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脾胃可以靠後天養出來

今天寫一篇上段時間的病例。

患者是我的朋友,她在廈門,在那邊也看過兩次醫生,無效,所以來求助於我。我發了一份詳盡的古中醫問診單讓她填寫。整個問診過程非常詳細,為了保護隱私,只截取一些簡單的對話(頭像暱稱做了處理)。

簡單說一下朋友的主訴:最近消瘦明顯,每天飢餓感很強但又吃不下太多,大便2至3天一次,腹微痛,唇口乾燥,飲水多,畏寒怕風,面色發黃,舌苔白厚膩(苔中間稍黃),舌體瘦小。

好脾胃可以靠後天養出來

好脾胃可以靠後天養出來

好脾胃可以靠後天養出來

好脾胃可以靠後天養出來

從主訴看,第一判斷會是陽明病,或者說腸胃、脾胃失調,單從陰陽判斷很容易判斷成陽證,但我認為陽明腑熱是次要原因,主證在太陰,這是一個陰證。飢餓感強容易判斷成胃強脾弱;唇乾舌燥,大便不通,容易認為是上火或積熱。但患者胃不強,因為不能多食,患者體內有鬱熱,但造成這些假熱現象的背後真實的元兇應該是脾虛,脾不升清,胃怎能降濁,因脾氣虛、脾陽虛,故整個中焦運轉失常。

我用的方子都截出來了。因為缺少了脈診,所以我的治療思路比較保守,在排除掉一些隱患後,思路主要集中在太陰病上,當時考慮到時值仲夏,暑必夾溼,用陳夏六君作底加補氣、行氣的藥,火麻仁通便,大棗生薑滋補脾胃津液。第一次處方沒有用黃精,主要考慮先顧護脾陽,第二次處方,在守原方的基礎上加入並重用黃精,考慮到必須要顧護肺陰胃陰,防止溫燥傷陰。(如有不同判別,還請老師、同學們批評指正。)

我朋友的這個病,儘管當時是被我治好了,但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其實最好還是要繼續用小建中湯或補中益氣湯之類善後加以鞏固更佳。

好脾胃可以靠後天養出來

中醫的脾胃不是現代醫學解剖學上的脾與胃,中醫所講的脾胃包括了整個消化系統,遠遠超出解剖學意義上的脾和胃的範疇。在五行中,脾屬土,土位居中央,四方兼顧,土能生化萬物。脾與胃,一陰一陽,互為表裡,共同參與飲食的消化吸收。

李東垣提出“脾胃內傷, 百病乃生。”人出生後,所有的生命活動都有賴於後天脾胃攝入的營養物質。先天不足的,可以通過後天調養補足,同樣可以延年益壽;先天非常好,如不重視後天脾胃的調養,久之就會多病減壽。


所以,好脾胃是可以靠後天調養出來。下次有時間寫一下怎麼養脾胃。

【本文由“寧心健康”發佈,2017年10月14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