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省份版圖邊界劃分爲何參差不齊,是根據什麼劃分的?

端木棒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我們今天的版圖中共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我們會發現,我國的省級行政單位基本都是參差不齊的邊界,對於強迫症來說簡直不能忍!

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我國的省級行政區邊界不能像美國那樣橫平豎直地劃分呢?靜夜史認為,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

我國的歷史太悠久了!因為歷史悠久所以演化成這個樣子,而今天的行政區劃正是繼承了這一劃分方式。

那麼,我國古代的行政區劃又是什麼依據呢?靜夜史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自然擴張

這個很好理解,雖然從大禹治水開始,就有了九州的概念,但是這個劃分非常空泛,並不具備劃分行政區的職能。

我國真正成熟的行政劃分體制是周朝的分封制,周天子將自己親屬、功臣甚至前朝就臣分封到各地為諸侯,用以拱衛周天子。西周還好,到了東周,天子式微,諸侯就開始了瘋狂的擴張和兼併。

在春秋時期,諸侯擴張最狠的是晉國和楚國,他們不斷吃掉周邊的小國,將疆域向四周延伸。

在當時各項技術都比較落後的情況下,他們能夠擴張的邊界,就是大江大河,大山大川!

郡縣制是楚國的首創,其本質是將諸侯國設置為郡縣,直屬於中央管理,郡縣之間,也和諸侯國一樣,隨著時間的發展不斷向周邊擴張,最後接壤,因為擴張的力度不同,且相互間的距離不同,因此各郡縣得到的土地也不一樣,在劃分上就會出現彎曲的邊界!

漢朝時期,出現了比郡更高的“州”的行政單位,這是“省”的雛形。到唐朝時期,出現了“道”,宋朝是“路”,都是宜居山川形便進行的劃分。

元朝時期,疆域空前廣大,為了防止地方割據,元朝創制了行省制度,不再按照山川進行劃分。但是隨著元朝的崩潰,到了明朝又出現了一些反覆,很多省份仍舊以山川作為分界線,比如山西陝西、江西福建。

而清朝在漢地基本繼承了明朝的劃分形式。所以今天的很多省份劃分,依舊是以山川作為分界線,除了山西陝西,江西福建,還有四川西藏等。

2、政治干預

政治需要是在山川形便的基礎上,進行的人工干預,元朝的行省制度就是一個大的嘗試,除了元朝的劃分,還有很多人工干預的例子。

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包括清朝時期對江南省的劃分,清朝時期,為了加強對江南地區的控制,所以對江南省進行了拆分,將明朝的南直隸分為安徽和江蘇兩個省份,通過這樣的劃分,有效降低了地方不穩定因素動亂的可能性!

類似的例子還有對明朝湖廣行省的劃分,將湖廣省劃分為湖北和湖南兩個省份。對陝甘行省的劃分,將陝甘省劃分為山西省和甘肅省。

經過對三個省的拆分,明朝的“兩京一十三省”成為“漢地十八省”。

清朝時期,疆域進一步擴大,除了“漢地十八省”,還有面積更為廣大的蒙藏東北等地區。這些地區面積更為廣大,如何有效統治是擺在清朝統治者眼中的問題。

要知道,遊牧民族地區的各遊牧領地,雖然也是不斷經過擴張的,但是由於遊牧民族居無定所,無法固守邊界,因此不可能出現漢地這樣彎彎曲曲的邊界,所以遊牧民族區域的邊界一般比較平直。

而清朝對遊牧民族的管理,也是參考這樣的邊界進行劃分的!

清朝征服漠南蒙古後,將整個漠南作為一個行政區。1691年征服漠北蒙古後,漠北蒙古成為一個行政區。1755年消滅準噶爾汗國後,準噶爾汗國的故地又成為一個行政區,這就是新疆!

為了加強對遊牧民族地區的控制,清朝有意將漢地十八省的省界向遊牧民族區域延伸,比如清朝時期的直隸和山西等省份,通過這樣的“故意”,清朝加強了對漢地和遊牧民族區域的控制。

事實上,為了維護地方穩定,促進地方的協調發展,統治者一直在進行著省份的調整,比如東北九省的變動,平原省、西康省的撤銷等,這些都導致省界的邊界更加不規整。

3、國際爭端

相比於政治需要的主動調整,國際爭端就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特別是近代以來我國遭受到了帝國主義的不斷侵略,邊界被不斷啃噬,原本平直的邊界線也變成了彎彎曲曲。

以新疆為例,清朝時期的新疆西至巴爾喀什湖,且新疆和哈薩克等以遊牧邊界為界限,顯得非常平直。

但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列強紛紛對我國進行侵略,我國的邊界線也逐漸變得支離破碎!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現在的行政區劃大體上還是符合自然分界的【山川河流:主要是黃河長江淮河,秦嶺太行南嶺】,只有陝西漢中,河南北部,江蘇安徽淮河南北,浙江太湖等存在些歷史遺留問題。【反正總比美國那種草率的四四方方豆腐塊感覺有韻味】



現在我國的行政區劃是省市縣【雖然正式行政等級是省縣鄉,但是包括身份證編碼都是省市縣,類似於州郡縣,道/路-州/府-縣,省府縣的設置】;

歷代行政單位都是在前代的基礎上進行變更的,【可以參考《鄒逸麟:從我國曆史上地方行政區劃制度的演變看中央和地方權力的轉化》】,當前的行政區劃可以追溯到元代的行省制度,元代的行省面積和權力都很大,為防止地方割據,改變了唐代分道邊界“山川形便”的原則,從行省到路府州都極度“犬牙交錯”,比較明顯的有陝西開始跨越秦嶺佔據關中和漢中【延續至今】;河南江北行省跨越秦嶺淮河【元之前淮河基本是一級行政單位分界】;中書省跨越太行山;


明代將元代南部行省大體按照宋代路的走向一分為二【江浙分浙江福建,江西分江西廣東,湖廣分湖廣廣西,兩廣分界線有所調整】,河南江北分湖廣南京河南,基本符合自然分界;

同時新產生的問題:河南開始跨越黃河【延續至今】;廣東的飛地使廣西失去海岸線【延續到解放後】;為了包括鳳陽而據江跨淮的南直隸;太湖成為行政區分界【此前一千多年太湖都隸屬一個行政區內】;新分裂出的參差不齊的貴州省【直到清雍正調整為現今狀】;




清代陝西分甘肅,湖廣分湖南湖北,大體符合自然走向;江南省分安徽江蘇時,為保持南北貧富而採取跨淮分省【延續至今】;

民國






民國東北在內戰中多次分割,由圖中可以看到,廣東依舊佔據著廣西的海岸線出口;新中國建國後包括四川等地都多次劃分,後來才逐漸合併調整至現在的23+5+4+2個省級單位。

附《鄒逸麟:從我國曆史上地方行政區劃制度的演變看中央和地方權力的轉化》選文及元代之前一級行政單位劃分:

【西漢設14監察區,東漢朔方入幷州】


【唐代的道面積和元代的行省相當,方鎮和宋代的路轄區大小相當】



【宋代有些分路已經有“犬牙交錯”的感覺了】


史彪738


中國省份版圖的邊界劃分,歷經多次演變與變更,才出現如今“參差不齊“之現狀的。我認為造成上述的大體原因,還應該從5個方面去解釋一下 :

①歷史遺留。古代的中國(中原及周邊)大地上,從西周始建之初,就開始了分封制。當時所分封的小王(領地),基本上是以佔領和開發疆土為主,誰“逮”著了資源、“搶”到了地盤,誰就優先所據 ! 當然開墾時是有先有後,最後劃歸個人(指小諸侯)時就會出現漏接和“縫補”不規範現象。到東周時,中央王權漸衰,各地方王者大打出手、相互吞併,什麼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一連N多次爭鬥,最後的所屬領地也就更不"整齊劃一”了 ! 到明朝時實行行省制(中國當前省級政區範圍的雛形),大體的各行省領地基本完成了。

②地形地貌。中國北部雖平,但也多丘陵、山川、河流等。山西與陝西,是以蜿蜒曲折的黃河為界,算最簡單、最明瞭的劃分方法。像湖北、湖南以洞庭湖(大體)為界;內蒙古與黑龍江省以大、小興安嶺為界、山東與山西以泰山為線等等。當時是隨彎就彎、能曲就曲,雙方大體上過得去就行,沒必要搞得那麼標準。

③風土人情。有些局部地區的就“產生”不相同的、迥異的風情風貌。為了統一和拉近該地區的諸多相同點、照顧好同根同源的習慣,特地把某個區域劃歸一統。如 : 廣東、廣西。廣西多以壯族、瑤族、苗族為主體,直“插”到廣東領地的部分同族部落,就又劃到廣西這邊了。四川康巴等一帶,其地區內雖藏民很多,但由於官方語言及部分習俗長期與四川相通,所以後來就入了“川籍”(青藏高原為界)。。。

④地方特色。寧夏多是回民聚居地,與東側的陝西(主漢族)N多習俗(含飲食習慣)都非常不一樣,與西側的甘肅(有藏民區)也風情迥異,很多地方“融”不到一塊,只好單幹自治了。江西省全民喜辣,而福建口味偏淡(甫田等區更清淡),為了"兼顧”兩地間之巨大“誤差”,乾脆以難合之山脈(武夷山)分家、各顧各吧。。。

⑤經濟與意識形態。北京、天津,同屬河北省包裹著,但在個體意識上就有很大差別 : 北京乃天子腳下、皇(政)權中心,豈容你下級"分庭抗禮“ ! 天津是天子渡口,天子巡查、禮當迴避,不必“上報”當局。寧滬杭,雖為長江口仨兄弟,但上海一直為尊(大上海)、一切為重(重大港口、重要商貿區),雖江蘇、浙江不能撼動也。再說,上海的飲食等習慣,與蘇浙也有點“格格不入” !

當然還有很多個例 : 內蒙古以蒙古族為主體,老牌的蒙古人就集中於此,所以就“橫“得多。西藏過去為吐蕃,其領地一直沿用直今。細化的地方我也說不透徹,但中國各政區分界線總體上是以這幾種“方式“來確立的,出現參差不齊的折彎與鋸齒輪就很正常了。話又說回來,美國是個終極移民國,立國時間很短,沒有複雜的地方領土糾紛…成直切式和板塊型也就很正常了。

古老的中國智慧與近現代思想完美結合,創造出當今圓中有曲、曲中有直的多彩政區圖(雖然有合併,如西昌納入四川、察哈爾最後撤併),無不彰顯出中國人民的和通之心和不折不彎、包容乃大、能屈能伸、互利共贏的圓通之理 ! 夥伴們,你們怎麼看 ? 歡迎留言、點評 + 關注。不足之處敬請指正 !


zhangjun-8


中國歷史悠久,省際邊界都是長期融合形成。所以並不像美國那麼規整,美國之所以如此規整主要是其歷史短,其領土多是騙過來的、買過來的和戰爭侵佔的,所以就用經緯線分,這並沒有啥優越感的,反而毫無文化和意義感。

中國省份的劃分,有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山川形便,二是犬牙交錯。

1.山川形便

山川形便是說根據山脈、河流等自然地理特徵劃分地理區域,進而劃分行政區域。對於中國的地形根據山脈和河流劃分是在不為過的,畢竟有大山和大河的隔開,使得兩地風俗不盡相同。

山川形便在宋代以前比較多見,如秦代劃分三十六郡,漢代劃分十三州多是因山川形便而成,利用自然條件的高山,大河來劃分區域,比較好分辨,也利於防守,比方說秦地,也叫四塞之地,它周圍有高山,四個關口把守,易守難攻。諸侯割據的時候也作為防守要塞,很大程度上利用地理優勢保全了國土完整。

下面我們來看看中國有多少什麼是依據這一條來劃分省界的。

太行山分割出河北、山西、山東;

武夷山分隔了江西、福建南嶺山脈正好是

廣東、廣西同福建、江西、湖南的天然界線

秦嶺本來是分割四川和陝西的天然分界線,但是自古以來考慮到“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平蜀未平”的形式,漢中則是入蜀的咽喉,元代為了加強對四川的控制,設興元路於漢中,正式把漢中劃入陝西

金沙江和橫斷山脈則劃分出了雲南、四川和西藏;

甘肅則是沿著河西走廊和祁連山與青海作為天然劃分

洞庭湖則劃分出了湖南、湖北;

大別山則算是湖北和安徽的分界

太湖江蘇和浙江的分界

黃河和漳河則分出了河南河北;

大興安嶺黑龍江西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的分界;

崑崙山脈中段則是新疆和西藏的分界

2、犬牙交錯

犬牙交錯最早出自於班固《漢書·中山靖王傳》諸侯王自以骨肉至親,先帝所以廣封連城,犬牙相錯者,為盤石宗也。”本來是劉邦統一天下後,為了分化各個諸侯國原有勢力,加強中央集權,把原有分界線故意錯開,這樣地形之利共有,不利於防守,有效的減弱了地方割據政權的勢力。

如果完全按照“山川形便”的原則來劃分政區的話,會有一個非常大的隱患。如果該區域足夠大、領導人有足夠的權力,那就會形成

憑險割據的局面。

四川自古就是“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地,割據也是林立,為了防止割據的出現,元朝時候將文化上都明顯屬於四川的漢中劃給了陝西。其實從宋代開始,國家在劃分行政區的時候,就有意識的進行了摻沙子,故意把這個地區的戰略要地劃分到另外一個地區,這樣就破壞了政區的地理完整性,從而使得地方割據變得困難,經過數百年的各朝代的行政區劃變遷,於是就形成了如今的犬牙交錯的省界。

大抵上中國各省的省界是這樣形成的,山川本就不是直來直去的,文化上、政治上和民族因素的劃分自然也不可能是直來直去的,也就形成中國省份版圖邊界劃分的參差不齊。

你覺得是什麼原因呢? 歡迎關注【最愛肉丸子先生】,我們一起交流,丸子用輕鬆有趣的方法,為你解讀有趣有料的歷史!


最愛肉丸子先生


中國省份地圖劃分基本上延用歷史上地方統治力量所轄為根據劃分。如既有最古老時給各王候分封的地域原版圖又有經歷封建割據變遷,也有因山脈河流攻守相宜而相隔劃界,除極個別因人口及管理發展需要而重新劃分外如北京、上海、天津、重慶等其餘由原來劃分延用至今。


和平129514056


基本上是以山川形便和犬牙交錯為原則。山川形便典型的有江西和山西,犬牙交錯典型的是甘肅。再比如長江干流的每個省份基本上都有屬於自己的一級支流,湖北有漢江,江西有贛江,湖南有湘江,貴州有烏江,重慶有嘉陵江,四川有岷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