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3》看的太心塞了?快来读几本美食书治愈下

《舌尖3》看的太心塞了?快来读几本美食书治愈下

盼望着,盼望着,春节来了,《舌尖3》的脚步近了。虽然在第三季里整个原制作班组几乎全换,但广大观众出于对《舌尖》系列和对美食的爱,依旧守在电视电脑前不忍离开。

但有时候,有时候,我不相信片子那么丑,丑得应了歌词里说的,相聚离开都有时候 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在《舌尖3》得分狂跌不止之际,让我们一起看几本有意思的美食书籍治愈一下。

鲁迅先生批评过国人的十景病,凡事总是搞的程式化严重,是病,得治。话虽如此说,但这许多年过去了,也没见好多少,比如南*北*的标榜方式,从鲁迅时代画坛的南张北溥,到金庸笔下的南慕容北乔峰,南北分界,自古有之。画坛如是,文坛如是,食坛也有些亦复如是。人分南北,菜亦分南北,甚至本应是无地域差别的美食作家笔下那些作品也有些南北分界的调调。

虽不至因甜咸粽子、甜咸豆浆打架,但说到吃时也都有些自说自话。

无他,可能是因为中国太大,南北菜系的差异也太大,所以北方作家说起卤煮、豆汁口舌流涎、津津有味,南方作家一见之下却是几欲掩鼻。而同样的,南方作家,尤其是广东福建、香港台湾一带的食家们,说起南北杏、龙骨一类食材,北方作家皆表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不知所然。

下面我们试以南北为界,列举下几位美食作家那些关于美食的书籍。

《舌尖3》看的太心塞了?快来读几本美食书治愈下

一、南方系。

1、蔡澜。

无论论名头还是讲年纪,蔡老先生都应以首位相居。蔡澜与金庸、黄沾、倪匡并称"香港四大才子",有"食神"美称。笔下功夫自是了得,为吃走遍全球,笔下亦写遍全球,难怪《舌尖》剧组前两季都请蔡老先生担任顾问。其所著《蔡澜谈吃》已出数个系列,举凡亚洲、欧洲、中国、日本,全部走透透,几年前还曾多次组织蔡澜美食旅游团带团前往世界各著名食材出产地游览兼本尝美食,在吃喝一道上可称得上是行家里手。其著名专栏文章,数尽天下美食,写成“死前必吃”清单,食界闻名。只不过蔡老先生因是香港人,也不免有些上面所说南北差异的问题,比如他笔下常写到一些广东特有食材,看的北方人民懞懞然,而当其提到北方菜时,有些地方又令我辈觉得有些奇哉怪也了。

2、沈宏非。同样身为《舌尖》前两季顾问的沈宏非,江湖上皆称之为沈爷,出生于上海,暨南大学新闻系毕业的沈宏非曾于广州、北京、香港等地从事媒体工作。可称走遍天下、食遍南北,曾经是《南方周末》最贵的专栏作家,2003年时即以创下5元每字的身价,当时号称全国最贵专栏写手,其文采可见一斑。著有《写食主义》、《发现广州餐厅》、《食相报告》、《思想工作》、《饮食男女》、《大熊猫看小电影》等。

3、殳俏。

身为一位上海出生的美女作家,殳俏笔下的菜色带有明显的海派风格。2007年出版了以记录自己日常做菜心得的《煮妇日记》一举成名后,一发不可收。几年间出版文集《人和食物是平等的》、《吃,吃的笑》、《贪食纪》等。由其小说《双食记》改编的同名电影于2008年上映,让更多人知道了这位美女作家。做为一位懂吃会做的美食女作家,殳俏写起各种美食来显得格外细致入微,在她笔下,做饭是一件生动而有趣的事情,即使是普通而又家常的葱油也精致如艺术品:本是青翠婉约的一把小葱,不怀世故的女孩子一般,拌豆腐、佐鱼鸡,都能于顾全大局中,隐约透出一种天真烂漫,让人领略细细清香。但由小葱变葱油,却要经历一个残酷的过程,仿佛是有只黑手强行将她推入社会,经历染缸,又再炼狱,一清二白的小葱,在这混迹天涯的路途中成色已转变了七分,未及成炭,却也是焦黑锃亮,面目全非了。但此时,你再嗅一下锅中金黄剔透的葱油,已经是种侠骨铮铮的奇香。

《舌尖3》看的太心塞了?快来读几本美食书治愈下

二、北方系。

4、董克平

说过三位南方系背景的作家,再讲讲北方才子。

先来说说北大哲学系才子董克平,同样曾担任过《舌尖上的中国》美食顾问的董先生,也是一位美食专栏作者,著名美食评论家。还曾担任过央视《中国味道》总顾问。

才子谈吃,自不等同于普通食客,《红楼梦》中的薛蟠过生日,有人送来一堆珍贵食材,在薛蟠口中道来,只说是:这么粗这么长粉脆的鲜藕,这么大的大西瓜,这么长一尾新鲜的鲟鱼,这么大的一个暹罗国进贡的灵柏香熏的暹猪。通篇都是这么大、这么长等粗鄙之语,令人真是要为那些好东西叫屈。

而在董克平笔下,即使提到只烤鸭,也要将烤鸭的源流细细讲给你。烤鸭,最早叫“炙鸭”,见于南朝宋时余姚人虞宗所著《食珍录》,南宋时,都城临安市面上已有“炙鸭”售卖,成为大众食品;元代宫廷御厨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中有“烧鸭子”的记录,朱明王朝建都南京,厨师用炭火烘烤当地肥硕的湖鸭成菜,谓之“金陵片皮鸭”,这是北京烤鸭的最正宗的源头。

5、唐鲁孙。

谈过一干至今活跃于文坛、食界的美食作家。再请出一位前辈先生。唐鲁孙老先生出身名门,满族镶红旗人,乃是珍妃、瑾妃的堂侄孙。本姓他他拉氏,名葆森,字鲁孙。1908年生于北京,因其自幼出入宫廷,对老北京传统、风俗、掌故及宫廷秘闻了如指掌;年轻时足迹踏遍中华各地,是以见多识广,深谙各地民俗风情。

又因其文字功底深厚,即使写些平凡小物,也让人读来觉得津津有味,如北方人民再熟悉不过的冬季当家菜--白菜,在唐鲁孙笔下也写得生动有趣。“北方在过年时节的白菜,都是经过霜、进过窖的,不但脆而且甜。把白菜心渍一下,横切成一寸高的圆堆,用芥末糖醋浇上一焖,就是芥末堆儿啦。酸甜带辣,的确爽口。”

其晚年的忆旧之作《中国吃》,内中所录,亦食亦史,老人家笔下写美食、忆旧事、说人情,讲起当年的名人食事,信手拈来,如在眼前,妙趣横生,令人看得口舌流涎之余,更了解到不少晚清、民国的历史掌故。建议与慈禧曾侄孙所著《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唐德刚撰写的《张学良口述历史》等晚清民国时期历史见闻类书籍搭配阅读,效果更佳。

《舌尖3》看的太心塞了?快来读几本美食书治愈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