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景區爲什麼離遊客越來越遠?

你在不同時期遊覽過同一個景區或景點嗎?你第二次遊覽的感受是什麼?僅僅是門票更貴了嗎?你是否感覺到,在公共服務“打通最後一公里”的盛大承諾聲中,你所要去的核心景區(或核心景點)離你越來越遠了?

以前去過新疆天池,大巴直接開了天池西邊的大壩腳下,遊客下車即可登上大壩,抬頭就能看到美麗的天池。現在你去看看,遠遠的你就下了旅行團的車,然後花上幾十元,搭乘景區內部的擺渡車,你才能看到天池。

以前去過西安兵馬俑,也是大巴直接開到一號坑前不遠的地方,下車即可去參觀幾個俑坑。現在你去看看,首先會讓你好找一個景區大門,進去後,如果步行,你一下找不著北。好吧,有擺渡車,你坐,還是不坐?

不遠處的秦始皇陵,以往如果是住在臨潼,我早上跑步,都可以跑到陵前轉上一圈。現在萬萬不行了,它不僅是被兵馬俑景區綁定的,你還得再花上十五元,坐上景區的觀光車,轉一大圈,遠遠地觀瞻一下,你並不能親自用步履丈量一下皇陵的坡度與高程。

國外的傳統景區和景點,一般人很難有第二次遊覽的經歷,但我們可以從現在的首次遊覽經歷,感知它並沒有由近而遠的變化,感覺它就在我們身邊,像我們的鄰居。

意大利羅馬的古鬥獸場和君士坦丁凱旋門,法國巴黎的盧浮宮、凡爾賽宮,旅行車都是直接開到景區門口,幾乎都是下車即可進入景區。協和廣場甚至是讓旅行車開到景區中間。這讓吃夠了“曲徑難通幽”苦頭的中國遊客大感意外。

也有下車處離景點較遠的,比如意大利的佛羅倫薩,著名景點市政廳廣場(大衛雕像),因為它在五六百年不變的古城裡面,大車無法開進去,地導舉著小旗,領著我們穿街走巷二十多分鐘,才到達景區。回過頭來看,能夠在原汁原味的古城裡走上半個小時,這是不花門票的古城穿越,賺得大了。

什麼是“以遊客為中心”,兩相對比,一目瞭然。

現在國內旅遊價格昂貴,除了門票的水分太大,很重要的問題是景區穿鞋戴帽太多,搭車消費太多,不是搞一條充滿誘惑的商業長街纏繞你,就是定製出你不得不坐的擺渡車綁架你,凡擺渡車,大都是壟斷經營,僅此一家。有的景區還“唯有華山一條路”,走,沒門。

27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旅遊“減負”,只降門票還不夠》披露,一些名勝古蹟雖地勢平坦,停車場卻遠遠地修到景區大門之外,然後用擺渡車運送遊客進去,兩三公里的距離,就要收取數額不低的擺渡費。

文章還披露:一些景區利潤主要依賴索道、擺渡車等交通設施,已是公開的秘密。去年安徽某景區索道纜車業務和客運業務營收的比重,佔總營收比重的55%。景區對索道、纜車等景區交通的依賴越重,越受遊客詬病。如此發展,是主動將遊客關在了景區之外。

原來,景區與遊客沒有無緣無故的遙遠,一切都是為了遊客荷包裡的錢。為了這個目的,景區大門與核心景區離得越來越遠,通往核心景區的路線越來越長,與實質遊覽的捆綁式服務越來越多。

國家發改委近日公佈指導意見,要求在今年“十一”黃金週之前,進一步降低重點國有景區的門票價格。按照這一精神,景區有必要進一步降低索道、纜車、擺渡車、“園中園”等收費。吃得起主菜吃不起配菜,這樣的改革是很難贏得遊客和市場的。

毫無疑問,核心景區離遊客越來越遠,已成為當前的一個旅遊痛點。有鑑於此,今後新景區的開發規劃、舊景區的改造升級,都應該真正樹立以遊客為中心的理念,從縮短景區景點與遊客的距離著手,必要的擺渡也要體現足夠的公益性,一則避免土地和工程投資等資源浪費,二是減輕遊客負擔,改善旅遊入口處的體驗。如此這般,必然增加旅遊對普通消費者的親近感,增強景區景點的活力,最終促進全國旅遊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