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粵東三市揭陽、汕頭和潮州,哪一個歷史最爲悠久?

無花的無花菓


粵東潮汕揭三市源自義安郡、潮州、潮州府及新中國1952年至1957年粵東行署,行政中心駐地都是潮州城、潮州市,潮州八邑持續一千七百多年屬於潮州;縣域歷史持續被潮州城直轄,是形成潮州特色人文的唯一原因。

潮州史前有商周浮濱文化《山海經(南次三經)南禺之山》,秦置定揭縣,漢封海陽侯地、南海國,漢置海陽縣(海陽齊信侯移封東甌國以後成南海國內封縣)、漢置揭陽縣,這些都是大範圍古地名,應以治所為據,由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建置名繼承,而不是揭陽縣名專屬。今潮州汕頭揭陽都是古名的一部分。

沒有實據顯示秦置揭陽縣。秦置揭陽縣一說,依據是漢書《地理志》:南海郡,戶萬九千六百一十三,口九萬四千二百五十三。縣六:番禺,博羅,中宿,龍川,四會,揭陽。漢書記載的是漢南海郡。漢滅南越國,漢元鼎(前111年)以後,漢也有南海郡。所謂漢承秦制,秦有揭陽縣純屬學者臆想。

再則,秦五嶺有揭陽嶺也只是孤證,秦以後史書,只有唐人張守節《史記正義》載:“五十萬人守五嶺,其一揭陽,此秦兵之初戍揭陽嶺也”。以後史書再沒采納引用,說明張守節秦有揭陽嶺純屬猜測,不足為據。五華出土秦漢的“定揭丞印”,足於說明秦沒有揭陽嶺或揭陽縣。

前208年,秦瓦解,南海郡其東面疆域只到了橫浦關,(在今廣東仁化縣北一百三十里);陽山關,(在今廣東陽山縣。);湟溪關,(在今廣東樂昌縣西南二里)。秦定揭守軍已經不在趙佗調令範圍。囂死,佗即移檄告橫浦﹑陽山﹑湟溪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

(《史記·南越尉佗傳》),趙佗從縣令升任南海郡尉才有軍權發令調兵,這甚至可做為秦沒有揭陽戍的旁證(公元前208年)南海郡尉趙佗乘秦亡之際,封關、絕道;於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國。有學者註解說陽山是揭陽山,純屬削足適履,此時趙佗已沒有管定揭戍(定揭丞印說明秦揭陽戍是杜撰的,今五華縣是秦置定揭。)趙佗已放棄粵東,定揭守軍已脫離後來的趙佗南越國。牽強附會說揭陽縣漢承秦制,秦已置揭陽縣,純屬學者信口雌黃。五華獅雄山出土的秦“定揭丞印”,證明秦置揭陽縣純屬杜撰。獅雄山遺址下層是秦建物,“定揭丞印”是秦未漢初的標誌印。也就是說,漢任史定置揭陽縣之前,這裡叫定揭,秦置揭陽縣純屬扯淡。

《南越列傳》:“蒼梧王趙光者,越王同姓,聞漢兵至,及越揭陽令定自定屬漢;越桂林監居翁諭甌駱屬漢,皆得為侯。”這已經是元鼎六年(前111年)的事情。距離前208年揭陽脫離南海郡已經是近百年。粵東已經經歷了漢封海陽齊信侯,南武侯,二合一為南海國,後來併入南越國時代。而南海國併入南越國以後,並沒有被設置揭陽縣,而是荒廢了(定揭丞印所在地只有一塊鋪地磚)。實際上,南海國原範圍,仍然充當著制衡閩粵的中間力量。趙佗自立南越國,漢揭陽關、漢封海陽齊信侯、漢封南海國,是壓制趙佗南越國東境的三大力量,直至海陽齊信侯榮升歸鄉,南海國被南越國吞併,漢初劉邦更多依賴的是諸侯,而不是縣,也就是說,閩越國、南海國、南越國存在,揭陽縣就是虛的。

西漢初年,侯國並不歸所在地郡守管轄,然從地理疆域上說,這些被置為侯國的縣卻是所在郡不可缺的一部分,郡守尉仍然需要行縣至侯國。顯見其對於侯國的事務仍有一定的處理權。侯國被廢除後,仍將自然成為郡的下屬縣,出於對當時政區地名復原、地名繼承的需要。

西漢時期,漢庭分封了八百多個侯國,有的侯國僅存幾十年,有的是後人繼承前輩侯國的,應有盡有。漢初是侯國交錯王國,後期則王國內不設侯縣。各個時期又不斷增減侯國,所以漢封侯國是中國歷史一個特別現象。

海陽縣就是海陽齊信侯留駐越地十年後(前201-前191年),南武侯織因漢高祖一句“南武侯織,亦(亦,是南武侯與齊信侯比較)越之世也”,升級南海國,齊信侯封東甌王以後,其地自然做為南海國郡縣。所以南越國、閩越國都沒有記載海陽縣,但南越國雖然滅亡了,卻永遠保留了海陽縣地名,不然,歷史就無法解釋潮州海陽縣從何而來,因何而設。《史記》在國名海陽一欄中註明,索隱曰“亦南越縣”,這個索隱的意義,今天來說就是“特別說明”的意思,特別說明海陽亦南越縣。孔子說:“索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不為之矣。”也就是說,海陽齊信侯留駐南海是軍事秘密,是沒有公開記載的,但又必須留名歷史的事件,後世有述焉。

因趙佗告狀,文帝默許淮南王滅南海國,原海陽候封地被劃入南越國,但南武侯地今贛南閩西卻沒有納入南越國,而是歸入閩越國,海陽齊信侯不但產生了海陽縣,而且也帶來了東越的民俗。這也是今日閩粵贛界民系交錯的歷史原因;也是南海國、海陽方國後來形成閩西、閩潮民系及海陽置縣史料缺失的原因。時間應該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1年),即海陽齊信侯被加封東甌王前後。

五華獅雄山封泥印有“定楬丞印”、“定楬之印” ,可證明秦沒有揭陽縣,或許“定揭”後來才改成揭陽,或許,這就是史定的“定揭”。這幾乎可以斷定是秦之定揭縣城,定揭縣東邊後置揭陽縣似乎也合邏輯,但還缺乏實證支持。在遺址東南向的鷓鴣山,考古人員發現了西漢早期墓葬,可以證明此乃漢置城,所以,“定揭”視為安道侯受封后之縣名也是有可能的。

《南越列傳》:公元前111年西漢武帝元鼎六年,漢封安道侯揭陽定,以南越揭陽令降侯,六百戶。《南越列傳》論功的理由是:“聞漢兵至,及越揭陽令定自定屬漢”。此揭陽令乃漢滅南越國、閩越國前南越國之揭陽令,而五華的定揭丞印是否意味著此時定揭之東還有揭陽縣,這有待考古發現。

五華獅雄山出土封泥上有“定楬丞印”、“定楬之印” ,封泥是秦末漢初產物,這與史定封安道侯有沒有關係呢?也許,安道侯史定被封后才轉移到別處設候城,所以才半途而廢。

據《高廉揭氏族譜》記載:“揭原史姓,漢初時,豫章郡史煥公之長子定公,智勇超群。出生於漢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農曆十一月十六子時。於漢武帝時為護駕將軍。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閩越王王郢發兵進攻南越,漢武帝派王恢、史定興師平亂,兵出南昌,未過南嶺,閩越王弟殺郢以降,天子羈留史定為揭陽令。未幾,因南越相呂嘉叛主,殺中國使,史定籍揭陽人民財賦總繪南越地圖,挈地上奏天子,並承天子令,會諸將來番禺,捕獲南越叛首呂嘉、建德,如命屯兵梅嶺,挫敗東越餘善的稱帝叛亂。兩役奏凱,收平南越、東越歸漢。武帝嘉其忠勇,於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十四日發聖旨加封史定為‘安道侯’,以揭邑為姓,賜姓‘揭’,改名‘猛’,此為揭姓之所由也。”安道侯前111年封給前162年生的史定。

《史記》成書於公元前90年,作者是在獄中完成的。按照《史記》記載歷史人物的方式,揭陽定包括不知名的揭陽官的統稱。就如《史記·扁鵲傳》一樣,扁鵲並不是一個人的名,而是一箇中醫流派的統稱。如果不是統稱,扁鵲同一人的記錄應是200至300歲。從成都出土的醫書《敝昔醫論》分析,這就是《戰國策》和司馬大人筆下的醫聖“扁鵲”,可見,“扁鵲”是“敝昔”,往昔,前輩的意思,指一箇中醫流派,不是一個人。但《戰國策》和《史記》都把“敞昔”人名化,變成“扁鵲”,

因為史定漢朝被賜揭姓,世襲揭陽令,後人就都就高不就低,都把叫揭陽縣令稱為揭陽定或揭陽令,包括杜撰秦置揭陽縣。漢揭陽令也都以史定自稱。揭姓人也以揭陽定稱謂揭陽令。

實際上,不論韓非子的《扁鵲見蔡恆公》,還是《戰國策》寫的扁鵲,都有註明扁鵲乃上古神醫,後代醫術高明者都被稱為扁鵲。而各地還各有真人真名,如扁鵲,姓姬,秦氏,名越人,戰國時齊國渤海郡鄭地 (今河北任丘)人,屬於早期秦人一支。醫術高明。所以人們就用傳說中的上古神醫扁鵲的名字來稱呼他。司馬遷修《史記》,採用《戰國策》的史料計有八九十處。《戰國策》、《史記》都並非有現代完整的記錄手段,含糊的記載免不了。要不然,也不至於“定揭丞印”是什麼,海陽縣是怎麼來的都沒有記載。從五華考古可以證明,司馬遷的《史記》,短暫的歷史事件都沒有列入。

漳州市《漳浦縣誌·古蹟》記載:(盤陀嶺上蒲葵關)為“漢南越故關”,《讀史方輿紀要》按《淳祐志》之說認為是“漢初南越所置關也。”《輿地紀勝》則說為“東南二越界”。這說明,當年秦軍並未在此處設關,更沒有秦揭陽界,也沒從這裡進攻閩越王。只是到了漢代,才有南越揭陽界線,秦揭陽縣純屬烏龍。廣東省地圖出版社近年採納潮汕論者秦揭陽縣說,真的丟臉丟到家了。

《姓氏考略》載:“西漢初年有揭陽定,為功臣,原姓史氏,官拜揭陽令,以任職的地名為“揭陽氏”,後改為單姓“揭氏”。揭陽,在廣東省東部,榕江上游。”這已確認史定不是秦揭陽令而是漢初揭陽令,實際也確定了漢揭陽縣治在榕江上游,不是榕城。

史記《東越列段》載:東越王餘善生前竟然“刻武帝璽自立”,自封為東越武帝,狂妄自大、自取滅亡。漢武帝派四路大軍剿滅東越王餘善。“天子曰: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覆。詔軍吏皆將其民徙處江淮間,東越地遂虛。”

司馬遷說:“太史公曰:(閩)越雖蠻夷,其先豈嘗有大功德於民哉!何其久也。……然餘善至大逆,滅國遷眾。”閩越王無諸是歷史功臣,東越王餘善是歷史罪人。餘善大逆,被漢武帝“滅國遷眾”,造成了福建歷史空白四百多年,直至“永嘉之亂”中原移民進入。這個東越,應該是福州一帶,包括蒲田,虛了幾百年地的蒲田,居然是潮州人的祖宗?得出這結論的學者,就是有意詆譭潮州文化的敗類!

倒是這段時間,源自粵東潮州鳳凰山的畲族,整體擴散閩西北贛南。南海國亦越之世成為永恆。永嘉之亂中原移民進入閩地,被學者杜撰成潮州人福建祖!今東南各省,福建、廣東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較集中的地區是蘇南浙江一帶,更加密集的移民區則是從蘇州至寧波一帶,杭州城裡。這次移民活動,據說形成了“客家人”族群。金入主中原不久,蒙古崛起,繼續南下侵佔中原。中原人不斷南遷,河南十室九空,大量北方移民經福建進入廣東潮州等地,潮州人並非福建祖,而是潮閩同樣有中原移民遷入。

漢封海陽侯地、漢封南海國、漢置揭陽縣、晉義安郡,隋唐潮州,這些都是閩南粵東大範圍的地名。跟今揭陽市都沾不到邊。廣東五華獅雄山遺址,從其建築規模、文化堆積及出土文物看,特別是器物上鈐有 “定揭之印”、“定揭丞印”、“藩”的封泥,可認定為秦漢定揭縣治遺址。該城址始建於秦平嶺南之際,擴建完善於南越國初期,譭棄於漢武平越時期,定揭縣亦為漢揭陽縣所替代。揭陽名說明,漢揭陽是在秦定揭縣以東,縣治也肯定不在今揭陽境內!

東晉義熙九年(413年)開始,潮州是隋唐繼承義安郡的,潮州繼承的義安郡並沒有什麼揭陽縣,潮州並非從古揭陽來的,海陽侯地才是潮州的史前歷史。秦揭陽關,漢揭陽縣已經是一個消失的名稱。一個地方通常是以最高行政地位代表的,秦揭陽戍沒有範圍,漢揭陽縣範圍包括粵東閩南,縣治也不在今揭陽市範圍,與今天的宋置揭陽市亳無交集,更無歷史沿革繼承關係。說揭陽市歷史最悠久,就像在說揭陽市憑名稱就是古揭陽一樣,這不是在欺騙無知的人嗎?揭陽市繼承古揭陽縣歷史憑什麼?憑宋置縣治嗎?可笑!整個義安郡歷史二百六十多年沒有揭陽縣,隋唐潮州近八百年也沒有揭陽縣,到了宋代潮州才置屬縣揭陽縣,難道當年潮州指定此揭陽縣是繼承漢古揭陽縣的揭陽?

有潮汕論者說,粵東不顯示古揭陽是歷史虛無主義。卻忘了潮汕二字就是缺揭的;歷史沒有汕就說潮汕,其實都是歷史虛無主義了。潮汕一詞本就不是中華原生態文化產生,也並非民間約定俗成,而是商埠洋人原創,並在徵稅過程一手導演的。潮汕二字用於表述中國地方傳統文化,是崇洋媚外思潮作祟。

所以,說地方歷史,三個市本來就同屬一地潮州最久。論建制,定揭縣、古揭陽縣治並不是在揭陽市境內,與揭陽市無關!秦揭陽縣是杜撰,漢揭陽與宋置揭陽並沒有繼承關係,如果揭陽市憑現名稱就可搬來定揭縣治或古揭陽縣治,那便是中國史學界的沉淪。

如果以市論,汕潮揭排列已經說明問題,若以縣治論,今榕城是宋置揭陽縣城,三市最慢!汕頭有潮陽縣,潮州有海陽縣,都比揭陽縣歷史悠久。以區域中心論,潮州府城歷史地位最高,歷史長達一千六七百年是區域直管中心,自然形成了屬於潮州名屬的文化。至於古揭陽(定揭),粵東三市和梅州,閩南漳州都有份,實際也等於誰都無份,應由省一級繼承。

1952年至1957年,新中國設置潮州市為粵東行署駐地,領二十一縣,已經向全世界宣佈潮州市是繼承潮州府的城市。汕頭學者重拾清朝商埠洋關西方列強推銷的潮汕論,挾洋自重,是冒天下之大不韙!


幻影千度


三地目前都是福建移民後裔,當然是福建的文化。而三地的歷史,要數掲陽,秦朝時廣東古邑四縣之一,但那時的揭陽居住主人及文化與目前的福建文化截然不同,福建人移民到粵東那是明清之事,它們以強勢趕走當地土著,佔據粵東粵西沿海岸。其次歷史就是潮州,以前叫海陽,汕頭是澄海縣一個海邊碼頭,後來建國後由於政治原因變成三地政治經濟中心,汕頭的歷史最膚淺。


廣東十府


粵東三市歷史最悠久的是揭陽。揭陽古為秦南海郡七縣之一。管轄整個粵東。有趣的是,建制最早的揭陽人也是三市中最低調的人,從不炫耀自已的輝煌歷史,也從不任性自已閩南特性,與客家人和睦相處,保持寧靜的生活。


嚴家慶


這問題上次有過討論,當時也說是揭陽為悠久,結果被不少人嗆了,其實歷史就是歷史,就象有朋友說的揭陽很低調,也確實如此,好像潮汕裡少了個揭,揭陽就似乎被忽略了一樣,然而這幾年揭陽的發展卻有目共睹。願潮汕幾個市在發展中象外出的所有潮汕人那樣團結和諧,共促發展,為提震粵東經常發展而攜手發力,也希望粵東幾個市在經濟發展中不忘環境保護,造福一方百姓。


微願


我認為不能從現行政區域名和古行政區域名來論誰歷史悠久,現在三市原來本為一體,何有先後?以前看香港電影一說潮州幫就是有多團結有多厲害,現在三市一些人卻由於行政拆分而造成互不服氣(叨看死)實不應該,也是可笑。說到底大家還不都是先輩移民過來的。這地方在這,你來與不來,你名與不名,古也好,今也好,這地方還是這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