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世紀的「起承轉合」——貨幣市場基金髮展簡史

“阿甘正傳”是不少人的歐美電影啟蒙,其中有兩句耳熟能詳的臺詞,一句是“Stupid is as stupid does”(傻人有傻福),另一句是“Run, Forrest, Run”(阿甘快跑)。如果用擬人的眼光看待金融市場,貨幣市場基金無疑是非常符合這一人設的,一是它正如傻乎乎卻誠實可靠的阿甘一樣,貨幣市場基金也提供雖不出眾但較為穩定的回報,一是它和不斷奔跑的阿甘一樣,目標單一,是所有產品中最穩健、流動性最強的。

半個世紀的“起承轉合”——貨幣市場基金髮展簡史

在中國,貨幣市場基金有著更深一層的的含義。正如《經濟學人》中指出的“直到最近(2010年左右),中國投資人的錢只有兩個極端選擇:要麼存在銀行,安全但利息極低;要麼投資像澳門賭場一樣的股市。”從餘額寶開始的貨幣市場基金開啟無數“長尾用戶”的投資啟蒙先河,讓他們明白財原來可以這麼理,錢原來可以這麼花。但貨幣基金的發展可謂一波三折,最近證監會和央行發佈監管要求,完備的監管框架算是塵埃落定。不過用觀影的視角來看看整個貨幣市場基金髮展史中的“起承轉合”,仍然能給我們一些啟示。

一、“起”——誕生於大眾投資者的低風險、高流動性投資需求

1971年,世界上第一支貨幣市場基金誕生於美國,叫做儲備基金(Reserve Fund),其目的就是為投資人保存現金並獲取安全的小額回報。短短几年內,貨幣市場基金就在美國迅速發展,並帶動公募基金整個行業發展。貨幣市場基金以固定收益公募基金的形式,把零售投資者的小額、分散的資金收集起來,集中投資於標的分散、流動性好的優質資產,並對投資剩餘期限和剩餘存續期有嚴格要求。因此為普通的大眾投資者,在滿足流動性和日常現金管理的需求的同時,獲取一定的收益。所以貨幣市場基金誕生初衷,就是滿足普通投資者的小額、分散的投資需求。

同樣,將貨幣市場基金與支付結合的實踐也起源於美國。由於貨幣基金具有其風險低、流動性高特點,美國貨幣市場基金管理公司允許個人投資者直接從投資賬戶開支票,這樣就把投資於貨幣市場基金的證券賬戶變成了流動性管理賬戶。

截至2017年1季度,全球貨幣市場基金規模達到4.82萬億歐元,佔全球公募基金的11.2%。從貨幣市場基金具體分佈看,美洲管理了2.67萬億歐元,佔比為55%;歐洲管理了1.31萬億歐元,佔比為27%;亞太地區管理了0.83萬億歐元,佔比為17%。

二、“承”——移動互聯網讓大眾投資者可以方便地投資和消費

我國貨幣市場基金起步於2003年底,首批三支貨幣市場型基金由華安、博時和招商三家基金公司分別獲准發起。到2004年初,我國貨幣市場基金總份額達到430億元。但總體由於申贖仍然較為繁瑣、申購門檻較高,導致其未能有效觸達其本身最適合的廣大小白客戶,反而是機構投資者在基金份額中的佔比較高。

移動互聯網的普及讓這一切有了轉機。2013年餘額寶出現,改變了貨幣市場基金行業的格局。餘額寶產生之初的目的在於為消費者的零散消費資金做投資管理,在保持支付便捷的同時,讓小額投資有合理的回報。由於可在手機上便捷操作、申購門檻低至1元、零手續費、隨時可消費和贖回等優點,一經推出受到大眾投資者歡迎。

半個世紀的“起承轉合”——貨幣市場基金髮展簡史

雖然貨幣市場基金初心就是要做到小額、分散,但是把貨幣市場基金這一特性做到極致,可能非餘額寶莫屬。2013年7月1日,上線僅18天的餘額寶用戶數量突破250萬人,並在2016年12月超過3億,其中個人用戶佔比高達99%以上,0-1000元的用戶佔比高達70%以上,1000-10000元的用戶比例超過15%,持有人充分分散。

在餘額寶推出後,銀行都相繼開始猛推類“寶寶”的貨幣基金,至2018年一季度,全國有7億人投資於貨幣基金。銀行對餘額寶的小步緊跟,完全利好天下的老百姓。購買保本高收益的貨幣基金理財,跑贏通脹成為菜場大媽也會算的一本帳。

三、“轉”——對貨幣市場基金流動性風險和利率市場化推進的冷思考

隨著餘額寶等貨幣市場基金的規模逐步增大,其流動性風險問題得到各方關注。那麼餘額寶的流動性風險是否可控?

當然對貨幣市場基金風險有很多不同視角,得出結論可能會有所不同,但是以餘額寶為代表的互聯網貨幣市場基金有一些特殊的特徵對客觀評估其風險需要注意的。

首先,餘額寶與一般貨幣基金最大不同在於其足夠的小額、分散的客戶群體,這讓基於大數據的流動性風險預測成為可能、也成為必須。從金融理論角度分析,在正常的資本市場中,小額分散的貨幣基金投資者的資金轉入和轉出是高度獨立且滿足大數定理的,這就為貨幣市場基金的穩定性提供了基礎。

其次,餘額寶與消費場景的連接更緊密,使投資者對利率波動較不敏感,增強了貨幣市場基金的穩定性。很多用戶不只是把餘額寶當作理財工具,更將其作為消費工具,因此大多不會因為利率高低和金融市場波動而大規模同向進行資金申贖,因而天然具有更強的穩定性。與機構投資者容易形成一致的預期不同,零售投資者往往在收益率升高的情況下,加大進入貨幣市場基金的力度,從而成了市場的穩定器。在2016年12月的債市大跌中,大多數由機構持有的貨幣市場基金在第四季度末的規模出現了較為顯著的下降,幾乎全部為個人用戶持有的餘額寶天弘貨幣市場基金不僅沒有遭受鉅額贖回潮,而且在流動性緊張的12月中旬還有持續資金淨流入,至第四季度規模還比上季度增長了有1百多億。

最後,雲計算和大數據平臺讓針對海量高頻的流動性管理成為可能。每年“雙11”購物狂歡節前夕,是餘額寶的申購贖回峰值,但從2013年以來,餘額寶已安然應對4屆“雙11”,收益也保持平穩,某種程度上證明了餘額寶預測頭寸的準確性以及合理安排投資的能力。從過往歷史數據來看,即便在“雙十一”、“春節”等時間節點,餘額寶的淨贖回最大值也不超過當時規模的1%,,特別是在近幾年出現銀行間市場利率急劇波動和中度流動性“危機”也表現超出一般預期的平穩,也說明餘額寶的流動性管理經住了考驗。

近年來,餘額寶做了分流措施,控制單隻基金的規模,將客戶和規模分散到多家不同基金公司的貨幣基金產品,其基金管理方式也更趨於穩健謹慎,這對於餘額寶的長期發展是有益處的。餘額寶基金在2018年4月後,增加了現金的配置比例,收益率跌至3.8%左右,在貨幣市場基金的收益率排行榜中,位置居中偏後。讓餘額寶長期穩健的運行,保障用戶的安全和權益一直是螞蟻的核心訴求。

貨幣市場基金髮展成為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中重要的市場力量,而且也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普惠金融的一部分。

美國存款利率市場化期間,貨幣市場基金相對規模最大時約佔存款總量的十分之一。簡單推算,短期內中國貨幣市場基金的規模容量可能是10萬億元左右。截止2018年1季度,中國貨幣市場基金規模約為8萬億人民幣,短期內的貨幣市場基金規模很難在保持快速增長。所以監管部門可能也不用擔心貨幣市場基金總規模的過度增長,當然使用更多行政措施控制其規模必要性也不大,更多地讓貨幣市場基金用市場化的方式降低集中度,分散風險方式發展,更符合行業本身的發展規律。

四、“合”——從自營到開放的貨幣市場基金平臺

螞蟻金服從5月4日起為餘額寶陸續接入了五隻新的貨幣基金,供用戶申贖和消費。餘額寶作為平臺的的定位愈來愈明顯,監管的分散引導措施也初見成效。

在餘額寶的開放平臺上,貨幣市場基金的管理人可以公平競爭,並有能力觸達超過5億的支付寶國內用戶。天弘餘額寶基金本身也在向更穩健發展的方向上努力,其管理人計劃削減部分銀行定存單頭寸,同時增持政府和政策性銀行發行的短期證券,以及商業票據和回購協議,本身也有利於促進實體經濟融資。而良性的平臺化生態,有助於互聯網平臺和資產管理公司更好地專業分工與合作,為客戶提供更多地價值。

貨幣市場基金是慢步碎跑長跑健將,本身風險很低,在起承轉合間,貨幣市場基金從誕生至今已有半個世紀,如不斷奔跑的阿甘一樣,雖然收益並不起眼但卻在金融市場中發揮穩定作用,並且通過與消費結合為個人用戶提供便利性,幫助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應該發揮好零售型貨幣市場基金的市場穩定器作用,在當前打破資管產品剛性兌付、鼓勵淨值化資管產品背景下,更顯得貨幣市場基金這樣產品的積極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