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和道家的鼻祖

道教和道家的鼻祖

道家學說的創始人是老子。他是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老聃曾擔任守藏史(藏書室室長)。著有《道德經》一書,是道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他的學說後被莊周發展。道家後人將老子視為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史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到了唐朝武宗時期老子被定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個化身。

道教和道家的鼻祖

道教和道家的鼻祖

道教的創始人是張道陵。張道陵是道教開山第一宗大祖師,俗稱“張天師”。張天師,道教門派之一的“正一道”龍虎宗各代傳人的稱謂。“正一道”(即“天師道”)由張陵(張道陵)創立,後世稱張陵為“(祖)天師”,其子張衡為“嗣師”,其孫張魯為“系師”,曰“三師”(“三張”)。其傳人為其子孫世襲,後皆稱為“天師”,因此張姓即被稱為“張天師”。從元世祖忽必烈開始,官方上正式承認“天師”的稱號,在《制》文中稱張宗演為“嗣漢三十六代天師”。

道教和道家的鼻祖

道教文化

老子春秋時期思想家,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教奉為教主或教祖,尊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老子是道家學說的創始人,老子遺留下來的著作即《道德經》,也叫《老子》。它是 老子用韻文寫成的一部哲理詩。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 學思想的直接材料。其《五千文》被日、前蘇聯、德、英等國視為古代哲學 中的奇葩而譯出版。美周《紐約時報》列其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箍的宗教。創立於東漢順帝時期。在文化傳統上,道教承傳了華夏古代的傳統禮樂文明;在一理論上,道教直接吸收並發展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老子,莊子的道家思想;在實踐上,道教繼承了先秦時期士,神仙的修煉經驗和成果。道教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道教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概括起來有:道教宇宙觀,道教人生觀,道教哲學,道教神學,道功道術,齋醮儀範,醫學養生,陰陽風水,命相預測,道場法事,道教武術,道教音樂等十二個方面。

道教和道家的鼻祖

  ■ 道教名人錄

道教和道家的鼻祖

莊子:戰國時人,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老子哲學繼承者,學問淵博,著《莊子》十萬餘言,即《南華真經》,分為內篇,外篇,雜篇,共52篇,現存33 篇,唐玄宗封他為“南華真人”,宋徽宗時封他為“徽妙方能真君”。

道教和道家的鼻祖

鬼谷子:戰國時期思想家,楚國人。因長期隱居穎川陽城(今河南登封縣內)的鬼谷山,故鬼谷子,著有《鬼谷子》一書,是中國相學的創始人。

道教和道家的鼻祖

徐福:秦時方士,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家,探險家,琅砑人(今山東膠南,諸成一帶),是道家醫學的創始人。

 

道教和道家的鼻祖

 東方朔:西漢方士,字曼青,西漢時平厭次(今山東陵縣)人。著有《神異經》,《海內十洲記》等書,精通道家命相學,醫藥學。人稱“仙人”。

  張道陵:東漢人。他是中國本土宗教—道教創始人,東漢沛國豐人(今江豐縣)是中國道教史上著名的張天師。

道教和道家的鼻祖

  葛洪:東晉著名道士,人稱葛仙翁,丹陽旬容人(今江蘇境內)著有《抱朴子》一書,共70篇,主要記載煉丹的方法。對我國化學,醫學,製藥學有一定的貢獻。

 

道教和道家的鼻祖

 王重陽:金代著名道士,陝西咸陽人,是道教中全真教的創始人,著有《明陽立教十五論》,是道教養生學的倡導者。

道教和道家的鼻祖

  張三丰:明代著名道士,武當派創始人,冀川寥陽人(今河北)精通丹術,著有《全丹玄要》三篇。《道藏輯要》中收錄生人所編《張三丰先生全集》對道教武術和道教音樂作出重要貢獻。

道教和道家的鼻祖

道教四大天師

"四大天師"分別是張道陵、葛玄、薩守堅、許旌陽,為玉皇大帝通明宮的四位尊神。天師之名,始見於《莊子 徐無鬼》文日:「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實指尊敬之辭,然天師之名即源於此。「天師」之號始稱張道陵的,最早見於《晉書 郝超傳》。

/ 張道陵本名張陵(34-157年),字輔漢,道教稱為祖天師。他是漢代張魯的爺爺,是道教的創始人。

道教和道家的鼻祖

/ 葛玄(164-244):字孝先,葛家道創始人,為道教靈寶派祖師。被尊稱為葛天師。漢族,丹陽郡句容(今屬江蘇)人,葛洪之從祖父(祖父之兄)。《抱朴子·金丹篇》稱曾從左慈學道,受《太清丹經》、《黃帝九鼎神丹經》、《金液丹經》等道經,於合皂山(今江西樟樹市境內)修道。後遨遊山川,周旋於括蒼、南嶽、羅浮諸山。後漢室傾覆,三國戰亂,於是刪集《靈寶經誥》,精心研誦"上清"、"靈寶"諸部真經;曾囑其弟子鄭隱,在他死後將"上清"、"三洞"、"靈寶"中盟諸品經籙付閣皂宗壇及家門弟子,世世籙傳。

道教和道家的鼻祖

/ 薩天師又稱薩真人,中國民間信仰的神仙之一。崇恩真君。是宋代著名道士,號全陽子。一說為蜀西河(今四川郫縣唐昌鎮)人,一說南華(南華山今廣東曲江縣南,南華山在今山東東明縣東南)人。元趙道一《歷世真仙體道通鑑》雲:"自稱汾陽薩客。"相傳薩守堅以法陣玉樞火府天將王靈官,收其為部將,傳其符籙秘訣。然而在中國民間王靈官的名聲遠遠要比其師響亮。

道教和道家的鼻祖

/ 許天師,為晉代道人許遜,字敬之,號旌陽,南昌(今江西)人,又稱"許真君"。許遜生於吳赤烏(238-251年)二年(239年)正月二十八日,在南宋時被淨明道奉為祖師。按《十二真君傳》:"許真君名遜,字敬之,本汝南人也。祖琰、父肅,世幕至道。"《三教源流授神大全》載,許遜生於吳赤烏(238-251年)二年(239年)正月廿八日,其母先夢金風銜珠,墜落懷中,遂受孕而生。弱冠之年,其事師大洞真君吳猛,受三清之法,博通經史,明天文、地理,歷律、五行、讖緯之書,更喜歡神仙修煉之事。

張陵創立道教始末

道教和道家的鼻祖

張陵一生的活動,概括起來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一、早期活動;二、為創教作準備;三、創教;四、傳教。

張陵出生於沛國豐(今江蘇豐縣)一個信仰黃帝老子的世家,一說為西漢留侯張良的後裔。公元98年的永平十年張陵與弟子王長、趙升等繞開洛陽乘舟入今江西鄱陽湖,上雲錦山,並傳黃帝九鼎丹法,在雲錦山修煉外丹黃白朮,歷三年煉成太清神丹,之後又煉成九鼎神丹,即所稱“龍虎太丹”,傳說龍虎大丹煉成後,山顯龍虎之形的瑞應,遂改雲錦山為龍虎山,公元126年,鶴髮童顏的張陵率弟子數人山龍虎山輾轉長安,翻越秦嶺經古棧金牛道入蜀。

張陵入蜀之後,首先在今大邑縣境內的鶴鳴山積極為創教作準備。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因素:——是巴蜀從上古以來受到代表東方文化的楚文化的影響極深,楚文化中巫文化(或稱鬼道文化)在東漢張陵創教之前已經形成巫教社團;二是張陵要與從戰國時楚國就已經鳳靡“淫祀”並影響巴蜀的巫教抗衡,必須積極為創教前作思想教理準備,在創教前後,他先後撰寫完成了《老子想爾注》、《黃書》、《道書》、《二十四圖》等二十四道書,並以符水等治病,發展教徒。

張陵剛移居青城山天師洞的一個黃昏,與青城山一帶分為八部鬼帥的巫教社團鬥法。他在裝扮上一是穿黃色道袍,佩劍,持印與戴符,之後被稱為天師劍、天師印、天師符,成為天師道傳教的最重要嫡傳信物。青城山一帶的巫教八部鬼帥、六大魔王鬥法失敗後,被禾師道改造與同化,如今青城山上的“降魔石”、“擲筆槽”、“洗心池”等,就是當時鬥法之後的傳說。不過天師五斗米道在巴蜀等傳道的過程中,也有一段與巫教鬼道相互影響滲透的過程。特別是張陵主子張魯據漢中政教合一30年。

張陵在青城山站穩腳跟後,便開始了以巴蜀為中心的二十四治的傳教活動和建立天師五斗米道的宗教社團組織。

建治之後,張陵受西漢卜洲三島傳說的啟發,構想出道教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所謂的洞天福地遍佈中國傳說中的修道大小名山。併為天師道制定朝禮,祭祀的黃色道服,並親自擬定法篆傳授制度,道戒律條等。

中國道教在東漢時太平道因“黃巾起義”失敗受到嚴重打擊轉入傳教的低潮,幹家道和李家道都是家庭道影響範圍和影響力較小,只有張陵的天師五斗米道自創教以來道脈不斷,影響及東南亞和一些西方國家,成為中國傳統的宗教。

道教和道家的鼻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