菅斗南的事蹟。

看起來,這個菅斗南是一位了不起人物,據村上的人說,這通碑應該保存在博物館,可惜的是,我們找遍了許昌塔文化博物館和位於東城區的新許昌博物館,均沒有發現這通碑的影子。

許昌此處名聲響,傳奇故事講一講!

(文圖無關。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

【作者簡介】葛國楨,常用筆名柯崢、草木、野草等,河南鄢陵人。曾任鄉村教師、基層通訊員、企業政工師等,現為許昌人民廣播電臺編輯、記者,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版有《冷暖人生》、《燕子飛來》等個人文集,主編出版5卷本的《天下庾氏文化之根》叢書,曾獲全國報告文學優秀作品獎、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作品獎、首屆“茅山杯”全國微型文學大獎賽優秀作品獎、中國鄉土文學獎等。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