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被判凌迟的人,为何不咬舌自尽?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

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当中,留下来了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文化,当然,也有许多别的东西,就比如说古代为了使犯人招供或者惩罚罪犯的各种酷刑。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就有很多骇人听闻的肉刑,比如挖膝盖,割鼻子,割掉生殖器等等,更惨烈的还有凌迟之刑和腰斩之刑。

古代被判凌迟的人,为何不咬舌自尽?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

而其中最惨无人道的莫过于凌迟。凌迟,即民间所说的“千刀万剐”,在元、明、清三代都是法定刑,共需要用3357刀,并且要在最后一刀,也就是第3357刀,要将罪犯刺死,才是凌迟成功。这种酷刑想想都觉得瘆得慌。而且到了宋朝时还正式列入了法典,像南宋初年起兵造反的史斌,以及后来明朝的蓟辽督师袁崇焕、太平天国的翼王石达开等都受过这种酷刑。

古代被判凌迟的人,为何不咬舌自尽?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

明朝的大太监刘瑾就因为作恶多端,被割了3000多刀,为了怕他死的太早数量不够,刽子手中途还喂了他一碗小米粥。人们都想着这种刑法这么残酷,为什么犯人不选择自杀呢?总好过活受罪吧?

古代被判凌迟的人,为何不咬舌自尽?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一是因为古代能被判处凌迟的犯人,大多数将生死都不放在眼里,就是那种将生死置之度外,也无所谓怎么个死法。但是对于那种凌迟处死却是贪生怕死之徒的,一个字——难。

古代被判凌迟的人,为何不咬舌自尽?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

对于这种人想自杀,基本上不存在的。在古代凡是重刑犯,往往有木枷、脚镣,等于说四肢都被控制住了。而且狱卒会给人犯提供较好的饮食,确保体力。此外,还会准备镇痛散,以确保对方不会因为惊吓而猝亡。咬舌自尽可以算是一个自尽的方法,但是成功率太低,不要没死成,还多一层痛。看到古代人的刑法,真是让人听了都发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