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古建築會說話丨走進黨的發源地,感受黨的偉大與付出!

延安,中國革命的聖地。從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為中心的陝甘寧邊區,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丨走進黨的發源地,感受黨的偉大與付出!

延安革命紀念館成立於1950年7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後全國最早建成的革命紀念館之一。

早在1941年11月和1946年4月,陝甘寧邊區政府和參議會曾兩次決定在延安建立陝甘寧邊區革命歷史博物館,後均因戰爭原因未能實現。全國解放後,西北軍政委員會決定在延安建立延安革命紀念館。1950年6月6日,延安革命紀念館(初稱延安革命博物館)籌備處在延安南關原陝甘寧邊區交際處成立。7月1日,延安革命紀念館正式成立。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丨走進黨的發源地,感受黨的偉大與付出!

在南關交際處時的延安革命紀念館

1956年,延安革命紀念館由南關交際處遷至鳳凰山麓辦公。在此期間,經中央辦公廳批准,先後開放了鳳凰山麓、棗園、楊家嶺、王家坪4處革命舊址。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丨走進黨的發源地,感受黨的偉大與付出!

在鳳凰山時的延安革命博物館

1973年6月,位於王家坪的延安革命紀念館,正式建成對外開放。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丨走進黨的發源地,感受黨的偉大與付出!

在王家坪時的延安革命紀念館

2006年10月,延安革命紀念館原主體建築拆除重建,並對沿襲了半個多世紀的基本陳列體系作了比較大的調整和修改。2009年8月28日,延安革命紀念館新館落成並全面對外開放。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丨走進黨的發源地,感受黨的偉大與付出!

延安革命紀念館由紀念館和廣場兩部分組成。紀念館前廣場正中巍然聳立毛澤東青銅像。毛澤東身著中山裝,目視遠方,浩氣凌霄,名為“高瞻遠矚”。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丨走進黨的發源地,感受黨的偉大與付出!

延安紀念館反映了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近13年間,黨中央在延安和陝甘寧邊區領導中國革命的光輝歷史。

走進序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和來自五湖四海的工人、農民、軍人、知識分子以及國際友人在一起的主體雕塑。這個雕塑體現了政黨、領袖與群眾的密切關係,體現了毛澤東思想是全黨的指導思想,也體現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是奪取勝利的力量源泉。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丨走進黨的發源地,感受黨的偉大與付出!

後面的背景浮雕,是在綿延不絕的陝北黃土高原上挺立的延安寶塔和一輪磅礴欲出的紅日,左上角標有“1935-1948”字樣,點明瞭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陝北和延安生活戰鬥了十三個春秋,領導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

左側浮雕是被譽為“華夏第一陵”的軒轅黃帝陵和蜿蜒於群山之巔的萬里長城,象徵著中華民族之“根”和鐵的民族脊樑。右側浮雕是奔騰咆哮的黃河壺口瀑布,喻示著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丨走進黨的發源地,感受黨的偉大與付出!

如果古建築會說話!我們希望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