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的后裔寿山为何会成为满族人,还加入了正白旗?

亻睹mU536809


近日,有网友提问:明朝抗清名将袁崇焕的后代袁寿山为何会成为满族人?还加入了正白旗,成为清军的黑龙江将军。作为抗清名将的后人怎么能加入满族呢?

1、袁崇焕有后人留存于世吗

袁崇焕究竟有没有留下后人?对于这个问题,来看看《明史》是怎么记载的:

“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袁崇焕被在闹市凌迟而死。其兄弟、妻子被流放3000里,抄没他的家。袁崇焕无子,家中无多余钱财,天下人都认为他死得很冤。

《明史》明确指出“袁崇焕无子”。那么,自称袁崇焕后人的清将袁寿山的来历是什么?对此《清史稿》有记载:

“富明阿,字治安,袁氏,汉军正白旗人,明兵部尚书崇焕裔孙。崇焕裔死,家流寓汝宁,有子文弼,从军有功,编入宁古塔汉军。五传至富明阿。”

这段记载同样明确指出:袁崇焕死后,族人流放,寓居在汝宁。袁崇焕儿子袁文弼加入清军,因军功被编入满军宁古塔的汉军队伍中。其五世孙富明阿,字治安,袁氏,是清八旗中汉军正白旗人。

对于《清史稿》的记载有学者提出过质疑,认为乾隆曾感叹袁崇焕的忠义,让人寻访他的后人。只找到其堂弟的五世孙袁文柄,并选补为八九品小官。这意味着袁崇焕已断绝子嗣,清朝出现的袁家后人只是他的近亲而已。

2、袁文弼、富明阿经历了什么

根据《清史稿》说法,一切都是从袁文弼开始的。而《明史》说袁崇焕无子,这个袁文弼何来?现代学者研究认为,袁崇焕出任辽东巡抚后,曾在宁远纳二妾,其中一妾在袁崇焕死时已怀有身孕,也就是说袁文弼是袁崇焕的遗腹子。

袁文弼是如何加入父亲死敌清军阵营的?史料没有记载,《清史稿》记载了其五世孙富明阿的事迹:最初出征喀什噶尔,因功屡获升迁。咸丰三年,与钦差大臣琦善征扬州,受枪伤,裹伤战斗。咸丰四年,因功被赐花翎。

此后,直到咸丰十一年,富明阿年年征战,年年立功,授副都统、加头品顶戴、授宁古塔副都统……咸丰九年,富明阿被太平天国军偷袭,身受12处创伤,医治后身残。同治五年被授予吉林将军,光绪八年病死,谥号“威勤”。

3、袁寿山因抗俄失败自杀

袁寿山是富明阿的儿子。光绪二十年日军兵犯奉天,他主动要求上前线,与其弟袁永山先后收复草河岭,攻下连山关。后被日军援兵截杀,袁永山阵亡,袁寿山受重伤。伤好后统领镇边军马队。

次年攻打海城时率70名骑兵侦察,在汤冈子遇日军,双方激战,子弹打进右腹,从左臀穿出,奋力死战,最终返回部队,浑身鲜血缕缕。因功升知府,赏花翎。光绪二十三年,任镇边军左路统领,改迁到黑龙江城,后为黑龙江副都统。

光绪二十四年募兵15营,从上海购来武器,在长崎、海参崴、伯利循沿海守卫备战。操练新军成功后,奉命统率。光绪二十六年夏,义和拳事起,俄军数千人声称保护哈尔滨铁道,集兵在海兰泡,要求借道入境。

袁寿山说,我如果答应借道,是没有民族大义!于是拒绝,同时命各部严阵以待,通告俄军不要进军,说自己可承担保护哈尔滨铁路的责任。而俄军已分兵前进,哈尔滨铁路中国工人倡议罢工,抗议俄军入境。

袁寿山下令“保铁路,护难民,全睦谊,违者杀无赦!”并约见富拉尔基的监工盖尔肖甫与其面谈,但盖尔肖甫击杀工人趁夜逃走。袁寿山于是加强出境俄民的盘查,而俄军继续进兵,先后攻入爱珲、黑河屯,华人渡水而逃,尸横江面。

此后呼伦贝尔告急,袁寿山令吉林将军长顺共同守卫哈尔滨,并给哈尔滨铁路俄方的总监工说,如果俄军罢兵,愿以全家作人质担保。当时各路守军都战败,北路统领崇玉,营官德春、瑞昌;西路统领保全,东路营官保林都阵亡,俄军逼进齐齐哈尔。

袁寿山派程德全和议,自已遵守“军覆则死”诺言,先让妻子、儿媳自杀,写下遗书并致书俄军将领,劝说对方攻下城市后不要杀戮中国民众。随后穿好衣冠,吞金自杀,主动躺进棺材里。

但过了许久,袁寿山仍有意识。发现自己没死,他大呼属下用枪打死自己,属下不忍下手,扣动扳机时手指颤抖,子弹击中他的左肋部。发现自己还没死,袁寿山大呼属于枪击自己的小腹,仍旧不死。再次大呼,属下只好又一次扣动扳机,终于把他打死。

4、袁寿山的后人去了哪里?

袁寿山死后,最初认为他“妄开边衅”而被剥夺生前待遇。后来总督徐世昌请求恢复袁寿山的职务,最终授予骑都尉兼云骑尉,可以世袭,并建祠纪念。史载,袁寿山育有两子一女,长子袁庆恩。

据传,袁寿山的外室育有一女名叫袁寿懿,后来成为张作霖的第五房姨太。袁庆恩,字少峰,1927年被北洋政府授予陆军少将。1928年任东北处所保安委员会委员、黑龙江马队第一旅旅长。后任东北盟旗处处长、暂编黑龙江陆军骑兵第一旅旅长。1947年病逝于齐齐哈尔市,终年62岁。

袁崇焕作为抗清名将,最终被崇祯凌迟处死,历来对他的评价都不一致,尤其是他杀毛文龙之举更是倍受争议。不过有一个事实却是令人深思:毛文龙的后人在清朝立国后归隐民间,彻底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袁崇焕后人成为清朝的大臣……

但是,袁寿山抗日抗俄的英勇故事,至今读来令人感慨万千。袁崇焕如果地下有知,应该可以心安了,不管后人的身份如何变化,忠勇护国的心志一直都在。

这就足够了!


指动济南


清末的黑龙江将军寿山确实是明朝名将袁崇焕的后裔,而且寿山和弟弟永山都在清末反抗外敌入侵的战争中牺牲。

明代抗清名将袁崇焕被明王朝处死后,其家族流落到河南汝宁府一带,清军入关之后,袁崇焕家族被清廷照顾,袁崇焕之子(一说为妾生,一说为过继的嗣子)袁文弼加入清军,因作战有功,编入宁古塔汉军正白旗,从此袁崇焕家族就成为旗人。

清末的黑龙江将军寿山是袁崇焕第七代孙,其父亲富明阿(汉名袁世福)是清王朝的吉林将军,曾参加剿灭太平天国的战争。富明阿1892年去世后,长子寿山袭骑都尉职,在北京任官,寿山的弟弟永山袭三等侍卫,在东北镇边军任职,历任营官、马队统领等职务。

甲午战争爆发后,作为袁崇焕子孙的寿山、永山均投身前敌,在黑龙江将军伊克唐阿麾下,参加了1894年末至1895年初东北战场上的鸭绿江战役、千山战役等战斗。千山战役期间,寿山、永山领军反攻日军占领的凤凰城,兵败后,永山力战捐躯,阵亡时年仅27岁,死后清廷谥壮愍,在奉天设专祠祭祀。

寿山在甲午战争后任镇边军统领,驻扎瑷珲。1899年任瑷珲都统,帮办黑龙江军务。1900年,署理黑龙江将军,同年俄国利用中国发生庚子之变的机会,出兵侵入中国东北,占领了哈尔滨等城市,寿山调动黑龙江清军,于入侵的俄军据战。齐齐哈尔失守后,寿山拒绝俄国的劝降,以手枪自杀,壮烈殉国。


海研会


网上有段文字流传甚广,是这么写的,“富明阿的身世来由,绝不是孤证,也不是重复引证、互相转录。除《清史稿》及张江裁编纂的《袁督师遗事汇辑》外,在不同地区的地方志以及当时人笔记中,都有着差不多的记载。记载富明阿身世的地方志,至少有一北一南两种,如光绪年重修的《吉林通志》和康熙年间广东编修的《东挽(莞)县志》,其他笔记如杨钟羲的《雪桥诗话余集》,魏毓兰的《龙城旧闻》,还有黑龙江省至今尚在的《江宁将军富明阿去思碑》、缪荃荪《艺风堂文集外篇》中《吉林将军富明阿碑》、缪荃荪辑《续碑传集》中屠寄所撰的《袁富将军战略》、齐齐哈尔市的《御赐富将军碑》等碑文、拓片中,均记有此事。而这些天南海北的记载中,都一致说富明阿是袁督师的六世孙,来由也都说是出自督师遗腹子袁文弼”。

乍一看,文献颇多,但细究一下就有点似是而非了。《江宁将军富明阿去思碑》,《吉林将军富明阿碑》,《御赐富将军碑》等等碑文,显然是为纪念富明阿所作。富明阿同治三年署江宁将军(1864年),五年(1866年)起授吉林将军,光绪八年(1882年),卒,这些碑文自然不可能早于1864年,从习惯上讲,甚至要晚于1882年,那么从时间来看,这些碑文简直可以说根本就是当代人的作品,地点又全在东北富明阿的家乡或驻地,自然要尊重、甚至宣扬其本人的意愿,这样的碑文能证明什么呢?

杨钟羲的《雪桥诗话余集》又是怎么记录的呢,“富治庵将军明阿,汉军袁氏,籍黑龙江,为明督师崇焕六世孙。”完了,无凭无据,多一句话都没有。倒是文中提到富明阿“庚午归田,年届八十”,庚午年是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这样倒推富明阿大约生于1790年,如此他1882年卒, 享年92岁?还真是高寿。要特别说明的是, 杨钟羲、魏毓兰并非古人,都是清朝遗老,也是近代人。

那所谓一南一北两种地方志呢?先看《吉林通志》,其人物志里根本没有富明阿的传,全本共有35处提到富明阿,基本都是他任职期间的政绩,练兵、剿匪、办学、修庙,富大人确是好官,但是没有一处提到他与袁督师有何关系,不知为何拿来举证。康熙年的《东挽(莞)县志》呢?遗憾,没找到,找到一本嘉庆三年的《东莞县志》,人物志里有袁崇焕,完全照抄《明史·袁崇焕传》,没有提到有遗腹子入汉军旗的事。推想起来,康熙年间的《东挽(莞)县志》根本不可能有这样的记录,否则乾隆年间寻找督师后裔时,这种白纸黑字的记录,怎么可能不去查证呢?若是真有袁氏后人入了汉军旗,势必大书特书才对,哪有提也不提的道理。民国时的《东莞县志》倒是讲“袁督师无子,相传下狱定罪后,其妾生一子,匿都城民间,大兵入关,为满洲某所得,隶籍于旗”,并没讲此子叫做袁文弼,而袁崇焕的妾在袁死后,既不南下托庇于袁氏宗族,也不出关投奔祖大寿,居然藏匿督师血脉于“都城”,难道真是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简直不可思议!

影响最大的,是民国时张江裁辑录的《袁督师遗事汇辑》卷五《袁督师后裔考》,此文被反复引用、转发。但我估计,实际上有耐心真读一读原文的很少,甚至也没人注意到该文是张江裁“辑录”,并不是张江裁著,其实文章是一位叫张次溪的后辈所写,张江裁只是为其作序。

序,又是怎么作的呢?开篇先讲由来,说袁督师的同乡张篁溪深感督师之冤,其子张次溪(不知这爷俩名字是怎么起得,跟哥俩似的)继承父志,近来得到屠君敬山(屠寄)写的《袁富将军战略》一文,大喜,他认为屠敬山曾经与富明阿之子寿山共事,必定是寿山亲口讲述的,所以肯定真实,特做《督师后裔考》一文,请张江裁做序。

那么作者张次溪仔细考证过吗?文章前半篇同样是《剖肝录》、《崇祯长编》、《明史》、《东华录》、《清高宗实录》这些大家常见的内容,后半篇开始讲述富明阿。首先讲《东莞县志》里记载,新安陈国泰听富明阿亲口说过他是督师之后,粤东驻防崔永安也听寿山自己讲过家史,这些都与屠寄讲的可以相互验证,所以不是孤证!这叫不是孤证吗?张次溪明知屠寄和寿山是同僚啊,他自己都说过屠寄也是听寿山自己讲的,既然都是寿山自己讲的,怎么能互相验证呢?

然后张次溪就完全站在富明阿即是督师后裔的立场上进行推论,得出袁文弼是康熙三年(1664)抵达古宁塔,袁氏是康熙二十三年从征雅克萨后,移居黑龙江的,然后列出了富明阿家传顺序为:袁文弼--袁尔汉--袁贵--袁常在--袁赶,袁赶有三子:袁世有、袁世宽、袁世福。袁世福就是富明阿。全文就是这么验证的。不过,最后该文也提到,“以上事迹,只一见诸屠寄《袁富将军战略》,它书未及。”也就是说,事实上,这种说法就是寿山自己传出来的,没有其他记载。

那么张江裁为其做序,他是表示赞同吗?张江裁在序里说“余于此有愿商榷者焉。”张老先生愿意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张举例说,屠寄在文章提到讲督师死后,家属流寓汝宁,而次溪你还曾经听到伦哲如转述过另一种说法,就是屠寄还曾听寿山亲口讲督师死后,妻子亡命依于祖大寿,降清入旗。那这两种入旗说,屠寄著书时为什么只选第一种呢?是因为祖大寿及其部属皆编入正黄旗汉军,如果督师遗属真是随祖大寿降清的,怎么可能编入正白旗汉军?由此可见,屠寄写书是很认真的。好像话里有话啊,张老先生是在夸屠寄吗?还是在怀疑寿山讲的话靠不靠谱?

然后张老先生又举例,《明史》以前,世人极少知道皇太极设反间计之说,但是黄宗羲的《大学士机山钱公神道碑》里却早就讲过,说是范文程献计与努尔哈赤,行反间计,随后又赶上阉党余孽为了置钱龙锡于之死地,才构陷袁,钱二人,导致袁督师身亡。黄宗羲此文,时间、人物错乱,完全没有道理,而且此文写在康熙三十年,此时《明史》开馆已愈十年,只是因为还未彻底定稿,所以有些似是而非的传闻也不奇怪,好像很真实,其实呢,不可随便相信。这是在说以黄梨洲此等大学问家尚且犯此等错误,其他人的文章就那么可信吗?

张江裁最后又讲,明清之际的仇恨毕竟已经久远,富明阿家族保家卫国无愧家风,如果能仔细考察一下富明阿家的族谱牒,那就真的没有遗憾了。《清史稿》就是取材于屠寄的《袁富将军战略》,张在“叙”里讲过,他正在校刻清史稿,所以屠寄这篇文章,他肯定比张次溪读过的早)。

不知道大家是怎么理解的,反正我读完序后,觉得张江裁对此文的态度其实是大不以为然的。可笑还有人居然口口声声,经张江裁考据,如何如何……

最后补上《清史稿》,“富明阿,字治安,袁氏,汉军正白旗人,明兵部尚书崇焕裔孙。崇焕冤死,家流寓汝宁,有子文弼,从军有功,编入宁古塔汉军。五传至富明阿,以马甲从征喀什噶尔,授骁骑校,洊升参领。”也就是张江裁说的,出于屠寄文。

既然文献不是那么可靠,那么我们简单的来推测一下,有没有可能存在袁文弼这么个遗腹子呢?崇祯二年十月二十九,袁崇焕自宁远往山海关,于中夜所(大概是指中后所,因为周文郁讲十一月朔,督师过前屯)得知后金绕道入关,立即火速赶往山海关召集军事会议,十一月初四发兵入关赴援,一路急行军,于初十至蓟州,堵截失利,再急趋京师,十七日抵左安门,二十日于广渠门与后金激战,后于十二月初一,被崇祯当庭下锦衣卫狱,至第二年(崇祯三年)八月十六凌迟处死,前后九个半月,共计284天,刚好一个完整的孕期。如此紧张的军事行动,督师断不会携小妾随军(连步军都没及时赶到,行军速度可见一般),所以既然是遗腹子,只能在督师离宁远前受孕,那么出生日期最迟就在督师受刑后几日。

余大成在《剖肝录》里讲,“家口在辽者,徒流浙,复改黔;在籍者流闽。”督师有家人在辽吗?其母、弟、妻、女(子?)此时皆在广东,有据可查,好像没有人在辽啊,但是先“流浙,复改黔”,分明有人被流放了,难道就是这个妾?如果这个妾真是督师受刑后几日产子,甚至是之前,此时被流放,她哪有机会“流寓汝宁”?孩子更加不可能有机会去“匿都城民间”?余大成又怎么可能不知道有这么个遗腹子?

如果袁文弼真的是督师的遗腹子,那他必定生于1630年,而富明阿生于1790年,两者相距160年,只传了5代人,每代人平均都要32岁以后生子,放在今天也绝对是晚育模范,在古代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而且袁家下一辈中字是“兆”,而那个“嫡堂弟”中字是“文”,即使督师的遗腹子使为掩人耳目不叫兆,也不该跟其叔同字辈,岂有叫袁“文”弼的道理?

如此看来,富明阿虽然不敢说绝对不是,但是基本也可以断定不是督师的后裔。真是可惜,十分可惜。


谈剑冷觉秋


寿山是汉军正白旗,属于汉八旗,不是满八旗。寿山这个袁崇焕后裔的身份,多半是攀附。

满族这个民族概念其实比较混乱,寿山被定义被满族是当代民族政策下满族概念不断演化的结果。辛亥革命时代汉军旗纷纷自称是汉人,49年后政策演变,做少数民族在中国有更多优势,有条件的人尽量会把民族身份弄成少数民族。汉八旗出身的人现在基本也都成了满族,说寿山是满族也说得过去。

寿山家族是其父亲富明阿那一辈才发迹的,此前几辈人籍籍无名,地位不高。富明阿本人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发迹,家族才自此兴盛。富明阿官做大以后,自称是袁崇焕六世孙。具体的说法是袁崇焕死后有个儿子袁文弼在袁崇焕死后加入清军后成为汉军旗人,做了清廷的奴才,传了五代人后到富明阿这一辈靠在镇压太平天国中的残酷屠戮出了个大官。

(富明阿)

富明阿自称袁崇焕后裔,基本可以确定是发迹后找个名人做祖宗的攀附,这在明清时代是个很常见的现象。明清时代,甚至有专门帮人修家谱时攀附个名人的谱师。

乾隆时代最终定稿的《明史》,记载的也是袁崇焕无子。袁崇焕的现象,很大程度是被乾隆皇帝鼓吹上去的。乾隆皇帝曾经还专门找过袁崇焕的后代,这时候富明阿的祖辈可没站出来宣称自己是袁崇焕后裔。袁崇焕后裔之说,只能是富明阿发迹后才攀附上去的。


仁勇校尉


寿山将军,正白旗汉军袁氏。吉林将军富明阿将军之子,与弟永山参加过甲午战争,寿山任步兵统领,永山任马队统领导,兄弟俩在战争中履立战功,并击毙多名日军军官。后永山在收复凤凰城的战斗中壮烈殉国,清廷谥其为壮愍,并在奉天建祠纪念。寿山在永山牺牲后统领步兵和马队,履立战功,尤其是马队,令日军畏惧。战后寿山出任黑龙江将军。
寿山在黑龙江将军任上,也是勤勉于边防,招募流民,训练军队。八国联军侵华后,沙俄入侵江东六十四屯,寿山令副都统凤翔(汉军杨氏)率兵渡江抗击沙俄,并搜集船只渡江接回难民。后沙俄侵入黑龙江,粉碎了清军层层抵抗,直逼省城齐齐哈尔。寿山践行“军覆则死”的誓言,自戕殉国。后经东三省总督徐世昌陈情,清廷复其原职,附祠其父富明阿祠。


关于
寿山将军为袁崇焕之后,最早出自其父富明阿将军。富明阿将军为黑龙江驻防,以马甲从军,因平定长毛有功官至正红旗汉军都统、江宁将军、吉林将军。去世后得到清廷的优恤,谥威勤。其子寿山、永山也都在抗击外侮的战斗中殉国,堪称忠烈。而且,关于富明阿为袁崇焕后裔的,以我目前的了解都是从富明阿那会儿开始的,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最早出自《东挽(莞)县志》,《清史稿》估计也是引用了《东挽县志》的说法。
袁崇焕身后事如今也是一笔糊涂账

《东挽县志》记载:新安陈国泰尝与人言,昔在江南军营时,参领富明阿问:“新安与莞县邻,督师宗裔如何?”答以“督师祖茔去敝乡不远,清明、重九,敝乡代为祭扫,盖无宗裔矣!”富闻之,次日,即与通谱,密语曰:“余督师几世孙也,尔祀我祖,与兄弟何异?宜告乡人好为之!”这里的通谱可以视为富明阿与陈国泰结为异姓兄弟。不过,关于《东挽县志》的这段记载,如今已不可考。不过可以推测,关于富明阿与陈国泰这段记载,也是关于富明阿为袁崇焕后裔的出处。我对富明阿为袁崇焕之后裔的说法,一直是怀疑的,因为无法排除《东挽县志》的编撰者为了攀附名人而造假。毕竟富明阿不仅官至江宁、吉林将军,还统领过清廷的神机营;其子寿山、永山也都在反抗日本、沙俄侵略的战争中战功卓著且都壮烈殉国,尤其是永山,殉国更为壮烈,其在甲午战争中“无不怒马当先,摧坚执锐”,身负重伤后仍然持枪射击,“口喃喃嘱兵勇好辅寿山杀贼而逝”。所以,攀附富明阿一脉可以为东莞获得更多的名人效应。另外据我所知,清朝能够驻防东北的汉军人员,大部分都是清朝入关前的“陈汉军”旗人,这也大大降低了这一说法的可信度。不过富明阿之后裔据我所知也有不少接受了这一说法,同样是攀附名人嘛,谁让袁崇焕有那句“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的诗句。


北洋海军陆战队


张岱在《石匮记》中记载:“其妻与其弟流放三千里,崇焕无子,家无余财,故天下人为之鸣冤 ----请问这提问者袁崇焕的后裔从何而来的,或者除了你的键盘还有什么史料来推翻张岱的记载(奉《窃明》和《明朝那些事儿》为史书的满遗家奴袁黑们就不要借毛文龙的死为你们那些被红衣大炮轰死的祖宗们愤愤不平而抹黑袁崇焕发言了)


Mr杜Wy


这是现代民族划分的结果,而且完成了很多人错误的认知,认为满洲族也就是满族是一个单一民族,严格意义上不全是!

回答这个问题其实还是得从八旗制度入手,大清皇朝是以八旗军来统治全国,但是大多数人口中的满清并不是单纯的以民族统治,八旗军更像现在的政党,只是他是以血统来确认资格,而不是思想和党性!

如果说满洲族构成有点复杂,民族也比较多,比如东北的俄罗斯族,鄂伦春族,满族,蒙古族,汉族等北方民族共同构成了满洲族,之后又出现了蒙古八旗和汉八旗!他们都是旗人,都是国家权利的构成者!

市面上流传的关于很多满族和清朝的事有杜撰的,还有些添油加醋,这些东西都是很片面的!再加上上个世纪初革命的需要,必须构建出一个现实反面的敌人,所以满清就实质化了!

很可笑的是现在不明就里的明粉怼天怼地怼空气,沾到满清就来个满清误我三百年,恨不得都杀了才解恨!不知道他们祖上有没有汉军旗的,话说回来,如果后世子孙如果这么没文化,不知道他们会不会后悔!

还有就是所谓满汉蒙藏实质的划分也没多久,也就一百年,纯粹就是为了政权,跟平民没什么关系!

以今观古,不可取!历史真不是谁都能评论的!


用户3214556909714


黑龙江将军寿山非袁崇焕后人,乃其妄攀名门,自抬身价者。崇焕,东莞人,一说广西藤县人。崇焕冤死于北京,时其妻黄氏正在东莞老家侍奉八十余岁的婆母叶氏,妾阮氏随军居宁远督师府。其妻黄氏早年育一子,早夭;妾阮氏育二女,崇焕死时,长六岁,幼仅三岁,阮氏无子。此外,崇焕别无其他妾氏。谓崇焕身陷狱中其妾其正有孕,遂逃至关外祖大寿军中,产下一子袁文弼之说法纯属无稽之谈。崇焕遇害,其兄弟妻女俱被流放至云南、福建一带。据有关资料记载,崇焕遇害,其在宁远督师府之家口妾阮氏及二幼女,侄兆晰,仆人、义妇等俱被辽东巡抚拘押,得思宗崇祯旨令被流放二千里,在云南广西府维摩州拘管。而在崇焕东莞老家,其妻黄氏闻崇焕死讯,亦投水而死。说袁崇焕家属流寓河南汝宁,更是胡说八道。袁崇焕的子辈排序亦非”文“字辈,乃是”兆“字辈,崇焕弟崇煜有子名”兆基“,另有侄兆晰,同辈族子名”兆成”,这”文“字辈之袁姓之人确实与袁崇焕即不同源,又不同祖,乃是八杆子打不着的”陌路人“。其实,要搞清袁崇焕的子女状况,查阅一下相关史料不算难,现在的信息这么发达,可奇怪的是,现在竟然还有这么多人在相信寿山的”鬼话“,这也在另一方面反映了某些袁黑们的本来面目,他们只看现象,不看实质;只喜欢抹黑,不论是非的嘴脸!另,揣测寿山之袁姓族属当与袁世凯相近,袁世凯之祖上确有”文”字辈者。袁世凯称帝时,亦曾冒称为袁崇焕之后。寿山与袁世凯皆是河南人。


手机用户25853910923


旗人并不等于满人,只说明在旗。在旗说明你在编,相当于现在拥有的军籍,旗属于早期入关前满清军队的一个大的编制单位,以满人为主的旗叫满旗、以汉人为主的旗叫汉旗,以蒙古人为主的旗叫蒙古旗。在旗的旗人中,甚至还有归顺的俄罗斯人,他们都统称为旗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