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羊之殤:草原使者數量銳減,幕後黑手竟是草原圍欄?

出品:科普中國

製作:Cryalex

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

彼得·西蒙·帕拉斯(德語:Peter Simon Pallas)是一位德意志博物學家,在1777年的時候到達蒙古旅行,觀察到了一種之前他從未見過的物種,用自己的名字將其命名為蒙古瞪羚(Procapra gutturosa Pallas),也叫黃羊。

黃羊之殤:草原使者數量銳減,幕後黑手竟是草原圍欄?

△黃羊 圖源:Convention on the Conservation of Migratory Species of Wild Animals

風餐露宿的草原使者

黃羊屬於偶蹄目牛科原羚屬,是一種具遷徙習性的動物。

早在20 世紀 40 年代世界上黃羊總數約為 150 萬隻,其中100 萬隻棲息於蒙古草原,在中國約有 50 萬隻,而黃羊最大的單個遷徙種群就有 8 萬隻。遷徙時黃羊每天可行 40~ 80 km。 據帕拉斯的描述,黃羊從蒙古到達達烏里遷徙的過程是一番壯麗的景象。因為數量實在龐大,以至於它們移動的時候,地面似乎在移動。

黃羊之殤:草原使者數量銳減,幕後黑手竟是草原圍欄?

圖源:Wikipedia

△歷史上黃羊曾經的活動範圍(淺綠色)以及現在的活動範圍(深綠色)

黃羊每年都會有南北大遷徙,在深秋和出動的時候會向南遷徙,而春季和夏初的時候向北遷徙。也許你會想,為什麼黃羊要進行遷徙呢,遷徙多累呀,跑來跑去的,做一隻"死宅"就在一塊草場吃著草多好。

但是沒辦法,黃羊畢竟說到底是一種野生動物,風餐露宿,對於它們來說,藍天就是被子,草原就是床。蒙古高原北部和西伯利亞到了初冬時節,便成了北半球冬季最寒冷的地方。在那裡會形成一個個冷高壓,在冷高壓的作用下,便形成寒流,它通常也被我們稱為西伯利亞寒流。黃羊年幼的時候皮薄,毛短,即使到了成體,從夏季的短毛狀態變成冬季的長毛狀態,也要一個過程。在這麼冷的天氣,黃羊如果還呆在北方,那只有挨凍的份兒。

所以為了避免挨凍,黃羊就自然地集群南遷,而且在南遷的過程中會形成越來越大的群體,大規模的集群可以讓它們在休息的時候聚在一起取暖。

黃羊之殤:草原使者數量銳減,幕後黑手竟是草原圍欄?

圖源:Marcel Huijser Photography

加上寒流帶來的大雪,讓厚厚的積雪覆蓋在了草原上,黃羊想要吃到新鮮的嫩草愈發困難。為了食物,為了生存,黃羊不得不進行大規模的向南遷徙,越過草原,進入農區,等到天氣回暖, 黃羊又離開農區,返回北方的草原。

前面介紹的是黃羊的長距離南北遷徙,除此之外,黃羊還會進行短距離的移動。這種短距離的移動主要是為了尋找水源和新鮮的草,其次,有時也是為了換一種口味,比如今天吃了這片草,明天吃那片草。

黃羊之殤:草原使者數量銳減,幕後黑手竟是草原圍欄?

Cool Green Science Blog - The Nature Conservancy

雖然已經知道黃羊目前經常在中國和蒙古國之間進行遷移,但它們選擇了具體什麼路線卻是不確定的。因為黃羊的群體很多,而且草原那麼大一片,群體的分佈範圍肯定很廣,任何一群黃羊都不能代表所有的黃羊。不同地點的黃羊在不同的時候遇到的寒流也可能是不同方向的,自然而然地,不同的群體移動方向也是不確定的。

淒涼的現實境遇

黃羊的繁盛時期並沒有延續至今。早在20世紀初黃羊廣泛分佈在我國內蒙草原、吉林省和黑龍江省西部草原、河北省等多個地區,到今天除了內蒙古的小部份區域,其他地方黃羊已基本絕跡,總數估計不足千隻。

黃羊之殤:草原使者數量銳減,幕後黑手竟是草原圍欄?

中國黃羊資源的分佈, 數量, 致危因素及保護.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32(2): 104-106.

黃羊種群數量變化如此之大,正是人類造成的。

這其中,過度捕獵給黃羊種群帶來了巨大打擊。 據不完全統計, 自 20世紀 80 年代以來, 我國每年獵殺的黃羊都在數萬只以上, 而80 年代末期每年大約捕殺十幾萬只以上。

除了濫捕濫殺,另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在中蒙邊境的圍欄和牧民的家庭圍欄。在中蒙邊境線,中蒙兩國以界樁為界,在各自距界樁500m架設1.5m高的鐵絲網(所以鐵絲網並不是邊境),這是一道漫長的、與邊界平行的鐵絲網。1989年前,這個鐵絲網還是起到了些保護作用(國內當時偷獵者甚多,限制入境也相當於保護了黃羊)。而在1998 年後, 這個鐵絲網被移動到了50m的位置,而且還被加密、加固、加刺和增高到2m,黃羊難以越過,使得冬季進入我國的黃羊數量極少,能越過的也非死即殘。

黃羊之殤:草原使者數量銳減,幕後黑手竟是草原圍欄?

圖源:www.cbcgdf.org/ProjectShow/4859/649.html

越不了鐵絲網的黃羊遭遇了蒙古國的強寒流,只能挨餓受凍,熬不過寒冬的體弱黃羊只能等死。

如果說邊境鐵絲網是限制黃羊種群數量的重要因素,那麼家庭圍欄則是壓死黃羊的最後一根稻草。家庭圍欄是網格化、網狀的,建立之初的本意是為了讓草原恢復植被,實行定點放牧、分欄放牧,便於草場資源的計劃使用。

黃羊之殤:草原使者數量銳減,幕後黑手竟是草原圍欄?

圖源:WEIBO 草原精靈內蒙古黃羊哪去了?

但由於它對於草原的割裂程度非常高,黃羊的棲息地被嚴重割裂,它們的行動被限制,現在別說是長距離的南北遷徙了,就連短距離的遷徙都無法進行了。可以說,圍欄對黃羊造成了致命性的打擊。

鐵絲網發明之初,是為了防止羊群跑到田裡偷吃莊稼。鐵絲網後來還被用於監獄、集中營和戰場上,有人把這種鐵絲網列為"改變世界面貌的七項專利之一",因為鐵絲網柵欄幫助牧場確定了邊界,從而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現在看來,鐵絲網只能是生態垃圾。

參考文獻:

· 金崑, 馬建章. 2004. 中國黃羊資源的分佈, 數量, 致危因素及保護.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32(2): 104-106.

· IUCN Redlist. 2008. Procapra gutturosa. [cited 2012 5.23].

· 金崑, 高中信, 關東明. 1997. 世界黃羊分佈的歷史變遷及種群數量變化. 生態學雜誌. 16(5): 38-42.

· 中國大地新景觀_中國國家地理_中國國家地理網

· 記者調查丨黃羊保護區內無黃羊 草原圍欄為何成為"生態殺手"?

· 草原精靈內蒙古黃羊哪去了?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ongolian_gazelleMongolian gazelleMongolian gazelle

· Mongolian gazelle

(本文中標明來源的圖片均已獲得授權)

黃羊之殤:草原使者數量銳減,幕後黑手竟是草原圍欄?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協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